河北工程大学现有57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MBA)、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农业、法律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学校硕士研究生专业情况,学校新闻中心、研究生部联合推出“硕士研究生专业巡礼”系列文章,本期介绍的是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 1996年创立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注培养高层次信息与电气复合型应用人才,拥有优越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学院共有124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52人,博士73人。学院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4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以及省级教学名师3名。学院在读本科生2392人,硕士研究生230人。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河北省安防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煤矿综合信息化河北省工程实验室”、“河北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数字经济产业学院”4个省级平台,“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3个邯郸市重点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和“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与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创新中心,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学院外景
河北省安防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煤矿综合信息化河北省工程实验室
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河北省数字经济产业学院
2000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010年和2011年先后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河北省内较早构建起了计算机领域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18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信息通信技术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与计算机、物联网、光器件,以及先进信息感知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学科方向的交叉与融合,在冀南地区较早形成了信息与通信领域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电子信息
2009年获“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019年调整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工程三个领域。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科围绕“面向应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能力提升”的指导思想,形成“知能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人才。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信息通信技术在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学术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京津冀信息与通信产业协同发展。★电子信息
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密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行业面向,围绕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培养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围绕信息感知处理与控制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控制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王超,博士,教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兼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近年来,在不确定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19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王巍,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基金项目等1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河北省安防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学会会员,辽宁阜新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获邯郸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刘心,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INRS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公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7篇,出版外文著作章节1篇,获发明专利9项,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河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
李丽宏,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及参与省自然基金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5项,邯郸市项目6项,发表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1项,2021年获“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李磊,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机器学习学会理事,邯郸市应急管理局专家库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研究项目1项,装发预研项目2项,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发表SCI/EI期刊论文10余篇。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河北省“冀青之星”,河北工程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张龙,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无线网络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IEEE TWC、TVT、WCL、IOTJ等国际顶级(权威)期刊和ICC、GLOBECOM等IEEE旗舰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1篇ESI(Top 1%)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文章引用率在谷歌学术达到7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
胡劲华,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各1项,近年来,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 项。担任 SCI检索期刊《Materials》专题客座编辑;获国际学术“Best Researcher Award”奖(International Research Awards on Sensing Technology SENSORS 2022)和“河北工程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赵继军,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安防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执行委员,深圳市安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学术期刊《光通信技术》《无线电工程》编委,校级教学名师,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负责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新一代光网络、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和主研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在SCI、EI及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3项。
薛亮,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公派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市厅级科研项目6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指导本科生获邯郸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现有导师73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4人,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3人,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3人。
近三年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7篇,EI检索8篇,核心期刊49篇;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河北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移动通信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1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完成横向项目120余项;2019年完成科研经费554.45万元,2020年完成科研经费647.91万元,2021年完成科研经费838.12万元,2022年完成科研经费836.25万元,2023年以来已到账906.13万元。近期,重点与“神州龙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邯郸分公司”积极开展深入对接,目前有4项合作项目正在进行中。 在煤矿信息感知与通信网络技术、虚拟矿山技术及应用、煤矿生产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陕煤集团车村矿的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联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研发了“跨系统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共享平台原型系统”,为冬奥会期间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方案参考和技术支持。
开发了“云—端”协同的疫情防控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以及疫情防控数据多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对区域疫情防控数据溯源,得到了河北省教育厅疫情防控简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以及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报道。
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出了新的对流层散射超视距传播预测方法以及最坏月转换模式,形成新的ITU国际标准(TU-R P.617-4)。 全自动凿岩台车,可实现在矿山开采、隧道挖掘等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实现无人或少人的自动化作业(台车上采用专利技术 17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
来源:研究生部
编辑:刘炳宇
校对:张小雨
责编:丹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