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高考“红楼梦”作文题看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建设报中国建造 Author 宋 建

今年,全国高考甲卷语文作文以《红楼梦》入题,引来广泛关注。

(资料图/图)


网友直呼:太难了,曹雪芹看了也要流泪



解读材料的关键,是“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


  • 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属于“直接移用”,对应生活中的“抄袭”现象。


  • 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属于“借鉴化用”。“借鉴化用”较“直接移用”好,但效果差强人意。


  • 贾宝玉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贾政点头默许”,是对“创新”的肯定。


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


古代园林并非单体建筑,其本质是通过对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富有情趣、饱含艺术意境的美好环境。给匾额题名,是“画龙点睛”之举,历来备受重视。


对比可以发现,“翼然”着眼于桥上亭子形状,忽略了大观园“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的景致;“泻玉”虽形象,却暗含“一泻千里”之意,与大观园省亲用途相违背;“沁芳”着眼全局,不事雕琢,描“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之景,喻“省亲为贾家带来荣华”之事,赞元妃高雅不俗、蕴藉含蓄之品性,与景相融、与事相契,意味深远。


贾宝玉能自出机杼,师古不泥古,做到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能得到众人的称赞,可谓实至名归。


在纷繁复杂的传统意象中抓住关键,锻造出浑然天成的诗句,方可历久弥新、流芳千古。为文如此,干事业亦当如此。然而,揆诸建筑业,近年来,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屡见不鲜。


从某地的“铜钱大楼”,到某市的土豪金“圆圈大厦”,再到某地的“福禄寿”酒店……虽然这些建筑的设计表面上都打着继承“中国传统”的幌子,但表现手法却都是“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简单粗暴,有以地标自许的野心,最终却沦为笑柄。


“奇葩建筑”“丑陋建筑”的层出不穷,反映的是建筑从业者对文化传承的焦虑、迷茫,对传统文化既认识不足,又缺乏继承创新,师古泥古、盲目追求外在的“传统感”,忽略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社会习俗的融合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贾宝玉与众人自正门进入大观园,园内亭台假山、飞檐斗拱、碧水荷塘、垂柳抚岸,一步一景,景随人转,人随景移,每处景致皆蕴含文化意味,集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体现了人、自然与建筑的和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今后,一座亭、一条街道、一幢建筑、一个街区,甚至一个城市的建设,都应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环境,打造美好建筑空间,做到人、自然、建筑和谐发展。

当前,建筑设计回归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回归传统,要确立文化自信,吸收优秀建筑理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既要建设满足百姓更好需求的高质量建筑,又要让建筑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切不可生搬硬套传统建筑廊子、亭子等“符号”,否则最后只能批量生产奇奇怪怪的建筑,形成新的视觉污染,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背道而驰。


美好的建筑,应该像传诵千古的优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经得起历史洗礼,能给百姓带来幸福感、获得感。


这样的建筑“作品”,需要建筑业同仁用心打磨。


在创新引领之下,建筑业一向被视为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得益于新技术的崛起,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工具箱”不断丰富: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建筑业同仁应当应用好新“工具”,克服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短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满足百姓对美好建筑的需求统一起来,打造“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让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让“沁芳”之美好,更多地生根建筑,留驻城乡,浸润人们心灵吧!




总策划:查炎平  责编:高洋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