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安东尼•布朗用《形状游戏》告诉你如何带娃看名画逛美术馆
《形状游戏》是安东尼·布朗创作于2003年的一本图画书。
彼时的安东尼·布朗,作品已获得过包括两次凯特·格林纳威奖、三次库特·马斯勒奖和德国绘本奖等在内的各种童书大奖,并摘得了2000年的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桂冠,可谓功成名就。
安东尼·布朗至今已创作出版48本童书,其中32本有简体中文版,详见:
2001年6月到2003年3月之间,伦敦的泰德艺廊请他担任驻馆作家和画家,参与艺廊和教育中心合作实施的“Visual Paths”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安东尼·布朗需要利用泰德艺廊里的资源,带领伦敦市区小学的一千位小朋友认识艺术作品,并为孩子和老师们举办相关的艺术培训。
这本《形状游戏》,则是整个项目的成果之一,记录了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反馈以及和艺术互动的经验。
就像在自传《Anthony Browne: Playing the Shape Game》的 开篇所说,从小和哥哥一起玩的这个被他们称为“Shape Game”的小游戏,在安东尼·布朗的艺术创作生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东尼·布朗说,他一生的创作不过就是小时候玩的形状游戏的一种延续。
他甚至认为:其实当我们画一幅画、写一段故事、作一段曲的时候都是在玩形状游戏,它的本质是创造力。(但是大多数人长大了都把它丢掉了。)
不过,除了把这个好玩的“形状游戏”介绍给小读者,安东尼·布朗还在书中着重呈现了孩子们对艺术作品的反应。从中,我们也许可以咂摸出一些带娃看名画逛美术馆的招数。
☆ 没有人天生喜欢逛美术馆
“这个地方看起来很豪华”,铺满整个页面的美术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安静、庄严。
“我有点紧张,连爸爸和乔治都静静地不说话”。
还是爱说笑话的爸爸率先打破了沉默:
我的天!这到底是什么?
紧张、不知所措,不知从何看起,是大多数人在美术馆的正常反应。
这个时候,不妨说出真实感受,舒缓孩子的情绪。(不装,即使在孩子面前,哈哈)
☆ 有趣才能投入
经过妈妈对“过去和现在”这副画的介绍,在妈妈的引导下找了一通画里故事的线索之后,孩子们对画作渐渐有了兴趣。
在《柯蒙迪雷女士们》这副画前,“我”在妈妈的启发下,玩起了“找不同”:
孩子们喜欢有趣。
找出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孩子自然就有了观赏的兴致。
☆ 发现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哥哥乔治也慢慢进入状态:
想想看,如果在我们住的那条街发生这种事,会怎么样?
孩子就是这样无师自通。
一幅画,如果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了联系,就好玩了……
妈妈显然是个引导高手,她的问题都简洁有效:
“这幅画让你想到什么?”
孩子们和妈妈超有默契:
爸爸是最晚进入状态的人,他终于发现了自己认为的好画。理由是:
看看那头狮子,像真的一样!
不过在孩子们的想象世界,真的狮子应该是这样的:
只有狮子还不过瘾,他们又发现了某幅画中的一个人有点像爸爸。
接着,想象继续发酵。
“波普艺术教父”彼得·布莱克的这副《会面》:
在孩子们的眼中成了:
我在给一帮一年级孩子读这本书时,一男生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每一个细节,一边啧啧感叹:
“连一条狗都不放过!”
☆ 吃吃喝喝和买买买
在离开美术馆之前,“我们”去逛了礼品店。
最后,买了一个本子和两只彩笔(形状游戏开始了……)。
吃吃喝喝和买买买,对孩子来说,是出游的重头戏。
所以,逛美术馆博物馆,一定要去礼品店逛一逛、到咖啡馆或餐馆坐一坐。
相信我,这是孩子将来美好回忆的钥匙。
这个王牌节目,绝对是美术馆之行的锦上之花。
嗯,布朗一家的归途,也愉快极了:
来美术馆的时候,是这样的:
P.S. 书中多次利用衣服色调的变化,暗示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融入程度。(这下你明白我为什么说爸爸进入状态最晚了吧?翻开书再看看……)
广州少儿馆6月的亲子阅读沙龙,我向父母们介绍了安东尼·布朗这位绘本大师和他的作品:
在共读《形状游戏》时,穿插介绍了安东尼·布朗的绘画风格,和带娃逛美术馆看画的种种招数。
大家好给面子,围观的人也站着听完了全场:
活动结束后,现场100多本安东尼·布朗作品,瞬间被借光光。想想好有成就感哈。
好吧,既然你们那么喜欢安东尼·布朗,我就在这里出个考题:
《形状游戏》这本书中可爱的一家四口,让你想到哪本书?
选答题:
你最喜欢布朗爸爸的哪个冷笑话?
如果不服,请在评论里发个你编的冷笑话,hiahia……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童书名著研读会
Email:34951692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