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前线的“共同未来”|CFF创始人刘毅强受邀公共外交“北京论坛”发言分享
共同
未来
公共外交
北京论坛
11月12日,第七届公共外交“北京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表达:“行动与话语”。
本次论坛是十九大以后,围绕十九大报告精神召开的第一个公共外交主题论坛,来自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部委,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等各地外办和全国40余家高校、智库和社会组织的100余位代表受邀参会。
国际法促进中心执行主任、“共同未来”创始人刘毅强作为非政府社会组织代表也应邀与会。
讲好中国故事,重视民间力量
△论坛讨论现场
在论坛开场的致辞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指出,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面立体的中国。
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公共外交领域著名学者指出,公共外交要重视市场的、民间的力量,这也是本届论坛新开设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角的分论坛的重要原因。
共同未来创始人刘毅强主旨分享
论坛主体部分分设学术、城市国际交往、人民团体国际交往与社会组织全球治理三个分论坛。
“共同未来”创始人刘毅强作为嘉宾,在人民团体国际交往与社会组织全球治理分论坛上进行了主题发言。在发言中,他分享了“共同未来”基金会在“一带一路”政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以叙利亚难民危机为契机建立、并在志愿活动和调研探索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历程。
△刘毅强先生在“人民团体国际交往与社会组织全球治理”作主题发言
首先,刘毅强介绍了“共同未来”成立的政策背景与理念导向。在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重视国家政策的导向、跟从和借力于政策的实施,是民间社会组织生存、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
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时也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共同未来”对于处于“一带一路”范围的叙利亚境内的以难民问题为表现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怀与援助,即切合了这样的主题与方向。
△刘毅强先生现场分享
“共同未来”的建立源于一群在国际法庭相遇的中国年轻人,有感于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力量的微弱,而希望能够在国际人道援助这一方面为中国NGO打开局面。
建设之初,一支由律师、记者、留学生组成的团队调研团队,先后赴德国、土耳其、希腊进行实地调研,亲眼见证难民逃亡过程与难民营的救援工作,与慈善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座谈交流,了解中国民间力量对解决难民危机的可能性,并得到了如下一些结论:
01
联合国、国际和当地NGO等各方力量已经充分展开救助,但难民面临的生存挑战仍然存在。
02
未成年人和儿童在难民群体中占据较大比例,其受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尤为突出。
03
难民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从源头入手,因此还需在叙利亚及其周边国家发力。
04
中国在教育、医疗和其他应急救援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分享。
进入实践的阶段,“共同未来”抓住了一个入手点:难民中有七到八成为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我们主要要做的事就是去极端教育,以陪伴的形式尽可能帮助难民儿童远离受恐怖主义思想控制的可能性。
接下来,刘毅强主任讲述了前几批赴援助前线志愿者所见到的客观环境、经历的真实故事,分享了志愿者从中得到的经验与感悟。
△现场讨论情况
通过在德国、土耳其、希腊等多地对难民问题的调研,以及前线志愿者们的经历,“共同未来”对于中国社会组织如何担负起国际责任有了以下的新认识:
“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民心相通,需要国际志愿者走出去与受助群体亲身接触、面对面沟通;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有年轻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技能,应当成为国际志愿服务的主要群体之一;
国际志愿服务需要国内各界的资源支持,保障项目的稳定开展,逐步实现文化软实力和价值影响力的传播。
刘毅强主任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兴趣和在场NGO代表的热烈共鸣。会中与会后,“共同未来”代表与中央民间外交协调机构、各地群团组织和非政府社会组织的代表一同,分享与交流了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准备的对策。
文案|周扬
编辑|杨乙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