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 “全球难民危机:国际难民救援中的中国身影”圆桌会议

共同未来 共同未来 2022-03-20

谈及中东,你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幅画面是什么?战火纷飞的国家?破败不堪的街道?流离失所的难民?

谈及难民,你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幅画面又是什么?海滩上的男孩?地中海上严重超载的橡胶船?混乱破烂的难民营?

虽然同在一个世界,远在他国的难民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中国的援助,到底对难民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远在中国的我们,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下,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圆桌会议 从左到右依次为:联合国难民署代表Mr.Sivanka Dhanapala,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国际法栏目主编Prof. Tony Carty,国际法促进中心、共同未来创始人Michael Liu(刘毅强),苏世民学者Paul Weissend (Grey)与Lorem Aminathia



带着这些疑问,3月29日,共同未来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在苏世民书院华夏幸福厅联合举办了“全球难民危机:国际难民救援中的中国身影”圆桌会议。联合国难民署代表Mr.Sivanka Dhanapala,牛津在线参考书目国际法栏目主编Prof. Tony Carty,国际法促进中心、共同未来创始人Michael Liu(刘毅强),苏世民学者Lorem Aminathia与Paul Weissend (Grey)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做了分享,发表他们对这些疑问的看法。


开幕致辞

△联合国难民署代表Mr.Dhanapala发表开幕致辞并讲述了全球难民问题的现状

会议开始,主持人对到场所有来宾表示欢迎。随后,Dhanapala先生进行开幕致辞。他介绍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及职责,讲述了全球难民的现状,并指出解决难民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同时,Dhanapala先生肯定了中国近几年在难民议题上所做的贡献,并谈到了UNHCR和整个国际社会接下来的目标:


“We try to br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gether,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we can be more responsibility sharing.” “We will make priority of helping to connect refugees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to global systems and communities, reducing their dependency on aid, maintaining the progressive realization of their rights, and better preparing them for eventual solutions.”


(“我们试图将整个国际社会联系起来,我们也在想如何做才能做到责任共享。”“我们目前要优先关注对难民、流离失所的人,将他们与全球系统、地球村联系起来,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依赖而让他们自立,最大程度的让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为最终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探讨难民问题

发言结束后,前任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光邀请Mr. Sivanka Dhanapala,Prof. Tony Carty,刘毅强先生,苏世民学者Lorem Aminathia与Paul Weissend (Grey)上台探讨难民问题。


难民地位与现状如何?


共同未来创始人刘毅强讲述了他两年前前往叙利亚周边国家进行调研的经历,认为”由于经济和难民人数的原因,难民不应该只和中东有关,中国和欧洲应该有所介入和帮助”;Grey说:“要把难民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一个负担。” Tony Carty教授分享了其学生在黎巴嫩的经历,提到难民的许多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包括工作权利;Dhanapala先生说:“没有人想离开家园。如今有一些公司帮助难民回到他们的故乡,这是一个双赢的机制。”他还提到:“难民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


中国政府、中国青年能做些什么?


随后,陈光邀请各位嘉宾对中国与难民危机的关系发表看法。刘毅强说:“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少,希望中国有更多组织关注难民,政府、NGO和私人领域都应参与难民危机议题” Lorem也认为政府应该参与进来,个人也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援,例如经济与教育支援。Dhanapala先生说中国最近几年才开始介入难民事务,但是已经做出了很多贡献;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希望中国不仅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也提供政治支持。Tony Carty教授希望有更多中国青年参与难民问题,这样中国可以为全球难民问题的解决贡献更多力量。


志愿者分享

△志愿者分享 从左到右依次为:沈桦鑫(主持人)、赴土耳其国际志愿者喻晓璇、赴黎巴嫩国际志愿者陈瑶和共同未来副秘书长樊玉洁


各位嘉宾发言结束后,共同未来副秘书长樊玉洁与两位赴土耳其和黎巴嫩的国际志愿者喻晓璇和陈瑶上台分享她们参与国际难民援助的经历。


让不安的生活看到希望


喻晓璇分享到:“因为那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会说阿拉伯语,我与一些人的交流接触更多。9岁的Adil令我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在我的本子上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在坦克前被杀死的男人,那个男人就是他的父亲。Adil变化无常,有时敏感,有时暴躁。我们走的时候希望拍照留念,其他人都很开心,但是Adil不在,我便去找他,却发现他的妈妈正在打他,不允许他和我们拍照。第二天,他的妈妈和我聊天,她泣不成声,她和我讲关于她死去的丈夫和女儿的事情。我感到无能为力,只能给她一个拥抱。之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们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喻晓璇还讲述了关于失去父母的五姐妹的故事。“通过偷渡,她们来到土耳其。大姐喜欢的人加入了军队,3年前在战争中去世,此后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说自己不会再爱上其他人。二姐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长期受到虐待;来到土耳其之后,她的丈夫一直恐吓她,她十分绝望,数次企图自杀。我时常在想我们帮助到她们了吗?现在我逐渐寻找到了答案。在我们的影响下,五姐妹中的一个决定成为摄影师;第二个姐姐和丈夫离了婚,重新回到了学校,希望今后成为一名工程师。看来我们真的帮助到了她们。


行动创造不同


陈瑶说做志愿者的第一个月她很迷惘:“因为学校设施很完善,就像普通的学校一样,孩子们也像普通孩子一样,我很好奇他们真的是难民孩子吗?”但有些事情还是让她颇有感触。“有个女孩让我写下一个男孩的名字,那个男孩在土耳其。 我能理解那个女孩的心情,他们就像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想到自己喜欢的男生时会很紧张,又有点羞涩。还有一个女孩不喜欢拍照,因为她的眼睛受伤了。她说她受伤时没有一个医院愿意接受她,因为受害者实在太多了。她非常乐观,希望以后上大学成为一名医生,回到叙利亚,重建家园。有二三十个孩子冲我数数,因为他们只会数数,他们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不敢想如果我们不行动,他们会怎么样?但是如果我们行动起来,一定能为他们创造不同。


中国青年充满无限潜能


之后,共同未来秘书长樊玉洁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共同未来项目情况,以及2018年将会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国际志愿者项目、妇女经济独立项目——为叙利亚女性赋权、秉烛计划读书会等等。在分享过程中,她还讲述了她这一路过来的心路历程:“不可否认,NGO在中国确认面临着不少困难,很多人不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但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我很庆幸,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激情与无限的潜能,而我也相信在未来我们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我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从我们的志愿者和在共同未来的工作人员的比例来看,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她们会越来越优秀。我们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需要号召更多人加入进来。”


现场观众观展

△几幅从土耳其、黎巴嫩远道而来的难民儿童的画作点亮了苏世民书院,与会观众驻足观看


会议最后,与会嘉宾、国际志愿者和共同未来工作人员进行合影,论坛成功落幕。


共同未来秘书处的话

“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与会议的来宾,感谢你们的聆听与支持。我们了解到甚至还有专程从西安赶来的听众,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为了筹办这次活动,共同未来前前后后有20多名志愿者参与进来,事无大小,不分巨细,每一步都力求做到最好。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志愿者、来宾和听众的共同努力。

 

对于国际难民援助的一系列疑问,在这次圆桌讨论中,有的我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我们还在寻找中,有的或许永远也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开展这个话题的讨论,让公众加深了对这个议题的认识,而深入认识是行动的前提。生在和平世界的中国公众尤其是中国青年关注这一国际议题,并且行动起来帮助他们,是中国青年参与到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部分,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青年参与到其中,为援助难民群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更多中国青年的力量与智慧。”


此外,2017年6月16日,“我们与他们的未来”共同未来难民儿童画展开幕式暨国际志愿者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术创新创业中心成功举办,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相关资讯。


文 | 夏尔巴提 梁晓健

图 | 贺漫江 李梓桐

责任编辑 | 贺漫江

翻译 | 王越

英文校对 | 董明珠(波兰)Fontaine(香港)

版面编辑 | 冯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