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记录者
我曾以为,文字,只是用来描绘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亦或是折戟沉沙铁马冰河,宏大和渺小,似乎都与我无关。
起初,我只是文字读取者
从小读着圣贤书长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我看来只是一个顺口溜罢了,诗词歌赋文人骚客,不过是教学大纲需要我们背诵,不求甚解自然是最好的。
转眼到了初中,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应试教育学习。本以为语文课只是枯燥无味的讲解,还不如小人书来得畅快。可当教室门开启,翩翩进入一位优雅的女士。她的一袭蓝裙,她激情的讲解,深入浅出的说明,一瞬间将我打动。之后,一群皮孩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唯二的两个问题也难倒了一班的人:
“语文”二字和初中的“初”字有什么含义。
后来呀,老师说,“语文”不是那些复杂的解释,只是代表着语言和文字而已。我们所学,只是为了解自己的母语,自己的文字而已。我们所接触的初中,不同于小学。初,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初中,也意味着启蒙,也意味着学习的开始。
我的学习生涯,从此开启。
初中最开始时的语文课本
之后,我成为文字制造者
从前的报亭还是被深绿覆盖,《意林》的售价还是四块五的时候,报亭代表着一个小卖部。里面花花绿绿的棒棒糖和水果糖琳琅满目,《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占据着玻璃展柜的大多数,而《意林》、《读者》、《青年文摘》则是被小绳子束缚在墙上,等待着我把它们拯救。每周的周末,当父亲载着我经过报亭时,我总会急切地寻觅着它们。父亲和报亭老板是多年好友,趁他们聊着天时,我也总会熟络地翻翻找找,寻找着其他的故事书。
报亭是什么,大概是与我无关的。我只管读,也只管写。
语文老师似乎特别喜欢让我们写作,一周一篇的周记会花两三天的时间批改,也会花上一整节课的时间来评讲。从标题到立意,“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新奇的想象,质朴幼稚的语言......我们可以为了一个A+而苦思冥想,我们也会为得到一个表扬而争奇斗艳。写给想象中的爱人的情诗、写给父母的感谢、描绘秋景冬日,哪怕只写过母亲苍老的十指和农人布满老茧的双手......都会被一一地提出缺点和优点,都会有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
文字的种子埋在心里,日复一日,三年过去了,把周记本压在一摞书的最底下,我走了。
后来呀,高中那三年,我学会了起承转合,我知道了引经据典,观点鲜明,首段点明中心,结尾照应开头,正文一句观点一段论证......一摞摞的试卷发下,一张张地被收集反馈,一次次800字的轮回,一个个的标题解说。在比自己头还高的书堆里,我玩着文字游戏,把握笔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战士随时准备上战场的秣马厉兵。到了最后,似乎忘了,为谁而写,为谁而作。
我,仅仅只是一个可悲的文字制造者。
邮政报亭
我发现着,也记录着
看柴静的《看见》和白岩松的《白说》,一本是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倔强,一个是在社会沉淀多年的“老人”,他们都或多或少向我们展现了记者这个职业最不为人知的一面。
关于采访,柴静从和被采访人的“斗智斗勇”,到成为一个倾听者的转变,的确很难。问询,是知道一个答案的最直接途径,但是要知道真相,可能需要从他们口中拖沓的故事中细细推敲。风花雪月、柴米油盐,都离不开人的存在。记者,也许是把人从文字的背后挖掘出来的一个职业。但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柴静因为《穹顶之下》而淡出视野,她说错了吗?没有,她讲的就是真相。而她讲对了吗?恐怕也很难断定。
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有破必有立。”若是在制度不完备,政策不支持的情况下把体制捅了个窟窿,那还有什么来填补。可若总是高歌和平,展现安静祥和的假象,那还有什么动力支持我们前行?对于当时的人,也许柴静错了,错在她的直接真实,她赤裸裸地把事实展现给大众,不加一丝掩盖。可对于现在的我们,如果能呼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气,是否还应该感谢她?
之后,我看了《白说》,很惊讶的是,白岩松没有讲个人,他讲社会、讲热点、讲新闻。也许现在的新闻就是未来的历史,所以每个握笔的人都应对自己手中的笔负责。
自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有自己的品牌。拿10月28日才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河一事,在警方没有正式发布监控视频的情况下,网络上很多人又猜测是由于公交车男司机和私家车女司机的错误驾驶。可当视频曝出,女司机并非逆行,全网又一致对外。如今的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可能被放大无数倍,何况手握传声筒的记者?
我,将会成为一名记者
直到上了大学,接触了新媒体,加入了西华大学记者团,勉强在《沱江视角》中写出几篇推文,方才知“记者”二字的不易。
在《锦地今夜无猫鸣》中,案发地没有监控,仅凭埋猫者的一面之词和常住锦地苑学生的反映,实在无法做到找出“凶手”这类事,只能发出几声微不足道的呐喊。
在《西华流浪动物纪实》中,虽有较为充足的走访调查,但也面临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解决,自己的呼吁也许会被埋没的困难。
在《西华暴雨24小时》中,虽然阅读量相对较高,可自己也知道只是因为赶着时间匆忙将大家的见闻结合在一起,也并没有提出很深刻的见解。
为数不多的几篇中,我看似抓住真相,可谁又知道是这就是真相本身?
拿着纸笔,敲打键盘,曾经拼命想向世界呐喊的我,也沉淀下来。
也许,我终会成为一名记者吧。
往期链接:
作者:李雨帆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雨帆
责编:彭永康
编审:王禹鳗、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