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岁月的故事,留住历史的温度
走过明德广场,路过升旗台,跨过小拱桥,便到了档案馆。
档案馆由旧图书馆改造,掩映在亭台绿水旁。在大半都是新建筑的西华,它显得陈旧、僻远。邻近小亭的静谧随着空气慢慢流入馆内,远处日晷对时间的记录仿佛也凝刻到了这里。
校史馆讲解团合照
在这里,有一群人,在这个静默安闲的空间里,做着为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事情。
2015年12月25日,在朱晋蜀副校长主持下,西华大学校史馆成立。偌大的场馆,回环往复的展板,各式各样的物品,没有讲解员的存在只怕真会迷失在这里。
于是同年,校史馆讲解团成立。讲解团隶属于西华大学档案馆,下设培训部、综合部、宣传部等三个部门,拥有十六个正式讲解员和15个处于培训期的新成员。
2018年,是这个年轻的团队走过的第三个年头。
讲解的涅槃之旅
讲解初探
参观校史馆,作为新生进校的入学教育,是讲解团成立以来的固定活动项目,而那短短一周的“新生专场”也是讲解团成员最忙碌的时候。
一拨又一拨的新生排着长队等在档案馆门口,由身着正装、佩戴“小蜜蜂”的讲解员优雅地引领他们进入馆内,用清楚响亮的嗓音,熟练地开始自己的讲解:“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
这些其他同学不甚了解的语句,在他们口中却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一般,微一开口便自然迅速地流淌出来。
讲解每15分钟一场,从早上8:30到11:30,下午2:30到5:30,讲解员便如同小燕子一样飞上飞下,甚至偶尔晚上还要安排讲解。
“非常累,”现任讲解团团长曹琦感慨道,“一天下来口渴、腰酸、腿疼。”
曹琦正在为新生讲解
师徒的成长
团队的新生培训机制是“师徒制”,由老一届的成员一对一带领新一届的成员,周期视个人情况而定。
据团队成员张浪介绍,培训内容包括普通话和礼仪培训。讲解时,讲解员身着正装,化淡妆;配合相应的手势,挺胸收腹,自然大方,女生还要求丁字步站立。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自然还是熟悉讲稿。他们的基础讲稿长达24页,共计15370个字,不胜枚举的名字、时间、专业名词令人眼花缭乱。
实操理论培训现场
“不是背,而是理解,”张浪介绍道,“这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要把讲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首先需要自己去理解,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在哪个方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成绩,紧接着便是创造发明以荣誉称号。记下来之后,可以打乱顺序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敬仰和尊重。讲解时不是背稿子,而是很简单直白的表达,就像聊天一样。
师徒制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好的功用。师傅们会先示范如何讲解,徒弟们则会被安排“片段试讲”,即任选讲稿片段讲解。
11月8日中午,正是新成员华怡萍的试讲时间。试讲结束后,老成员张佩兰非常高兴地说:“你知道你今天哪一点最让我满意吗?你的声音特别洪亮,比之前清楚多了。”之后,她与曹琦才一点一点地指出本次试讲存在的问题:注意场景衔接时的引导手势,时间不能出错,不要出现病句等等。
新成员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幸有学长学姐拉着他们的手,慢慢扶着他们前进。
心灵的高峰体验
我们在讲解
与尚显青涩的小萌新相比,身经百战的老成员说起讲解便多了几分指挥若定、举重若轻的潇洒意味。
在曹琦看来,讲解杨诚副院长不是在台上唱独角戏,而是跟听众交流。面对不同的听众,讲解的方式、重点也不尽相同。她会根据来访者的年级、身份和他在学校期间所经历的这个时期找出馆里面所对应的内容详细介绍,以求产生共鸣。
对于新生,会更多地宣传西华的成绩、建校的艰辛以及西华的精神,培养新生积极向上,爱校融校的情怀。
而对于回访的校友,比如他们就读于建校时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就会是讲解的重点。
“校友都是带着对母校的爱和情怀回来的,作为讲解员不用说很多,他们自己就会去看,然后很积极地和我们交流。”曹琦介绍说。讲解的方式都是根据来访者决定的,宛如一曲探戈,要进退相宜。
在接待过的受访者里,最令张佩兰印象深刻的是早已毕业多年的校友们。在一次参观过程中,当走到西华的开校元勋杨诚副院长的展板前时,年逾古稀的校友们情不自禁地深深鞠躬。“那一幕很动人,是自发的、非常自然的。那种真诚和真实只有看到的人才能体会。”回忆起那个场景,她的话语间依旧充满了感动。
校友们聆听讲解
我们是讲解员
在他们看来,当讲解员是幸福的,讲一百场也不会觉得枯燥。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听众都能带给他们新的体验,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张佩兰用“心灵的高峰体验”一词形容自己讲解完之后的感受。“来访者的态度、反馈还有他的兴奋程度,会让你会达到心灵的高度满足感。那是吃喝玩乐所无法达到的快感。”张佩兰开心地说,“我会觉得做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
在他们眼中,讲解员是神圣的,尽心尽力接待好每一位听众给予听众最大的尊重,是他们的责任。当谈起讲解时,他们脸上的投入、热爱、专注令人动容。万事万物,也唯有投入感情去做时才会收获真正的圆满和幸福。
讲解团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他在慢慢长大、成熟,逐渐变成西华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成为校外来访者了解西华的平台。而身处其中的讲解员们,也有许许多多自己的收获。
讲解员风采大赛合影
团队的爱与温暖
卢钏燚表示,加入讲解团给自己带来最多提升的便是对西华的认同感。
曾经有一位选修课的老师声称“西华最初不过是一个专科学校”,不能认同的卢钏燚当场反驳他“西华大学建校时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在本科招生。”
她很自豪地说:“同学们有关于学校的问题都会来问我,我也真的都能解答。”
卢钏燚在讲解
在张浪眼中,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有责任感了。“在校史馆讲解时我就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会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认真地说。
张浪在讲解
曹琦,从最初进校时那个“言谈举止幼稚”、“一句话需要学姐教三遍”的女孩,变成了如今临危不乱、大方得体,甚至在他人看来是“很厉害”的大人物。
张宜玲说:“你为了一次试讲可以反反复复练习,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每一个小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停顿,因为你努力想留下来。你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被夸奖,你的努力也正在被看到。
在这样一个团体里,每一个人都在被在意。团长会给普通话不太好的同学做拼音小卡片,真的让人特别感动,哪怕卡片不是为我做的。我作为旁观者,觉得每一个人在这个集体里都有被关爱,哪怕再想退缩,都会因为被在乎感到温暖,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变得勇敢、坚强。”
张宜玲在试讲
朱柃静说:“作为一个刚刚加入西华大学学生讲解团的新成员,我与讲解团的感情正在慢慢升温。在这个过程里,我很幸运地遇见了一个可爱随性的师傅。都说是徒弟主动约师傅,尽可能配合师傅的时间,但在我们这里却恰恰相反。在第一次试讲之前,我感觉自己忙来晕头转向,早就忘了要约师傅练习的事情。每次都是师傅约我,为了配合我的时间,她在值班室等我到晚上七八点。冬天的夜里很冷,却抵不住你的暖心。谢谢你啊小卢(卢钏燚)朋友。”
朱柃静在试讲
张馨月说:“脚被烫伤那次,不能下地走路,是琪琪帮我找到了当时无意烫伤我的同学。就是在馆里练习时不经意间提了一句,我们的团干就代表讲解团看望我。陈老师蓝老师也很是关心我,太感动了,谢谢我们讲解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张馨月在讲解
他们陪着校史馆成长,也在这段岁月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我们的友谊都是革命感情”曹琦曾这样开玩笑说。他们一起背稿、试讲,约着在办公室训练,慢慢由陌生到熟悉。
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讲解团,有人情的温度,也有历史的温度。校园喧嚣繁杂,而他们安静地呆在这座小楼里,透过现实窥探昨日的风华。
岁月的故事,由他们铭记;西华的从前,在他们口中鲜活。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走进校史馆,看看往昔的剪影,听听昨日的故事。
毕竟,了解历史,才能敬畏现实;回顾昨天,才能珍惜当下。
往期链接:
作者:陈诗涵
图片来源:西华大学校史馆讲解团
编辑:李雨帆
责编:李雨帆
编审:孔维睿、宋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