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oto雨伞,共享雨伞果然飞不起来!

2017-06-08 首席官CEO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综合编辑:首席官CEO

主要参考:共享经济

其他参考:共享雨伞

声明:文章仅供参考,部分内容源于网络

就在上周,多家共享雨伞公司相继宣布拿到天使轮融资。5月22日,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四野创投会(深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月28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但近日从前方传来的坏消息是,共享雨伞企业oto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伞,被借出后居然无一归还。这无疑给风头正劲的共享雨伞浇了一盆冷水,而消失的雨伞又去了哪里?


去向成谜

据报道,与此前出现的共享雨伞有GPS定位系统、要下载APP、交押金、按天收费的借伞形式不同,OTO首批试投的雨伞以“三无”形式与市民见面,即不收押金、不用付费、不设密码,市民可以直接用伞。


OTO的第一批雨伞的投放地点主要设置在陆家嘴和外滩附近的公交站点和观光巴士站点的栏杆上,没有设置独立的投放架。


有媒体猜测,可能是由于共享雨伞不允许被绑在市政设施上,被执法部门收走了。但据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城管中队表示,投放企业已自行整改并将这些雨伞全部收走。但这一说法遭到了该投放企业陆姓负责人的否认,目前没有收到公司把雨伞收走的消息,应该是被用户借走了。


“最近管理得比较严格,有人把共享雨伞弄走了,但是具体是被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弄走了,去了哪里,我也不清楚。”一名正在执勤的陆家嘴管理人员说道。


OTO创始人刘开俭透露,首批共享雨伞“消失”,并不一定说明是借用者没有归还,也有可能是被放在了其他经过的地方,“很有可能是新事物的出现引起了市民的好奇,被市民带回家研究了”。只是因为没有GPS,公司不知道在哪儿罢了。他称,一直在计划进行第二批共享雨伞的投放,投放的形式会和第一次一样。


主流运营模式:有桩与无桩

相比OTO以免押金、免租金的打法,魔力伞、共享e伞等共享雨伞企业则代表的是目前市面上主流运营模式:" 有桩" 和 " 无桩 "两种。


前者是设置柜机的固定运营模式,雨伞被固定在柜机中,柜机主要投放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大型商场、校园、写字楼、电影院等场所,即类似于自助贩卖机的模式。魔力伞是较早采用这种“有桩”模式的运营方。


具体来说,魔力伞试运营期间,首次租借需要缴纳20元的押金,在15天内免费试用,超过规定时间按照0.5元/天扣费;正式运行后押金为30元,超时的使用费为2元/天。


据魔力伞CEO沈巍巍此前向媒体介绍,魔力伞采用的是和折叠伞相对的长伞结构,伞面为纤维布料,骨架材质为玻璃纤维,伞具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从反馈的运营数据上看,损坏率并不高,没有出现像共享单车那样的恶意虐伞现象。


另一种“无桩”的投放模式,类似于共享单车,即不设立固定柜机,而是满大街投放。其雨伞本身安装有定位装置和智能锁,用户需在手机上下载APP,查看并找到附近可使用的伞具后,在APP上缴纳押金和租金,扫描伞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得密码,开伞使用,合上伞即停止收费。


共享e伞是这一模式下的典型玩家,收取的押金为19元,租金是0.5元每半小时。据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透露,这样一把伞的造价开发和运营成本达到了90元一把。据他预计,e伞的投入成本大约在30个雨天之内就可以完全收回,平均每支 e 伞的使用年限大约在一年左右。


实际上,目前共享雨伞在使用时都需缴纳几十元的押金。比如“春笋”的押金为59元,24小时内免费,之后每天按照一元钱扣费。JJ伞押金为30元,现阶段的收费标准为12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后则按1元/12小时来计费。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20块钱差不多也就是买一把雨伞的价,有用户对其可行性表示质疑。“用20块钱的押金,我都可以买一把新伞了。”不可能每天都下雨,使用率不容易保证,而且雨伞是一种损坏率很高的用品,现在谁不是人手一把雨伞?


共享雨伞飞不起来

与共享充电宝一样,媒体圈对共享雨伞最大的质疑声在于,它是真机会还是伪需求?


在很多人看来,共享雨伞也可以打造成为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在下雨天,雨伞不仅仅是一个防雨工具,但将雨伞放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后,一些广告或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够巧妙的植入到共享雨伞APP中。雨伞,成为打造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一个介质。


客观地说,借助共享雨伞打造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在理论上行得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在共享经济领域,滴滴可以说是一个体系比较大的生态。去年11月份,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在互联网企业家论坛上称,滴滴的订单量每天2000万单。如此大的日活跃量,也没有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号称日活跃用户近9.83亿的微信,同样也没有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


而就共享雨伞本身,也是一只飞不起来的猪。

从使用频次来看,共享雨伞的消费频次和天气挂钩,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受地域和季节的因素影响相对明显。


在长江以南的地区,虽然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将来可能成为共享雨伞的“主战场”,不过雨季长、降雨量大的另一面是,当地居民本身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雨具的习惯;北方地区整体降雨较少,降雨和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所以共享雨伞能够切入的即时性需求到底有多大仍需验证。


有投资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共享雨伞的使用场景通常是下雨天,而且还是自己没有带伞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总的来说,下雨天数是有限的,还要忘记带伞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因此共享雨伞可能不是一个高频行业。


在盈利模式方面,押金和租金是公认的两种模式,当然,其还会衍生一些其他的盈利模式。比如,伞面广告收入、雨伞定制、数据增值等方式。只是,靠天气吃饭的共享雨伞,广告展示和雨伞定制等商业模式能否得到广告主的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况且,这一商业前景目前仍旧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际上,共享雨伞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处理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晴天,显然不会有用户来使用共享雨伞,而雨天,用户对于雨伞的需求会激增,这种弹性空间下,共享雨伞如何能够快速响应这种信息不对称,某地区放多了,就是浪费,放少了,用户就不够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才是真正的痛点。


资本市场会不会看好共享雨伞这种模式,暂时还看不出来,可选的创业团队并不多,而且,目前的趋势太小。


据魔力伞方面公布的数据,其在广州6个地铁站一共投入1000把雨伞,一个月内吸引了4000位用户。这可要比共享单车的速度差远了,规模也太小,盈利压力也更大。


END

延伸阅读

没有特朗普,欧洲照样过

前海豹突击队队员的4条管理经验

32岁CEO的“练级”路线图

蚂蚁金服准备上市,不再在乎华尔街

牛逼是怎么炼成的?一篇让我们看哭好几遍的好文(假期特刊)


中外首席官CEO的全球格局和视野

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中心 联合支持





按二维码关注更多优质资讯

官方微博:首席官C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