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旭|“很光荣,我是一名哈工大教育工作者”
连续5年学生评教获得A+
搭建整合威海校区电子信息联合创新平台
覆盖校区8个学院22个专业
每年超过1000名学生参加
参与建成国内首个海洋探测技术博物馆
开展科普宣传
引领更多学子逐梦深蓝
他就是
哈工大立德树人先进个人标兵
威海校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晨旭
王晨旭在工作中
01
结缘哈工大,苦练本领
1997年,王晨旭
怀着对哈工大的向往
和航天报国的梦想
从河南省淮阳中学来到哈工大
进入航天学院
航天电子与光电工程系学习
读本科时的王晨旭
辅导员老师和他的第一次聊天
到现在他依然记忆犹新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大家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对得起青春和未来。”
“老师上课时对教学内容的一丝不苟
毕业设计中导师对各环节的严格把关
科研中团队老师对细节的反复较真
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当年王晨旭所在宿舍8人,4人保研,4人考研成功。现在有5人在高校工作,其中2人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02
带着对哈工大的爱,他选择留在威海校区
2003年
硕士毕业的他
怀揣着一腔热情来到黄海之滨
满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
与年轻的威海校区共同成长
2004年王晨旭在威海校区
为过好“教学关”
站好三尺讲台
他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求教
精心设计“累加式”教学模式
16次课程
进行8次随堂测验
留5次课后作业
连续5年学生评教中获得A+
2021届本科毕业生吕振斌说
“王老师的讲课富有激情
从来不用麦克
戏称说那样影响他的发挥
他总能让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除了教知识,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
让我们在后续实践应用中
非常得心应手”
王晨旭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
03
创造实践机会,搭建科创平台
“青年是创新的未来
大学生必须注重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王晨旭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他指导学生在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
等多项科创比赛中屡获佳绩
集成电路实践环节教学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他积极联系实习实践基地
先后促成学院与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Xilinx等
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协议
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的
2020届本科毕业生王凯歌说
“王老师从我大一时就带我进行科创实践
大四时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
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实习并完成毕设
我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系统思维能力
助力我实现在航天系统工作的梦想”
2017年3月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他与学工部门联动
带领实验中心骨干教师
整合建立了
“大学生电子信息联合创新平台”
陆海空统筹布局
涉及智能车、竞技机器人
水下航行器、无人机等
覆盖8个学院22个专业
形成“科创启蒙-科技立项-学科竞赛-科研项目”
“四段进阶”“科教融合”的
“金字塔式”创新教育模式
每年1000余名学生参加
现已成为校区学生科技创新
重要“大本营”
威海校区大学生电子信息联创平台构成
HERO战队出征深圳参加机甲大师全国赛
04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我常常想,当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时,
希望她遇到什么样的老师
我自己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王晨旭与学生们在一起
王晨旭指导学生进行机器人调试
他参与了国内首个
海洋探测技术博物馆建设
经常在博物馆进行科普宣传、专业教育
引领更多年轻学子
点燃逐梦深蓝远大志向
树立海洋报国强国之心
在海洋探测技术博物馆做科普
🍃🥥☀️
2022级博士研究生荣畋说
“刚开始读博的时候,我非常迷茫
时常感觉科学研究无从下手
王老师会分享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听取我的想法并提供建议
老师就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王晨旭在学校2023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发言
“很光荣,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很自豪,我是一名哈工大人,我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贡献力量!”
——王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