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工大,他大一就“码”出全国一等奖!
70万行代码是什么概念?
连续几个月
看代码、写代码、改代码
是什么感觉?
也许有人会觉得枯燥乏味
但也有人乐在其中
今年8月
刚刚结束大一学年学习的
哈工大计算学部人工智能专业
2022级本科生李晓龙
就在第二十五届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总决赛上
一举夺得机器人应用赛(自动驾驶仿真)一等奖
他用一行行代码
“码”出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
偶然的选择,是因为觉得“很有意思 ”
“做大一年度项目时
经常要在网上查找资料
学习相关课程
大一下学期的一天
看到这个大赛的介绍
当时觉得自动驾驶这个领域
很有意思,也很神奇”
李晓龙说
做大一年度项目
不仅让他首次接触到了编程
积累了数据库、边云协同等相关知识
也让他遇到了来自数学学院
后来一起参赛的队友
李晓龙和队友在比赛中
初赛要求选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
完成7道赛题的开发与调试
模拟真实道路场景
开发出能够在虚拟城市环境中
进行自动驾驶的智能车辆系统
比赛涉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
和虚拟仿真等学科领域
还涉及高精地图、定位、感知
预测、规划与控制
等模块的运行机制和代码架构
尽管当时对计算机类课程刚刚入门
但他依然决定挑战自己
李晓龙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备赛过程中
他泡图书馆,泡专业网站
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看课—改代码—看课—改代码
这就是他每天的日常
“因为我喜欢安静
喜欢沉浸其中的感觉”
他和队友全力以赴
力求在每个场景中完美运行
经过激烈角逐
以省级一等奖进入全国总决赛
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深度学习”
“每天看代码、写代码
听起来确实是挺枯燥的
但是只要你喜欢
就不会觉得枯燥……”
李晓龙说
决赛共设置了5种竞赛场景
每个场景都高度还原
自动驾驶现实道路情景
每个赛题限时90秒完成
这让他和队友面临着更大挑战
“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李晓龙说
参加这个比赛最难的是
一旦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代码出现问题
有可能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
导致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初赛时因为没有经验
在圆满完成前6道赛题
编写最后一道赛题的代码时
出现了一个指针错误
他们不得不在浩如烟海的代码中
连续寻找好几个晚上
“那种大海捞针的感觉
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了”
“吃一堑,长一智”
决赛时他为每一个场景
都加了足够多的限制条件
“宁可过程麻烦一点
也要避免推倒重来”
每天看代码、调试、改错
从几千行到几十万行……
经常挑灯夜战到凌晨
最终他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
相对于“是什么”,他更喜欢研究“为什么”
李晓龙说,在参赛过程中
他学到了企业级代码的严谨
学会了如何分解复杂问题
学会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
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他又辅修了数学专业相关课程
为将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
他还选修了
机器听觉的奥秘
数学建模方法、软件开发
AIGC与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课程
“尤其是人工智能创新研修课
让我大开眼界
当我还只是提出一个想法
学长学姐已经能准确说出
哪一篇论文哪一个观点……
他们只比我高一两个年级
却让我看到了巨大差距”
他说自己的目标
就是希望有一天
能够像学长学姐一样优秀
李晓龙说
之所以能够在大一
就在全国大赛中有所收获
是哈工大给了他平台和底气
“老师们都特别好
不仅能够把很难的知识
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而且能在凌晨秒回你的信息
真的让人很感动……”
他说自己喜欢专注地做一件事
要么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新知识
要么窝在宿舍里写代码
课余时间喜欢
排球、滑雪、轮滑等体育活动
挑战新领域是他的兴趣所在
目前他正在积极备战
全球范围自动驾驶大赛中
唯一的开源挑战赛
“CARSMOS国际自动驾驶算法挑战赛”
说到未来的打算
他说相对于研究应用
他更喜欢探索应用背后的原理
“弄明白‘为什么’并找到答案
是最有意思的事”
希望他继续在代码的世界里
“码”出青春的精彩
文字 | 刘培香 齐梓辰
图片 | 林冠岐 吴世豪等
排版 | 魏小靓 齐梓辰
责任编辑 | 张又元
审核 | 宋玲 李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