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裹紧小被子,天冷读点啥? | 新书界

2017-11-26 潘文捷 界面文化


裹紧小被子,

天冷好读书。


1

《时间的噪音》


[英]朱利安·巴恩斯 著  严蓓雯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1


“等待枪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晚年的肖斯塔科维奇这样说。1936年,斯大林去看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演出,中途退场。随后《真理报》发表了《混乱代替音乐》的社论,作曲家被当局招去审问。在那个许多艺术家莫名其妙消失的年代,肖斯塔科维奇断定自己要被逮捕。他不想让妻女看到自己被抓,所以每天晚上都拎着箱子在电梯口抽着烟,等人来抓他。十二年后,在斯大林的钦点之下,肖斯塔科维奇去纽约参加国际和平会议,宣读苏联当局为他准备好的讲稿,像机器人一样公开批判了他所崇拜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还被中央情报局资助的尼古拉·纳博科夫百般质问,极受羞辱。又过了十二年,斯大林已成故人,赫鲁晓夫的“战车”却驾驭着苏联距离自由和民主越来越远,肖斯塔科维奇感觉像是乘上了随时会抛锚的新车,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加入了苏共。


1936年、1948年和1960年,这三个年份符合《时间的噪音》中被解释成为“闰年”的时间概念。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假托肖斯塔科维奇迷信闰年之说,将小说分为三个部分,“在电梯旁”、“在飞机上”、“在轿车里”,描述了肖斯塔科维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时间段。


《时代的噪音》探索了强权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当强权政治支配着你生活的一切,你是否会与强权做一笔交易?你究竟会屈服到什么程度,屈服的代价又是什么?屈服之后,艺术家是否还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正是处于强权之下不得不当懦夫的情境中。“他向当局妥协,最终保住了他的家人,保住了他的音乐,他把所有的勇气都给了音乐,在现实生活中,他就只剩下怯懦。”因此,朱利安·巴恩斯说:“我的英雄是个懦夫。”


2

《扳手》


[意大利] 普里莫·莱维 著 杨晓琼 译

中信出版社/三辉图书 2017-10


普里莫·莱维(1919-1987)是奥斯维辛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一名化学家,这两种身份和经历建立了他写作的基础。二战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源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在从工厂退休后,他完成了短篇故事集《扳手》。主人公蒂诺·福索内(Tino Faussone)是一位体格健壮、经历丰富的装配工,对塔桥、钻塔、锅炉非常了解,在14篇小说中,福索内向叙述者(一位作家、化学家)讲述了自己在全球的冒险,其中充斥着各种戏剧性的技术问题。


纳粹在奥斯维辛的墙上印刻着 “劳动使你自由”(Arbeit Macht Frei)。奥斯维辛的劳动是对于劳动的恐怖反讽,是作为惩罚的苦工,通向痛苦的死亡。但经历了奥斯维辛的莱维却在《扳手》中赞美了劳动,赞美了劳动带来的无尽活力和自由、赞美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带来的欢乐。小说的主人公福索内喜欢劳动,他对叙述者说:“我做每一份工作都如同初恋。”通过福索内之口,莱维试图让“劳动”恢复人性内涵,把“劳动”(Arbeit)这个词从奥斯维辛独裁者赋予它的扭曲嘲讽意味中夺回。莱维称:“我相信,一般的人类从生理结构上就是要进行具有某种目的的活动的,而懒散,或者毫无目标的劳动(像奥斯维辛的Arbeit)只会让人痛苦衰弱。就我自己,还有我的同类人蒂诺·福索内来说,劳动和‘解决问题’一般无二。”


3

《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


[英] 约翰·克利兰 著  陈萱 / 夏奇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9


英剧《名姝》说,伦敦这个伟大的城市,是建立在女人的肉身之上的。据说,18世纪的伦敦每五个女人中就有一个是妓女。妓女出书也蔚然成风,她们或自己执笔,或找枪手代笔撰写的自传和回忆录一度畅销。本书所写,便是18世纪的英国妓女芬妮·希尔。芬妮·希尔是一个向往英国繁华都市伦敦的乡下孤女,当她如愿踏上伦敦街道时,却也误入了高级妓院,从此展开以身体交易金钱的人生。作者安排主角芬妮·希尔以写信的方式,娓娓道出她如何在妓院里接受性启蒙,如何被训练成经验丰富的高级妓女,甚而开始享受欢愉的生活。


令人吃惊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却不是妓女,甚至不是一个女人。“她”的真实身份是约翰·克利兰(John Cleland,1709-1789),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约翰·克利兰曾经在军队服役,后来在孟买为东印度公司工作了13年,但没有发财。后来他回到伦敦,被剥夺了继承权,还因欠下接近1000英镑的债务而被监禁,为了偿还债务,他在狱中创作了《芬妮·希尔》这部小说。小说1749年出版时,在英国教会引起轩然大波,教会严厉指责《芬妮·希尔》将让国王和子民们堕落腐败,克利兰再次锒铛入狱,该书也在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被禁止公开出版。


《芬妮·希尔》的出版和接受过程十分曲折,但时间的流逝并未减损它的魅力。如今,《芬妮·希尔》被作为情色文学写作的典范在大学课程讲授,并被列入BBC“英国人最喜爱的百部小说”。芬妮·希尔也已经成为了英国经典文学的女主人公之一。或许正如D.H.劳伦斯在《色情与淫秽》中所说:“在一个人看来是色情的东西,在另一人看来则是天才的笑声。”


4

《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


[美] 白修德 著  石雨晴 / 柯育辰 译

中信出版社 2017-11


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1915-1986)的本名是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White),因为热爱中国便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他是汉学家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弟子,本想研究中国历史,但费正清却认为他身上具有与斯诺相同的记者素质,建议他与其当一名历史学者,还不如做一名出色的记者。于是,带着费正清的推荐信,白修德作为《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于1939年走进重庆。他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八年,写出《中国的惊雷》,成为中国抗战、特别是重庆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目击者和记录者。尤其令人称道的是,1942年到1943年间,久旱无雨的河南发生了罕见的“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在这次大饥荒中,白修德在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白修德回到美国,连续进行了四届美国总统选举的报道,写就了《美国总统的诞生》一书,其中1960年跟踪记录约翰·肯尼迪参选直至获胜的报道使他获得了1962年普利策奖。如今,这套《美国总统的诞生》仍是美国许多高中和大学新闻专业的必读教材。而罗伯特·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官弗兰克·曼凯维奇(Frank Mankiewicz)则称白修德为“这个时代对政治新闻最具致命影响力的人”。


《追寻历史》是白修德的个人回忆录,也是美国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从波士顿街头的卖报儿童,到哈佛大学的青年学子,再到世界知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在书中描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新闻视角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对于今天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依然具有鼓舞和启发意义。


5

《浪食记》


王恺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1


在《三联生活周刊》前资深主笔王恺眼中,吃的书籍分为几种:菜谱食单式的,学习袁枚;旅行指南式的,学习米其林餐单;还有就是吃的文化散文,如何有文化地谈吃,最后这种多是老饕。“我在老饕的道路上狂奔着,但又不甘于此,我还是想做一个无目的的漫游者,在吃的王国里,看到食物的新鲜之外,还能看到食客的众生相,以及餐馆外的天边那一朵云。”


王恺吃得豪迈、广阔、精心,但也不乏随性——既没有专吃名列各类点评网头条的美食店,也没有去到县城还只吃肯德基。他只是一家家地游走着吃着,“以至于到了后来,吃下一家餐馆的第一口菜,就能立刻明白这家餐厅的段位,他家的厨师舍不舍得买好的原料,做菜的手笔、烹调的过程有没有耐心,烹饪习惯来自师徒传承还是简陋的烹饪学校”。作者还试图找到一点吃以外的乐趣,写美食,亦写美食折射的人情世相,以及美食背后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与心理。围绕食物而展开的服务员、餐馆老板,以及食客的众生相纷呈于笔下页间。


《浪食记》中辑录的数十篇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跟随作者天南地北游食四方,第二章分门别类体味美食之道,第三章趣谈饮食写作中的历史文化,第四章则是作者对吃这一最原始人生安慰的个人感性领悟。书中还收录了画家、书法家林曦为这本书创作的食物题材插画和手抄《随园食单》,恬淡温暖的画风与细致妥帖的文字相得益彰。本书并非餐馆指南,亦非菜谱,更似一卷饮食浮世绘。


6

《恐怖的艺术》


[英]斯蒂芬·琼斯 著  王绍祥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  2017-09


“人人都说我是一名食尸鬼,我却有一颗孩子的心。那颗心就搁在我桌上的罐子里。”自远古以来,妖魔鬼怪的故事就为人类所津津乐道;如今,人们更能够意识到,恐惧是人类非常细腻的情感,它能够给艺术家带来无穷的灵感。


吸血鬼、木乃伊、弗兰肯斯坦、狼人、幽灵、变态杀人狂、女巫、史前怪物、外星侵略者……构成了这本书的十个章节。在英国恐怖与黑暗幻想作品编辑斯蒂芬·琼斯(Stephen Jones)的统筹下,各章节的作者以人们所熟知的超自然小说中的形象入手,细数这些形象在电影海报和书籍插画等艺术形式中的来龙去脉:从第一部吸血鬼题材电影《诺斯费拉图》到人尽皆知的德古拉伯爵,从《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到臭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从巨兽电影《金刚》到史诗般的《哥斯拉》……作者们还从故纸堆里、在残破不堪的通俗杂志中,翻找出了近600幅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上,从早期的雕刻版画到书衣、书籍插图、通俗杂志、电影海报、漫画书、原创画作,再到今天艺术家工作的数字化领域,无所不包。


如果你喜欢《寂静岭》《克苏鲁神话》《侏罗纪世界》,或是痴迷蒂姆·波顿、希区·柯克、柯南·道尔,酷爱丧尸游戏,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7

《蓝色小药丸》


 [瑞士] 弗雷德里克·佩特斯 著  陈帅 / 易立 译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1


这本该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爱情故事,但当卡蒂说出那句“我是HIV携带者,我的儿子也是”时,平凡的爱情童话瞬间从幸福的云端跌落到冰冷的地面。面对需要终生服用蓝色小药丸的母子两人,“我”的爱情和生活要以怎样的方式继续?


在《蓝色小药丸》中,瑞士漫画家弗雷德里克·佩特斯(Frederik Peeters)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呈现了艾滋病在治疗和社会层面上对患者精神的折磨,深刻探讨了“我”作为未患病的伴侣,内心经历的激烈斗争和痛苦煎熬。作为健康人,难免会同情已经感染病毒的母亲和孩子,而作为爱人,作者又为自己的“同情心”感到不安,甚至因爱人由社会压力产生的负罪感而对科学及社会生出愤怒。这些复杂的负面情绪让他开始思考:艾滋这种疾病或者说“困境”,给爱人之间、给患者自我带来了什么?“这种身体上的疾病触及了人类心理上最不可捉摸的部分——爱情。这种病让人们成了爱无能!”


作者放弃了浪漫爱情故事常常使用的唯美风格,转而运用了现实与抽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从自己日记中摘录的话开启对一个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让读者感受疾病的可怕、现实的残酷,同时也传达出这样的意味:现实不那么美好,但和这种不美好同样真实的,是我们的爱。


8

《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


[意] 卡洛·罗韦利 著  杨光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7-11


科学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曾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科普阅读的热潮,而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卡洛·罗韦利也因创作这本书被媒体评价为“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霍金”。


罗韦利的新作《现实不似你所见》延续了《七堂极简物理课》的优美诗意与简洁易懂,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来龙去脉。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卡洛·罗韦利告诉我们,古代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与爱因斯坦和量子引力给出的答案是多么惊人的紧密。通过介绍现实(reality)的概念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今天的物理学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比《七堂极简物理课》更深入的理论解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评价称,卡洛·罗韦利是物理学的诗人,“他看待世界或物理现实,如同一首抒情叙事诗,以人类大脑能够破译的隐藏密码写就。”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潘文捷,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