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我们从容不迫地过这个冬天 | 新书界

2017-12-03 董子琪 界面文化



1

《鲁迅作品细读》

钱理群 著

北京出版社2017年10月


这本书属于北京出版社的著名系列“大家小书”,“大家小书”向来以邀请“大家”深入浅出地书写学科入门“小书”著称。在这本以“鲁迅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对于鲁迅小说散文经典篇目从《孔乙己》《孤独者》到《阿长与<山海经>》《女吊》的解读,还有对于“谜一般”的《野草》的分析;基本涵盖了鲁迅作品中的重要类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学习理解鲁迅作品的很好选择。


人们对于鲁迅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中的大意归纳以及刻板分析,更应理解他创作小说的背景,以及他本人对于自己创作的评价。比如鲁迅曾表示过《孔乙己》是他所做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可为什么是《孔乙己》而不是《狂人日记》呢?在钱理群看来,这正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审美的要求——“留有余裕”“从容不迫”,这一点大概也挑战了鲁迅在教科书中留给人们的印象。


2

《圣安东的诱惑》


福楼拜 著  李健吾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1月 


“李健吾译福楼拜系列”了收录著名翻译家、剧作家李健吾译福楼拜小说共四种:《萨郎宝》《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和《三故事》。李健吾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发表过福楼拜的论文,也曾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论文《包法利夫人》。此次译文的李健吾译本依据译者生前为重新出版而在初版书上所作手改稿,收录了译者的多篇序言,颇具研究与收藏价值。


《圣安东尼的诱惑》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出版整整经历了25年,这本小说几乎贯穿了福楼拜整个创作生涯的作品。全书共七个场景,从安东尼回忆开始,逐一描摹了食物、知识、金钱、权力、美色等各种欲望对安东尼的诱惑。最后,魔鬼亦即科学的化身挟着安东尼,让他阅遍大千世界的众生相,从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返回自然。这部小说也被罗曼·罗兰誉为“法国的《浮士德》”。


3

《亲历文坛五十年》

吴泰昌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7年7月


吴泰昌在1984-1998年间担任《文艺报》副总编,与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都保持着深切的交往,熟知文坛掌故。书中不仅记载着吴泰昌与文坛诸位名家的交往情况——从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钟书、杨绛,一直到周立波和陈忠实,更重要的是,还收录了许多关于现代知识界与出版界的历史文献资料。例如钱钟书向来很少为人作序,却给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作序;朱光潜逝世前三天,还要“在见上帝前把《新科学》的注释编写完”;冰心在咸宁干校住过,却极少涉及在那里生活的内容……有些故事虽属“边角料”,不会在文学史以及文学作品上呈现,但对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文坛的历史脉络和动态,却有诸多裨益。


4

《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黄兴涛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中国”是怎么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是怎么来的?本尼迪克“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说法,我们已经很熟悉,而在具体“中国”的语境中又应如何呢?学者姚大力曾分析了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观念,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认同远远超过文化认同和种群认同,所以南北朝时期,北朝汉人虽然在种族和文化上认同南朝,仍不妨碍在北朝做官。在《重塑中华》一书中,黄兴涛则提出,中国历史上一旦掌控中原的王朝统治稳定下来,该王朝就代表“中国”,自称“中国人”。


通过对于“中华民族”观念从清末酝酿、民国确立并传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强化,再到抗战前后大普及,并最终主导国内政治舆论的过程,黄兴涛为我们呈现了民族观念是如何与近代国家境遇以及思潮运动结合的。


5

《艾略特·厄威特的纽约》


[美]艾略特·厄威特 著 王雨辰 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


厄威特被看做是“纽约学派“的一员,以富有幽默感的纪实摄影闻名。这本书是他职业生涯中122张摄于纽约的作品,其中有普通人、名人,也有建筑物和风景。既是他观看纽约的多种角度,亦展示了上世纪60年代倏忽急逝的纽约景象。


关于纽约这座城市,我们已经讲述了太多太多,比如今年引入国内的盖伊·特里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再比如几年前的文艺黑白影片《弗兰西斯·哈》,为什么人们始终迷恋和谈论纽约?可能就是因为这座城市如同世界上其他所有城市的预言——在这里发生过的,很可能多年后会在其他城市遇见;这里记录过的,就是其他城市将会感到惊奇的。


6

《巴黎浪漫吗?

关于法国的传闻与真相》


[英] 皮乌·玛丽·伊特维尔 著 李阳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0月


这本书由八旗文化出版时的译名为《偏见法国》,英文名更简单,直译就是“他们吃马,不是吗?”正如其名,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人们对法国的种种“有趣”偏见,例如法国女人最时尚、法国人都沉迷性爱、法国人爱吃大蒜等等,以及偏见下的法国真相。


关于偏见,福楼拜写过一本《庸见词典》,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将人们日常中的偏见一一抖露,即使现在读来也不过时。而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一本写给法国的“庸见词典”。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词典”了,因为它可以指出人们看待陌生他者的肤浅与荒唐,其实也可以作为实际的当地旅游指南。


7

《时间旅行简史》


[美]詹姆斯·格雷克 著 楼伟珊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10月


时间穿越已经是时下最火的题材之一了,小说、动漫、电视、电影里处处可见穿越时间的男孩女孩和他们的爱情故事,可是人们真的了解时间旅行吗?詹姆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混沌》展现了人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让人们了解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混沌现象和规律,在这部《时间旅行简史》中,作者在追溯“时间旅行”这个概念时,也让读者遇到了科幻作家、文学家以及哲学家,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笔下的时间旅行是怎样的,以及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时间是什么?


8

《道德景观:

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 


[美]萨姆·哈里斯 著 于嘉云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1月


我们怎能从科学事实的角度宣称一种生活方式比另一种更好或更道德? “ 好” 或“ 道德” 的定义该由谁来界定呢?以大卫·休谟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道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科学研究“是如何”,而道德则告诉我们“应如何”,无论科学如何进步,它始终无法帮助我们做出道德判断。而美国著名神经学家、哲学家萨姆·哈里斯用这本书证明,我们可以把价值观转换为科学所能理解的事实。他并不认为科学能够对“道德“进行神经生物学的说明,但是他相信科学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应该怎么做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哲学家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里用为我们指出了“良好生活”的路径,即在实践中不断使得自己的本性越来越具体,从而越来越了解自己,达到通透的状态;这位美国作家则是通过研究涉及道德认知的大脑区是怎么运行的,试图找出通往“良好生活“的钥匙。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董子琪,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