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后现代,我们能相信天堂和地狱真实存在吗?
有情·有理·有灵,▲点击蓝字“偶溪”与你相遇
除了可见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感官无法接触的世界。究竟那是什么?
”文 | 陈宗清
“我碰触高压电线,于是晕了过去。我开始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灵魂离身而起,往山坡的方向移动,我似乎感觉不断向上升起……不少人聚集在我身旁观看。半晌,我飞快来到山坡顶端,突然间,一道白光显现,命令我返回身体。不久后,我便苏醒过来。”
一位年约30岁的青年人向我讲述他灵魂出窍的经验,那是1994年的三月,我正在浙江安徽边界的山上访问。其实,在后现代的社会,愈来愈多的人相信灵魂的存在。若你打开谷歌搜寻网站,索寻“命理”、“灵媒”、“灵的世界”、“濒死经验”、或“灵魂出窍”等词汇,必会出现上百万的资料讯息等待你浏览。
既然除了可见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感官无法接触的世界。究竟那是什么?有关宗教所谈天堂地狱的话题在这些年间,再度引起人的关注。
目前,西方社会中不乏拥抱灵异世界的作品。1998年一部电影“美梦成真”(What Dreams May Come),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剧情的内容是个人主观创造的天堂与地狱。其实,就是新纪元(New Age)信仰对于天堂、地狱与轮回认知的模式。比它早十几年,也有一部影片《妖魔大闹唐人街》(Big Trouble in Little China),曾尝试解析东方人对死后的了解,片中不时探索中国的地狱观。
此外,“辛普森”(The Simpsons)卡通单元剧中,地狱的情形亦经常会以新颖的方式呈现。例如:在“巴特被车撞”的影集中,巴特被车子撞后,就去了地狱。而在另一集Hieronymous Bosch中,撒但用Macintosh电脑来看所有进入地狱之人的资料。这种灵异经验及物质宇宙之外的世界,在西方后现代的思维中是广被大众接受的。
虽然,今天的中国由于受马克思唯物论的影响,电影公司是不会以“天堂和地狱”为主题来拍摄影片。但民间信仰的传统仍然深受佛教道教的支配,鬼灵的世界、神仙的天境、佛门极乐净土,依旧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基本上,儒家没有天堂的说法。在《左传》中,描写子产的观点,以为人的生命由两部分组成,一为魄,是建构人身体方面的生命力,另一则为魂,即主管人的意志、情绪和智力。人死后,魄和魂分开,魄归自然,而魂即灵,则会和祖先的灵聚在一块。灵是非个体的存在,虽认为有灵的世界,但却很少具体说明究竟是什么情形。灵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分开的,但灵的世界是可以影响人的世界的。
“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三不朽,可见得,儒家的永生是藉今生来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肉身的子嗣是人可以延续生命的主要方式。究竟有无天堂,儒家并不关注。
按圣严法师的讲法,佛教的天堂共分三界28天。最靠近人间的是“欲界天”,共有六层。往上一层的“色界天”共有18层,再往上的“无色界天”则共有四层。事实上,修善业的人只能到欲界六天的境地。而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的都是修习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道教对“天堂”的理解是从追求“长生不老”或“仙”开始的。面对身体的老化和死亡的威胁,道教的先驱们以修身炼丹来改变体质,甚至终能“羽化而登仙”,在彼岸过着洒脱飘逸的神仙生活。究竟天堂在哪里?从起初无边无尽的非文明地区,发展到东方的大海及西方的高山。西方的天堂并不是物质宇宙中的一地区,但道教的天堂可能是海中的岛屿或是西藏的山峰顶端。
《海内十洲记》有一段话概略地把道教对天堂的景致描绘出来:“瀛河在东海,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渊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如此看来,道家的天堂是可以在人间找到的。好像陶渊明的“桃花源”,就可以是修道之人的“天堂”。
儒家大体是重视今世而务实的,对生前死后采取未置可否的态度,也是很自然的。道教是乘虚而入,也是对儒学的反动,提供死后的去处,但受制于“一元论”的思维,天堂恐怕只是人间境界的强化。佛教的前提是“轮回”,于是为灵魂指明死后的归宿乃逻辑必然。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因此,正统的儒家思想是不涉及地狱的。既然,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对于是否有地狱,儒家是不加理睬的,并认为这类话题没有意义。
佛教所论的地狱,各种类型数目繁多。由于在地狱中受苦报程度的不同而区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三大类。佛经中提到的地狱基本上是指根本地狱,而此根本地狱内的区隔,则有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依照各人所犯的罪业差别等级,便到相应的地狱中去受苦。一般通俗的讲法,下地狱是由鬼差狱卒的捉拿,但按佛教的理论,升天堂或下地狱,乃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升天界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下地狱受苦。
有关道教对地狱的看法,道藏的记载模糊不清,但《集说诠真》指出,东岳大帝为掌管人贵贱高低及生死时期之神。北宋真宗之后,东岳大帝被奉为掌管阴间之神。茅山派出版的《真灵位业图》则以酆都北阴大帝为地狱的长官。之后,道教又受佛教“十王阴狱”的影响,有了十殿地府阎王的讲法。从《玉历至宝钞》中,我们可以发现,佛道对地狱的描绘愈来愈近,以致东岳大帝、中酆都大帝、十殿地府阎王、和掌管地方冥籍的城隍尊神,都成了地狱的官吏。
在十殿地府中有十个阎王,分别掌管不同类型的地狱。例如:第一个冥府秦广王所负责的地狱有:孽镜台、补经所、枉死城;而第二个冥府楚江王所掌理的地狱超过15个,包括粪尿泥小地狱、饥饿小地狱、寒冰小地狱、黑云沙小地狱、狐狼小地狱等。从第三到第十又包括了许多各种不同的地狱,真是五花八门,令人啧啧称奇。
中国的章回小说里,人可变成神,也可以变成鬼;而鬼是到地狱去,而神或神仙则是到天堂。这是中国民间最简单的世界观。《高僧传》是梁朝慧皎和唐朝道宣的作品,记载佛教里一些著名僧人修行得道的故事,披露他们对生死的看法。
描述宋代洞老祖师时有如下一段:“得道的高僧则不然,要生便生,要死便死,生死之权,全操在己,阎王老子没奈他何!”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本是叙述唐代僧人玄奘到西域取经的故事,却演变成对道教玉皇大帝大力推广的小说,文中剖析天上宫廷神仙与各种妖魔搏斗之事,竟成为中国民间宗教天堂地狱信仰要旨。《神仙传》则是宣讲道教修炼成仙、神奇造化的故事,其中八仙的精彩经历更是众多华人耳熟能详的。人、鬼、神之间微妙的互动则是《聊斋志异》的精华,更是不少电影与电视剧的题材,也深刻地影响华人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在14世纪初写了《神曲》,藉以抒发他对当时天主教的极端不满。地狱犹如一个大漏斗,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往下去则是罪孽深重的灵魂。到地心,是由魔王撒但掌握漏斗顶端。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能抵达真正的天堂。
17世纪中叶,本仁约翰创作《天路历程》,书中对于天堂有精彩生动的描绘。与本仁差不多同时的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撰写《失乐园》,刻划堕落的天使路西弗,由于反叛神失败后,又企图化身为蛇来诱惑亚当和夏娃,导致他们被赶出伊甸乐园。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文学巨著,于1773年起稿,一直到1831年才完成,前后历经60年左右。这本书是用戏剧的形式写的,描述为人景仰的学者浮士德,由于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便与魔鬼梅菲斯特订立盟约。如果梅菲斯特可以使他从不安的困境中获得解脱,他便在死后把灵魂交付与他。书中对地狱有令人触目惊心的陈述:“地狱口的大齿张开,从咽喉的窟窿中,有火流凶猛地涌迸;而在其深处沸腾的蒸气中,我看到永恒燃烧的火焰市镇。”
在《地狱来鸿》中,20世纪护教家鲁益士以讽剌的笔调来描述地狱和魔鬼的手段。老鬼史酷太(Screwtape)教导它的侄子温五得(Wormwood),如何可以诱惑人们拒绝基督真理,远离教会。鲁氏在序言中提到两种对魔鬼不正确的态度,一是不相信它的存在,一是对它存着过分和不健康的兴趣。毫无疑问,在启蒙运动之前,天堂地狱之说是被西方社会接受的。鲁氏在20世纪辩道的目标之一是披露“唯物论”和“无神论”的谬误。
圣经《希伯来书》的作者清楚揭示:“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而天堂与地狱则是人死后的两种结局。“天堂”这个词汇在圣经和合译本中,只出现了两次,都指耶稣升天后进入的“地方”(参《希伯来书》9:24,《彼得前书》3:22)。圣经其余的经文把相同的意思翻译成“天”或“天上”,意指神宝座的所在,及天上使者聚集之处。而一切蒙神救赎的人最终也将以天堂为永恒的家。圣经论及天堂时,它的意义不是指“地点”或“空间”,乃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关于“地狱”的问题,我们先澄清一下英文字hell可能带来的混淆。首先,旧约希伯来字sheol(阴间)可以译成“坟墓”、“地狱”或“深坑”。如此一来,在中文旧约圣经中提到“阴间”时,可以指死人的去处,也可以指坏人最终受审判的场所。故有人会认为,阴间分为两层,好人或得救之人在上层,而作恶不悔改之人则到下层。新约希腊文有两个字都可翻成hell,一个是hades,一个是gehenna;前者一般译成“阴间”,而后者则译成“地狱”。
无论如何,地狱(《马太福音》5:22、29、30,10:28;《雅各书》3:6;《彼得后书》2:4)是指作恶之人最终的去处。圣经形容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在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中,主耶稣强调财主过世后,“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路加福音》16:24)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鲁益士、和赫胥黎在同一天相继离世。这三个人代表对西方基督教三个不同的理解。甘迺迪代表现代主义或人文主义式的基督教,鲁益士代表传统或主流的基督教,而赫胥黎则是代表东方式或神秘式的基督教。
美国著名护教家克里夫特(Peter Kreeft)在《天堂与地狱之间》(Between Heaven and Hell)书中,以幽默诙谐的文笔描写他们在炼狱中的对话。甘迺迪问道:“纯洁的爱如何能产生地狱呢?”他的问题无疑也是无数人会有的困惑,为何慈爱的神容许有地狱的存在。鲁益士回答:“我不以为神创造了地狱。我想,我们创造了它;或许是邪恶的灵造成了它。”甘迺迪反驳:“但,是神把你摆在那里的。”鲁益士答:“不!你又错了。其实是我们自由的选择,使我们落到那里的。”
对鲁益士而言,当人选择不愿与神同在时,他最后的结果只能“永远与神隔绝”,这是他决定的后果。地狱的存在不仅叫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甚至连一些神学家也企图在解经上寻求一种令人较宽慰的模式。这是人的有限性在面对“无限”时会有的必然困境。当人以人间“公平”或“公义”的概念去衡量地狱时,我们“有限公平”的理解和经验,似乎是无法完全承载一种“永世”和“无限”的公平。既然连我们有限的公平意识都必须奠基于神公义的属性,我们就不能用有限的概念去批判公义的实体。
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著作探索过死后的情形,这无疑证明,人性不愿屈服在今生有限的框架中去解读。天堂与地狱的讲法更显示人类在寻求更完美的未来,其中蕴含的三个重大意义:
第一、人的永恒性(eternity)自然引导我们去接受,死后生命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理性趋使人去思考、研究死后的情形,盼望对“未来”建构更美的世界,轮回的信仰只不过是选项之一。圣经《传道书》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第二、报应性(retribution)要求天堂地狱的存在。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人性里潜藏公平、公义的概念,虽然它不断地被扭曲,但是善恶报应的想法却是普世性的,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第三、圆满性或“完备性”(consummation)应是天堂地狱之说的神学基础,因为任何宗教都期待在永世里,善恶的争斗可以结束。永远的混乱及冲突不应是宇宙终极的写照。圣经的道理很清楚,神必然得胜。魔鬼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故善恶之战爆发以来,战争的结局早已定了。
后现代主义虽让人无法把握真理的存在,但没有人可以真正活在“无客观道德准则”的文化及社会中。众所皆知,善恶报应的概念无法在今世实现;于是,天堂与地狱,必然是“公义”的真理可以应验,并无法避免的结局。
©本文配图来自pxhere;基于CCO协议
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神的右边
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
彼得前书3:22
相关文章阅读
▼
用心灵行走 · 与生命对话
ID:O-Stream
故事·观点·福音·文艺·青春·生活·基甸聊天
www.ocfuyin.org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