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时代,我们假装在联络

偶溪君 偶 溪 2019-12-20

有情·有理·有灵,▲点击蓝字“偶溪”与你相遇




相爱之人,如想深入了解,不应隔着时空和网络,隔着手机的留言,而应是同在一处,忧喜与共……




文 | 晨牧



因为写个人公众号,一些读者认识了我,他们偶尔私信我,聊一些问题。要是能简单回答倒也好,但大多数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透。再加上,可能刚好我在忙,也可能在拥挤的公车上,无法严肃深入地思考,又因不想太过延迟,通常会写几句回复。回头再一看,那几句回复好空泛!并不是存心敷衍,但还是有些内疚。我非常不喜欢用手机留言与人匆忙沟通。


我认为,E时代的沟通看似高效,对人与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却并无补益。


从写信、电话到微信


在没有电话的年代,妈妈和外婆联络,需要发电报和写信。每次写信,妈妈总坐在灯下,一页页不厌其烦地写下生活里的大事小情;即便如此,书信来往仍然不能满足母女间的想念,隔两三年,妈妈就带着姐姐和我,乘两天多的火车,去探望外婆。在外婆家,妈妈可以再睡一睡自己少女时的床,吃外婆做的饭,也给外婆做饭。她还会带我们去外婆砍柴的山上玩儿,去田里挖红薯,去磨坊看外婆磨大米。


后来有了电话,不用再写信了,隔一两个月,妈妈就给外婆打个电话,她再也不用千万里地来回跑,好像电话里说上几句,就聊以慰藉彼此想念的心。可我看得出,妈妈脸上的怅然,其实电话里能讲的就是那么几句客套话。


近些年,妈妈也用上了微信。她学得好快,打字、留言、上传照片、发红包,这些功能全都掌握了。她和老家的亲戚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我们自己家也有一个群,和她的邻居、老乡们也有微信群,大家不用像以前那样互相串门,有事微信上说。


妈妈有4个哥哥,二十几年没见面。前些年,妈妈本来准备要回看望哥哥们,却有事耽搁了。后来有了微信,大家激动地把近照、近况发在群里,妈妈看得热泪盈眶,多亏新媒体,了却了念家之苦。


我也在那个群里,却一次也不曾发言。虽然是亲戚,可一框在手机里,就给我一种陌生感。日子久了,大家也不再传照片或频频打招呼,就好像已经热络过,见过面,问候过了。可事实上,妈妈还根本没看到过哥哥们眼里的沧桑,哥哥们也没听见过远在异乡的小妹的那一段段离奇艰难的故事。


微信有过也有功


前年,妈妈得了静脉血栓,住了院。她说问题不大,叫我们不要去陪她。我和姐姐能做的就是给她支付一些治疗费,再隔三差五地在电话里询问病情。妈妈一点没有责怪我们,总是积极地给我们汇报治疗情况。


过了好一段时间,等我回家探望她,说起住院那阵子,才知道邻居们接二连三地去看望她,给她送饭,我的中学英文老师竟也去探望过她!她说起在医院里发生的事,说起她怎么和医生交流,等等。听着听着,我开始内疚起来。


在我和姐姐看来,通过电话和微信,就和陪在生病的妈妈身边一样。可这一切都比不上为她端上一碗热粥,倒上一杯水,或扶着她去做检查、散散步。


我以为,能在双方的生命里留下痕迹和碰撞,才能算真正的交流,而且这些交流才能成为一种影响,成为丰富的人生故事。可在E时代,很多东西都被淡化,甚至被抹掉了。E时代的交流,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联络的假象,让熟悉的人渐行渐远,让不熟悉的假装彼此熟悉。


当然E时代交流也有好的一面,还拿我和妈妈举例子。


虽说,我和妈妈之间不存在交流障碍,我俩的表达能力都挺强。但是作为母女,有些话,面对面不能畅所欲言。自从妈妈学会使用微信,我们可以随时发个语音,互通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有时妈妈和我语音通话长达一个多小时。有些话要是当面,她才不会说呢。而我呢,无论年纪有多大,仍能在微信上给妈妈撒个娇或为以前的事给她道歉,对她说,“妈咪,我爱你!”再给她发好多玫瑰花。我知道,看到这些,妈妈一定很欣慰。


就是因为有这些不间断的,小小的通话和短信息,让我们打破了“有事才说话”的呆板,以此为基础,促成我们一次又一次深入的情感交流。


E式被动相亲的后果


有一位我公众号的读者私下里跟我说,“介绍一个单身弟兄给你啊,和你一样喜欢写作的。”


这位读者我不认识,我对这样的“介绍”很不舒服,却也勉强答应,“就算交个文友吧。”


很快,我收到他的微信,“你好!姊妹,我XX年的,单身。请问你芳龄几何?”随即还发了一张照片。


天哪!这是他的第一句话,吓我一跳。直奔“相亲”主题,我还在想看看他的文风如何,都写些什么东西。我立刻小心起来,琢磨着该怎么回复。“啊,你这么大,都还没有结婚啊。”本来想缓和一下气氛,点了“发送”后,才发现这话有问题……哎呀!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想夸他有忍耐,超大龄了,条件那么好,还能一直等候上帝的旨意。


晚了,对方立即回“实在惭愧!在一切未知和已知里都是上帝的恩典。”接着又写道,“姊妹,你先忙吧,不打搅了。”


这就是两个文人试图通过网络相亲交流的结果。速战速决!


那之后,我看了他的公众号,写得真好,无论是信仰层面,还是文学功底,都很扎实。读来就觉得相见恨晚。后来,我也试着跟他再联系,不过人家那句“不打搅了”句号画得很坚定。


我不喜欢网恋的方式,是因为面都没见过,就敞开心扉,那几乎不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徒增误会。比如,我一句“你这么大了,都没结婚啊”,就凉了别人的心,误以为我尖酸刻薄。一想到,很多有可能建立的关系,被网络的先天缺陷给耽误了,就觉得遗憾。实际上也是E式沟通无法产生安全感,了解一个人难道不是从ta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一颦一笑开始的吗?


上帝和我们之间的交流


记得刚信耶稣那会儿,听过这么一个比喻,“上帝的电话永远不占线,你可以随时打进去。”言下之意,上帝可以同时和任何人交流,不要迟疑,去和上帝谈谈。我却觉得用“打电话”作比喻,有些不舒服。


那就意味着上帝与我相距甚远,只能隔着电波交流。如果我不打电话,上帝是个手持听筒的接线员吗?日理万机地接听着所有人的来电,并解答疑惑,却无法进入我们的日常;更觉得不妥的是,在我伤心落泪时,他仍在忙着接听另一个人的电话。好在,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上帝和我的交流并不是隔着千山万水打电话。


圣经上说:“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诗篇》139:1-3)这是远古时代,以色列的王大卫与上帝的交流方式,无论他动静起卧,至高神都在一旁细细察看。深知“道不远人”的事实,大卫高唱道,“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参《诗篇》139:13


到了新约时代,耶稣留给门徒的临别赠言,更是暖心不过:“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翰福音》14:16-18


这是一个基督徒和他所信靠的上帝之间的交流,通过真理的圣灵,与同在的上帝随时交流。圣经上还说,“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参《罗马书》8:26)这便是交流的最高境界:你把我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这种交流不仅限于安静地祷告,可以在工作时、行路时、做家务时发生,也可在寂静的乡野喧嚣的闹市、危难之时或闲暇时分出现,耶稣说,“我们在天父的里面”(参《约翰福音》14:20)这何等奇妙。


在所有交流方式里,上帝选择最佳方式,那就是,“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参《马太福音》28:20


所以,相爱之人,如想深入了解,不应隔着时空和网络,隔着手机的留言,而应是同在一处,忧喜与共,一同走过生命里的高山低谷,直到世界的末了。




©本文配图选自pxhere;基于CCO协议


爱人不可虚假

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罗马书12:9


相关文章阅读


天堂里有手机吗?

网购时代的年轻人,正在掉进这个陷阱……

醒来,不要毁于你所热爱的事物!

自媒体时代,如何跳出“10万+”的情绪操控?



用心灵行走 · 与生命对话

ID:O-Stream

故事·观点·福音·文艺·青春·生活·基甸聊天

www.ocfuyin.org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