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小说,算是一部“好看”的小说?
有网友问我:什么样的小说算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我想,《寂静与逍遥》一定可以配得上“好看”这个称谓。
《寂静与逍遥》是一部荣获了第8届鲁迅文学奖中短篇提名的小说集,其中收录了现代作家孙频、罗伟章等人的短篇小说,本书的主编杨晓升也是当代知名作家,所以,这本书的文学水准代表着中国文坛一个相当高的圈层。
一本“好看”的小说,其文学水准肯定不能太低。否则,再好看也只是打发了无聊的时光,靠着煽情的故事赚几滴眼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好看”的标准首先得建立在文学价值上,那些没有文学价值的书终究只是过眼云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寂静与逍遥》的“好看”还体现于作者的文笔上,其中收录的任何一篇小说,其文字的表达都颇具功力,能迅速将人带入小说的情境之中。
汪曾祺曾经说:“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表达者。”
中国人是一个表达情感比较含蓄的民族,常用借景抒情、借物寓意的手法来进行文字创作。故而,一名优秀的作者往往也是一名优秀的观察者和思想者,否则,他很难写出触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比如,在本书收录的孙频的一篇中篇小说《骑白马者》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山里五月的美景:
“正是五月,黄刺梅漫山遍野,横扫其他植物,凭着气势竟跻身为山中一霸,几欲要把半条山路都吞噬掉。走着走着前面忽然就没有路了,嬉笑打闹的黄刺梅挡住了去路。在阳光下看上去,这些浅黄色的野花忽明忽暗,像一些鬼魅之眼睁开了又闭上了,忽然间又睁开了。发酵过的花香肥腻殷实,在山风中静静飘着,让人恍惚觉得前面一定隐藏着什么。等到摩托车碾过去,却发现,什么都没有,花妖后面仍然只是一条寂静的山路。”
一段话便将山野之中既热闹又冷寂的氛围营造了出来,它牵动着读者的神经,想跟上主人公的摩托车继续往前一探究竟。同时,它也刺激着读者的视觉味觉和感觉,仿佛我们已经身临其境,与这片山林融为一体。
这便是我认为一本“好看”的书第二个重要的标准:文字具有感染力,能够将人带入情境之中。
那么,书“好看”的第三个标准是什么呢?
曾经有作家、评论家问汪曾祺,小说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汪老回答道:“思想!”
什么是小说的“思想”?我个人认为,是这篇小说是否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是否能够结合社会现象写出触动内心情绪的东西,是否能够看到人性最底层的光芒。
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
余华的《活着》之所以能给人带来一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力量,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所描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位普通人徐福贵的苦难人生。徐福贵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
最打动人的,也并非徐福贵的命运如何苦,而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故,徐福贵依然能够坚强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便是闪耀于人性最底层的微光。
这一束微弱的光,只有身处黑暗之处才能看见,它给人以希望,它给人以活下去的力量。
我个人特别喜欢收录于《寂静与逍遥》中的马小淘的《骨肉》,这个故事描写的是一位被亲生母亲抛弃的女孩,讽刺的是,她的母亲和她的亲生父亲私奔了,把她甩给了继父,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一个顶了十二年绿帽的男人。
这本该是一个充满恨意的人生,却处处闪现着爱的光芒。
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尽管这个被抛弃的男人最初也有些沮丧,但他从没有怨恨过,他依旧尽全力把所有的爱给了这个“女儿”,并且引导她好好做人,不要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的文笔犀利幽默,字字带刀,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让人心生悲悯,明明是“不共戴天”之仇,却被女孩的继父用爱一一化解。
他告诉女孩:“别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想问题,你失去的永远不可能是全部......谁规定妈妈一定要陪在身边?妈妈也有自己的选择,不能陪在你身边的妈妈也是妈妈。”
近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火了,同时也带火了孩子对父母的指控情绪,仿佛一夜之间,孩子都是在父母的PUA下长大的。
我生于倡导“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家庭,没少挨过打骂,也没少被强迫着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无论怎样,我都认为,孩子永远不应该忌恨自己的父母,他们的打骂里满满都是爱,只是表达方式和我们想要的存在着差距,仅此而已。
无论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怎样的阴影,爱,永远是黑暗里的微光,它会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拥抱自己的人生。
“别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想问题,你失去的永远不可能是全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受害者,每一个人都如同《寂静与逍遥》中这些鲜活的人物一样,内心守护着一束微光,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苟且而自在地活着。
综上,一部好看的小说,一本好看的书,大概就是如此吧!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作品回顾: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摇篮”是黄河?而不是长江 《宇宙方程》| 当科学登上顶峰与神学相遇,我们还能相信科学吗? 梁实秋:人生最不应该的就是,过别人希望你过的生活 曾国藩:从“官场菜鸟”跃升为“晚清重臣”的成事密码 家长质疑《水浒》有“毒”?谁来培养孩子进行“批判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