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皇到觉醒,梁启超在逃亡期间经历了什么?
导语 //
穷则变,变则通
许知远无疑是今天比较“敢说”的作家,他说“我们的时代病了”,他批评韩寒的文章里只有“迎合大众”,而没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这句话在当代文坛引发的效应还是不小的。
然而,当你读过许知远的文章之后,你便会理解,他所坚守的,正是一个文化人所要坚守的“独立之思想”,如果每个文化人都变成只会说大众爱听的话时,这个社会还有真正的思想吗?若真是这样,结果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翻开许知远的作品《梁启超》第二部——《亡命》,我们将回到1898年的北京城,先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抓捕行动,然后,再跟着若干围观者,一起到菜市口目睹一场“砍头大戏”。
被砍的是谁?围观者并不知道,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这次的“不审而斩”拉开了新中国向外寻求力量救亡图存的序幕,同时也加快了旧中国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
许知远并没有如以往的历史作品一般,单纯地去赞颂梁启超的爱国行为,而是循着梁启超的逃亡之路,如放电影一般,将他的思想蜕变过程真实地一点一点呈现。
1
乱世中的天才少年
就在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之时,康有为和梁启超也踏上了逃亡之路,当时,梁启超只有25岁。对于今天许多年轻人而言,25岁对社会、对未来都还是一片迷茫,而梁启超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为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国注入新的力量,使之重唤生命活力。
今人对梁启超最熟悉的,莫过于他那篇让人心潮澎湃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
梁启超确实是个天才,他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12岁便考中秀才,这在当时也算是颇为轰动的一件事情。在父辈们看来,这个聪明的小家伙未来一定能够光宗耀祖!
梁启超果然不负众望,1889年在广州参加乡试时,又夺得第8名,让主考官大为赞赏,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这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人。
之后,在陈千秋的引导下,梁启超认识了康有为,他完全被康有为“不走寻常路”的讲课方式给折服了。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喜欢钻研中西方学术,认为孔子思想的真正内涵被汉朝统治者歪曲,所以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希望结合西方的思想,用儒家思想的精髓来改变国家当前的局面。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签订了《马关条约》,除割让土地以外,还要赔付日本2亿两白银。
有志青年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这样的丧权辱国行为,康有为更是写了一封长达18000字的上皇帝书,呈递到都察院,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2
在失败中不断探索
彼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启明星一样吸引着梁启超,他立志要投身到这场拯救民族的浪潮之中,为寻求救亡图存之路而拼尽全力。
他们的努力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甚至一度得到了慈禧的默许。
1898年,光绪与康有为详细沟通之后,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他发布了上百道命令,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若是真的能够落实,历史很可能被改写。
然而,变法岂是一两天就能见到成效的事情,想当年王安石变法掀起了多大的风浪?当慈禧站到保守派一边时,光绪便没了折,维新者们便去劝说袁世凯发动兵变,围困颐和园。
这个消息秘密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后果可想而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只持续了103天,便以“戊戌六君子”被斩而落下帷幕。
(戊戌六君子)
我们常会反思,如今的文化不自信的根源来自于当时大部分学者打开国门之后,被西方的“文明”所震惊,于是纷纷著文,要求推倒一切旧的体系,植入崭新的西方文明。
现在看来,这些是有局限性的,然而在当时,在那个无论如何看不到希望的乱世,这样的积极探索有着非常大的意义。与其去批判当时的人过于“崇洋媚外”,不如真正走进当时的环境,让自己“置身事内”,重新认识这些文化学者。
刚走出国门的梁启超依然是老师康有为身边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为保皇派东奔西走,但内心却有个疑问,万一皇帝倒了怎么办?
而另一边,孙文也在日本,他组织兴中会的能力让梁启超佩服不已,在各种纷乱之中,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只是,还不明显。
3
穷则变,变则通
正如罗马并非一天建成,梁启超也不可能一天看明白这个世界的局势。他不断行动着、思考着、呐喊着,为了塑造新国民、新民族,他认为中国的史学首先要推倒重来。他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他认为司马迁、班固这些史学家们也不过是“陈陈相因,一丘之貉”。
而康有为一直坚定以保教者的形象出现在各大场合,他在全球华人社会推广保教学说,并且让孔子祭祀活动深入各个角落,使之成为一股强大的信仰力量。
(康有为)
但此时的梁启超却开始对中国的一切提出质疑,他说:“历史的主休不是个体,历史的主体应该是群体,只有人群的进化现象才值得记录。”
正所谓“不破不立”,这样的思想对国内四万万同胞而言,是极有鼓舞性的,梁启超带动了第一批人挥起拳头砸向中国的旧文化体系,新的文化力量开始萌芽。
他坚定地与康有为分道扬镳,在刊于《新民丛报》的文章《保教非所以尊孔》中尖锐地指出保教者的四重错:不知孔子之真相,不知宗教之界说,不知今后宗教势力之迁移,不知列国政治与宗教之关系。
此时的梁启超不再是康有为老师身边的坚定拥护者了,而是与康有为站在了同一高度,他们虽然意见不同,但却都在竭尽全力,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去探寻中国自救之路!
当我们今天再读到这些民国大师们倡导西化的作品时,其实先不必去追究对与错,而是更应该去了解,他们写那篇文章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当时的心境。
4
结语
许知远的《亡命》全方位为我们还原了梁启超在逃亡期间的所思所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梁启超的思想,更能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慌乱,那个时代的挣扎以及那个时代的无奈!
穷则变,变则通,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站起来了,但如今的世界局势依然复杂多变,要想真正强大起来,还是得继续思考更好的发展之路。
合上书,我陷入沉思之中:如果我回到1898年,会如何选择?是麻木不仁?还是挥拳呐喊?
历史已然成为历史,但问题依然存在,在今天的文化冲突之下,如何重塑国人的文化自信?如何从中国自己的文化中找出一条康庄大道?回到那个乱哄哄的时代,再看今天的发展,或许能看得更透彻。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