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近日在港澳举行

樊诗雪 戏曲研究 2021-09-15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于11月9日至1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旅游学院共同主办“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年会、戏曲名家演唱会”,近40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观看了11个剧种13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后,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为戏曲传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港澳与内地戏曲的协同发展。


海报


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张紫伶在致辞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保留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港澳的非遗保护平台,能够进一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社会大众,向海内外同胞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情感;同时为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具备欣赏能力的受众,为非物质文化缔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次会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指导下,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港澳粤剧也借助这一平台走进香港顶尖学府,身体力行地把戏曲艺术推向高校、推到年轻人中去,这对戏曲发展、对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


“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由戏曲理论教育工作者围绕当代戏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与“管理”两大课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在主题发言中认为中国戏曲从历史上就存在着文人之学与艺人行内之学的分野,理论解读与行业实践各成体系,而各自并立的基础在于戏曲是音乐、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实如陈独秀所强调的“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在延续传统精英化的文本、文献、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戏曲作为“艺”,即以舞台为基础的艺术之学、以表演为基础的本体之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功用之学(由此引发戏曲政策之学)的特征逐渐凸显出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海学派”为戏曲生存、传承、发展而存在,并进行着加自觉的学术拓展。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介入戏曲研究后,使戏曲的理论与实践更加贴近。近年来,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将戏曲看作世代相传的模式化载体的观念,恰恰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扭转。传承不是模仿,而是在世代相传的前提下不断地再创造,并始终与社区群体保持认同感,维护其持续性,如此才能体现出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因此,戏曲发展的不平衡急需得到理论回应,即传承与创造的不平衡、研究与表演的不平衡、戏曲文化品质与文化生态的不平衡、艺术个性与通性规律的不平衡,都需要转化为理论范畴进行深入拓展。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及宗教系文化管理研究生课程主任何庆基教授在学术回应中认为,从人文学角度而非宏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才是有意义的。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作更深入的研究,戏曲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举办文化节,从美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戏曲,可以进一步丰富香港戏曲研究的理论。


香港话剧团导演、首任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毛俊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


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首任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毛俊辉以“戏曲舞台创作的活化”为题,从舞台上演员应该承担的责任来理解戏剧艺术的“活化”理论。他认为把戏曲最好的传统留下来,让观众有机会接触、认识是很重要的。“活化”的一方面是要保护好传统戏曲文化,另一方面是还要加工它、发掘它、发展它、展现它,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触戏曲。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表演团队在传统的表演里加深对戏剧文本、人物及人物关系的认识,不但在形式和程式上有了自己的体会,也会更加贴近剧中人物。让戏曲能够被看懂、被爱上就是我们要为戏曲做的事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在学术回应中指出“舞台”的概念不是“形式”的概念,而是戏剧本体论的最核心概念,传统的舞台是真正的极简戏剧,是与当代很多的戏剧舞台完全不一样的。舞台的演变史是本体论的概念,舞台给了戏剧什么?舞台与创造、舞台与导演、舞台与戏剧形态、舞台与时代等等,都是舞台变现艺术的重要方面。“舞台”与“创作”应该是一个艺术发展史的概念,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彼此不相适应的,矛盾的,也可以说舞台本身甚至左右着、决定着、指引着、影响着创作。


《中国戏剧》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


《中国戏剧》原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从“中西元素应用”这个角度谈戏曲,她认为戏曲中西元素的应用从来不是戒备森严、泾渭分明的,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中国戏曲的音乐中,中西元素应用得最多,豫剧《朝阳沟》和京剧样板戏的音乐都是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戏曲对于中西元素应用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是在技法还是技术上都没能超越老一辈的戏曲音乐家。在表演上,以毛俊辉教授的京剧《曙色紫禁城》和地方戏为例,中西元素的应用体现在对西方戏剧人物体验方法的借鉴上,在中西元素的碰撞中,中西结合很重要,守住根更重要。


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张紫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


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张紫伶以香港粤剧为例,介绍了在香港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中西元素在粤剧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音乐上,从红船时代纯粹由西方乐器构成的西乐部,发展为包括传统的吹、弹、拉乐器在内的西乐部,西乐被很好地吸纳到了粤剧棚面中;剧场由戏棚和红船转化为西式剧院;行当受西方电影的影响实行“六柱制”;制作班底由传统班主制变为中西合璧的管理模式;诸如此类,香港粤剧实践经验带来了粤剧丰富的创造,因此香港粤剧需要重新整理其艺术积累并论证其文化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从创作角度回应了这个话题她认为大陆的戏曲创作主要表现在对西方元素的运用,突出体现在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三个方面,在应用西方元素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对西方元素进行中国化、戏曲化、剧种化、地方化的转化,避免简单、粗暴地外在相加;二是探求和彰显民族性和古典性的美学品格,避免非民族化的创造和创新。


粤剧《贵妃醉酒》倪惠英饰杨贵妃

淮剧《祥林嫂》陈澄饰祥林嫂


在举行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的同时,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针对港澳戏曲非遗保护的推进工作,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胡芝风针对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历史,中国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针对中国戏曲表演中“新”与“旧”的问题,各自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汪人元、武汉大学艺术系教授易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林瑞武、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武利平、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著名演员刘玉玲、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倪惠英等学者和艺术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回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系的学生也参加此次展演和研讨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与参会学生合影


此次活动同时约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艺术家们分别在香港、澳门两地举办“庆回归20周年戏曲名家演唱会”,获得广泛好评,为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供稿:樊诗雪


编校:济洪娜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