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法拉盛的烧饼摊上《纽约时报》了!” I 特别报道

《纽约时间》原创文章,转载须征求许可,规范署名(公号名/ID/作者),违者必究



编辑:SUN


【编者按】2021年的五月亚太裔文化传统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已经到来,在这个月中,纽约华人资讯网会组织或参加一些相关活动以及报道,为华人社区出一份力。



文:民哥


周六,纽约州长科莫说,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纽约人接种了疫苗。但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我虽然也打了第一针疫苗,但还是很少出门。前几天,必须要出门去法拉盛办事,索性去光顾了一下几家喜欢的小店。



1.

 

其中一家就是钰锟烧饼。记得去年圣诞节,有个住在法拉盛的朋友从那边给我捎来了两个牛肉馅的山东火烧,碗口大小,馅厚饼香,让我念念不忘。


 

这个叫钰锟烧饼的山东烧饼摊在新世界对面的地王商场——其实是一个临街的店铺,里面有7、8家非常小的大约只有一百平尺的铺位。这次去时,有一半铺位是空着的。进门第一家商铺是肠粉王,仍然颇受欢迎,其他几家店,都显有顾客。


钰锟烧饼在进门左手边第三家,只有一个员工,她在一个勉强够站两个人的空间里,正在将一大勺馅料塞入手工制作的面饼,然后将一大盘包好的火烧放入一个小烤箱中烘烤。可以看到,所有的火烧都是她亲手做出来的。她的名字是佟春梅,她和好友于若锟共同经营着这家小店。


我点了牛肉火烧、孜然羊肉火烧和奥尔良鸡肉火烧,在等待火烧出炉的时候,我看到小店仅有的柜子上贴着一整版报纸,空白的地方有手写的“纽约时报”,整版报纸上只有一篇报道,标题为《A Timely Triumph: Stuffed Flatbread》(一个适时的成功:馅饼)。而报纸上的照片正是这家小店。


“纽约时报采访你们了?”我问道。

 

“是啊!我们上《纽约时报》了!”佟春梅回答道。

 

“能跟我讲讲这个故事吗?”我问。

 

“可以啊,你找老板(佟春梅对于若锟的称呼)聊吧,她在里面。”她往商场里面指着。

 

我往里面走,经过了三个店铺,看到了一家几乎与前面那家一样的店铺,里面同样有个正在做火烧的女士。不过这里没有售卖烧饼用的玻璃柜子,更像是个厨房。

 

她就是于若锟。


于若锟看着那张《纽约时报》

 

她告诉我,《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去年9月烧饼店刚开的时候就来采访过了,他长得有点像亚裔,但不会讲中文,所以带了翻译。今年初他又来了一次,再后来就送来了这张报纸。


自那之后,有了不少新面孔的顾客,全都是“老外”,有的甚至是从曼哈顿来的。现在生意比之前好了一些,每天能卖300个,所以她就在里面的铺位专做烧饼,外面的铺位用来销售,同时也做一小部分烧饼。烧饼摊大部分客人还是法拉盛的华裔居民——其中不乏对中餐极其挑剔的人——都成了回头客。

 

于若锟说,她们的烧饼和火烧种类多、新鲜、酥脆,是正宗的山东风味。她特意跟我说,《纽约时报》的报道弄错了一个名字:“有馅的是火烧,没有馅的是烧饼,火烧和烧饼我们都做,他们买走的是火烧,但是他写的是烧饼。”



2.


2016年秋天,于若锟从山东来到纽约。来美国之前,她在老家有自己的生意——卖山东肉火烧,生意不大,但是做的还算有模有样。于若锟想让自己的女儿能出国读书,于是就下定决心,放下了国内的生意,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想打工给女儿攒学费。


刚来美国,于若锟就到餐馆打工做面食。每天站十一个小时,站得腿都肿了,下班后都不会走路了。但每每想到孩子,就还是坚持下来了。


佟春梅也是在餐厅打工。她们是室友。去年三月,疫情来袭,纽约市关闭了所有商业,她们就都失业了。这一失业就是六个月。于若锟说不想办法不行了,她和佟春梅看到了店铺出租的广告,于是俩人凑钱开了这个烧饼摊。虽然她以前也是在餐厅打工,做北方面食,但是只能做老板要做的食物,不能自己发挥。这次她想,就做家乡的风味——山东烧饼,而且法拉盛那儿也吃不到“这一口”。


病毒使整个城市的商业陷入瘫痪,而对华裔拥有的商店的影响往往更为隐蔽。自大流行开始至今,针对东亚裔的骚扰和暴力行为也一直在上升,其中中餐馆——许多为华裔移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受到了更多的种族主义的伤害,顾客流失、甚至遭到恶意破坏。


这对生意伙伴每个月要为摊位支付3000美元,并且由于空间太小,还需要向邻店再支付200美元以使用它的厨房。

 

钰锟烧饼所在的地王商场里,有一半的店铺都没有坚持下去。这个烧饼摊位主要依靠华裔顾客的支持。外卖的话,也只能在面向中文用户的诸如饭团外卖之类的送餐应用上找到钰锟烧饼。柜台上有一张带微信二维码的海报,也可以通过微信购买。

 

于若锟说:“我们没有钱打广告,只能靠口口相传。”为了满足来自中国各地的食客,她们一共有17种口味的烧饼。“我们要面向所有人。”


两个人每周工作七天,每个烧饼三到五美元不等。她们还出售两种规格的羊肉汤,可以和烧饼搭配,价格为四美元或八美元。另外,还有冷冻的她们自己包的饺子,饺子都是关张后晚上在家做的。而她们的原料都是在不远的Jmart采购。


佟春梅于2018年从辽宁省来纽约。于若锟和佟春梅在美国都是第一次自己做生意,她们告诉《纽约时报》,她们在法拉盛以每月1000美元的价格合租了一室一厅的公寓。


 于若锟和佟春梅


她们在某些方面还是很幸运的。法拉盛市区B Square Realty的经纪人芭比·李(Barbie Li,音)说,疫情以来,许多店铺被迫关闭,从而使新房客的租金下降,尽管这只是暂时的。芭比·李说,在新冠之前,类似的摊位租金要每月4000美元或更高。


疫情帮助了规模较小、方便外卖的餐馆的生意。这些小餐馆或铺位方便启用送餐服务,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竞争减少,生意变得好起来。


以前,食客们来到这个小型购物中心主要是去第一家店铺:石磨肠粉王(Joe’s Steam Rice Rolls)买肠粉,这家店的位置最好,生意也最好。但现在,来烧饼摊的人也多了。钰锟烧饼铺位隔壁的湖南嗦粉也很忙碌,他们正在处理从华人网上超市FreshGoGo来的大量的网上订单(因为在促销)。


“我一直在等肠粉,但我看到有位女士一口气买了20个烧饼——所以我觉得我必须试一下,”正在逛外卖食物摊位的温妮·黄(Winnie Huang,音译)说。她说,她和她的母亲都是中国台湾裔,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在法拉盛看到这种烧饼了。


“在法拉盛都很少能见到,”瑞恩·陈(Ryan Chen,音)说,他从长岛来取蛋糕,也顺道来买烧饼。

 

最近在法拉盛和纽约其他华人聚集区的餐馆趋向于辛辣川菜或火锅的潮流。几位顾客说,北方风味的街头食品,如烧饼,已经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3.


于若锟跟我说:”我们上了《纽约时报》,我虽然不看这个报纸,但是也很高兴。它给我带来了一些‘老外’客户,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有的人从曼哈顿跑过来买我的烧饼,我还是挺高兴的。”

 

在返回曼哈顿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她的这句话。我忽然意识到,她们认真制作的美食、她们努力生活的故事,难道不应该被更多的本地的华人媒体和华人社区关注吗?


我把这个想法带回了《纽约华人资讯网》编辑部,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决定,用《纽约华人资讯网》的平台,帮助这些普通华人以及他们的小生意做推广,将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让更多的读者在采购的时候多一个选择。


如果您也是这样的小生意拥有者,也想分享您的故事,或者您觉得身边有这样的人,也欢迎向我们推荐。请与我们联系:在下方留言或发邮件至min@nychinaren.com


期待您的来信。



亚太裔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

这就是你为纽约华人孩子们应该做的事




印度移民布鲁克林遭锤子砸头 法拉盛反仇亚大游行 吴彦祖率豪华车队示威洛杉矶

金丰经理被撞去世 纽约四大区进全美步行最危险黑名单 行人死亡激增

来美打拼14年 送餐被撞卷入车底拖行 纽约华人外卖小哥辞世(视频)

深度 I 落选拉拉队飚脏话:美国半世纪来最重要的校园言论自由案

纽约特殊高中放榜亚裔占比过半 教育局长称结果不可接受应废除考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