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她跨过两个世纪,是当代唯一一个被称为“士”的女先生

2017-11-10 民国大师

她是唯一一个在当代被称为“士”的女先生。

她一生饱受苦厄,少年丧母,中年丧女。

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而成绩斐然。

她是已过耄耋之年的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先生。

四合院里的小叶子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平一个四合院中,

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后改为“叶”姓。叶家以诗礼传家,

叶嘉莹幼时以《四书》开蒙,老师就是自己的姨母。

叶嘉莹的祖父恪守传统中国家庭对于女子的种种要求,

轻易不允许叶嘉莹外出。

就算是后来进入高小,

叶嘉莹也是依着祖父的规矩早早回家。

————————

叶嘉莹幼时(中)

叶嘉莹的父亲供职于国民政府航空署,

战时随着政府撤退,一时断了音信。

叶嘉莹的母亲,忧思劳累,

在女儿考取辅仁大学之后不久,

因为术后感染死在了从天津回家的火车上。

17岁的叶嘉莹承受着失去母亲的悲恸,

还要料理母亲的身后事。

————————

少年时代的叶嘉莹

2016年92岁的叶嘉莹先生做客《鲁豫有约》,

提及当年往事,她仍然是眼泛泪光。

叶嘉莹在母亲去世之后,

以悼亡诗寄托自己对于母亲的思恋、对于世事无常的感叹。

母亡后接父书

昨夜接父书,开缄长跪读。

上仍书母名,康乐遥相祝。

诗词由此成为窥探叶嘉莹先生精神的一隅,

而叶嘉莹先生最初对于诗词的喜爱则来自于她的伯父。

叶嘉莹的伯父叶廷人,字狷卿,光绪十一年生人。

青年时曾赴日留学,叶廷人回国后曾在国民政府供职,

后因感于乱世,辞官归家精研歧黄之术。

叶嘉莹作为叶家小一辈里唯一的女孩子,颇受伯父喜爱。

叶廷人教导侄女学习诗词,从来不循教条,

兴致来了,就好好探讨一番。

叶嘉莹成为教师之后,讲课极爱“跑野马”,

想来是幼时受到伯父的影响。

————————

南下成婚前的叶嘉莹(二排左六)

1948年叶嘉莹南下成婚,伯父叶廷人送了她一首诗:

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

前日婿书来,招之使南去。

婚嫁须及时,此理本早喻。

顾念耿耿心,翻觉多奇妒。

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

就这样,年轻的叶嘉莹带着亲人的依依不舍,

迈出了四合院的大门,走进了她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台湾的叶太太和世界的叶先生

————————

新婚的叶嘉莹

婚后不久,叶嘉莹随丈夫抵达台湾。

婚后第二年,台湾当局的白色恐怖加剧,

叶嘉莹的丈夫赵东荪也受到连累,

在大女儿出生仅仅3个月的时候,

赵东荪被逮捕入狱。

丈夫入狱的3年里,

叶嘉莹带着年幼的女儿教书谋生。

————————

正在教学的叶嘉莹

她一边承受着生存带来的压力,

一边承受着异乡无依无靠的飘零之感。

丈夫赵东荪出狱之后一年,他们的小女儿出生,

本来以为丈夫的出狱能或多或少地减轻自己的负担,

然而现实却是,赵东荪因为入狱性情大变,动辄暴怒。

叶嘉莹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还要承受来自丈夫的精神压抑,

然而上有老父,下有幼女,

叶嘉莹不得不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女强人。

叶嘉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的一生都不是我选择的。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他姐姐是我中学老师,她很喜欢我,我老师选择了我。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但是谁让我结了婚呢?”

46岁时,叶嘉莹携全家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用英语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

为了顺利教学,她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英文。

就是在这个阶段,

叶嘉莹先生以自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腔热爱,

投身到译介、品鉴古典诗歌的事业中。

“多年来我在海外文化不同的外国土地上,用异国的语言来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我虽然身在国外,却总盼望着有一天能再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授自己所喜爱的诗歌。”

国外旅居多年之后,

叶嘉莹先生愈发觉得有必要回到祖国去,

让古典诗歌重新生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叶先生谈诗

叶嘉莹以“迦陵”为号,用一生去写诗、评诗、讲诗,

她讲诗论词从一字一韵入手,然后不断延伸开去,

她独有的对于诗歌的鉴赏让古典诗歌在今天重新大放光芒。

在叶嘉莹先生的眼里,

诗与人、世界是浑然一体的。

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诗篇的,

而对诗歌进行品鉴、介绍,

正是基于“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怀。

在讲诗的过程中,

古人今人实现了没有阻碍的情感交流,

诗歌跨越时空的美感,

让听者与讲者体会到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给人以精神的滋养和支撑,

正如暗夜里的一豆灯火。




在自己对于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

叶嘉莹先生也秉承恩师顾随先生的谆谆教诲。

顾随写诗、讲诗重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

强调诗歌美感本身,还常常把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

他认为,诗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感动,

写诗的人首先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的感情。





在耳濡目染中,

叶嘉莹在诗词曲的创作、评析方面迸发出更加热烈的才情,

老师对诗词的体悟也渐渐融入了她的诗词审美之中。



————————

顾随(左三)

除了对于诗词内涵意义的品鉴,

叶嘉莹先生同样很重视诗词的吟诵:

“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学诗词先要明白入声字,读古诗就要把入声读出来,因为那是诗词美感的一部分。诗歌之美不只是意义之美,还有声音之美,不读出入声来诗的韵律就消失了,它本应该有的一部分美感也就消失了。 

叶先生是一位至真至纯的学者,

她于诗词之上,用了一生的功夫。

即使是年岁渐长,饱经忧患,

一颗钦慕诗词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先生生于荷月,当有荷花的高雅和风范: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