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

2017-11-14 民国大师

摘自:遇见卢安克的日志



王木春老师编写的这本《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我是慢慢读完的。整本书向我们描绘了颇具有代表性的民国教师的群像,文笔或朴实、简练、沉稳,或生动、诙谐、恣肆,也有的凝重、深挚、情思绵绵。书中所叙写之师,多为才学深厚、个性鲜明、教学方法独特的民国名师,许多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阅读时,我一面感受这些民国名师的精神、气度与学识,一面留意他们对我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助益的方法与经验,汲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一篇篇读来,用铅笔勾勾画画留了许多印记,择要摘录、品析,为自己贮备几分颐养身心的资粮。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起。

 

民国教师自身接受教育的途径比较广泛,不像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大多为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业性人才,为现行学校教育量身打造。他们学养丰厚,性情各异,又因为当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比较宽松,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师德标准和规范”来塑造教师的专业形象,在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自然人的本色,有的教师甚至于嬉笑怒骂很“任性”地上课、教育学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本真性情,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他们的课堂,也因此而成为真实生命“活”的现场。这一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家琦君在《启蒙师》中描述老师“剃着光头,长长的寿眉”。当我背书偷懒时,“老师的眼皮耷拉下来了,脸渐渐变青,‘啪!’那双瘦骨嶙峋的拳头一下子捶下来,正捶在我的小拇指上。我骇了一跳,缩回手,在书桌下偷偷的揉着”,心里怨恨着老师的凶狠。被学生揭了短处后,老师厉喝我们“跪下”,“罚写大字三张”。当老师看到我掉着眼泪认认真真写好的大字后,又口气温和地夸赞我:“你要肯用心临帖,字是写得好的,你看这几个字,写得力透纸背。”然后,又耐心地逐字给我讲解古文。因为,我爸爸不在家,他像爸爸似的管教我,教我走路和说话,要“笑莫露齿,立莫摇裙。”当我考取中学后,老师握着我的手无限慈爱地叮嘱我:“进了洋学堂,可别忘了温习古文,习大字,还有,别忘了念佛。”正是这位喜怒于色、严爱相济的小学启蒙老师让琦君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古诗文功底,令她敬爱并怀念一生。

 

作家秦似回忆他的第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论语.先进》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段,“特别眉飞色舞,把带着学生去游水,唱着歌踏着夕阳归来的情景,简直讲成了一幅美好得很的图画,似乎把他当教师的乐趣,完全寄托于其中了,大有可以藐视公侯的气概。”读到此处,我似乎也受到感染,联想到自己讲的得意的课堂,忘乎所以,沉浸其中的为师之乐!

 

文中,还描述了这位老师的另一与众不同之处,“在大热天,喜欢带着全班同学到树荫下面去上课。离学校半里以内的四五棵荫可半亩的大榕树、龙眼树、荔枝树下,都成了我们上课的场所。一到这场合,他就把长衫脱下,手里的鸭毛扇也放在一旁,神采奕奕的站在那儿,手里捧着课本,讲上大半个小时也毫无倦态。学生们则是围个圆圈坐在地上,井然有序。当然没有黑板,但他除了恨不得已时也向大家‘书空’——向空中画字之外,几乎总是用生动形象的解释来代替板书。由于这样,每当他一声令下,大家莫不欣然景从,乐得跟他到外面去上课。”这位老师的做法其实与上一段文中孔老先生的“自然学习法”同出一辙。我想,这位语文老师凭着率性、洒脱的个性为学生们营造了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而他自身豪放、倜傥的性情也定会被他的学生们所欣赏与崇拜,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到他们的个性成长。

 

书中的民国教师们的另一特点即是:重视实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为当时的学校考查学生的形式不像现在的应试教育这么整齐划一,每学期都要搞统考。教学内容也没有专门规定,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所教之法更无固定的模式,每个人尽可以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自主发挥。于是,出现了各样新鲜而丰富的教学形式,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也有着积极地借鉴和参考价值。

 

语文教育家袁微子的启蒙老师夏老师常常在讲文言文之前,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用白话写的有趣的文章给学生听。这类文章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老师读完后,学生们意犹未尽,要求再读一遍时,老师说,你们可以自己去找书看啊!“这样,我们办起了‘图书室’,大家把课外书凑在一起,互相借阅,里面最多的自然是从夏老师那里借来的。”夏老师用这种“勾引法”引起学生的阅读阅读兴趣,可谓用心良苦,又不乏机智。每次作文,夏老师会列举四五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若有同学都不喜欢,还可以写自己想写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不致于无话可写。我想,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交白卷或者硬着头皮胡编乱纂的情形了。这样宽松的写作空间,至少让学生不会厌倦作文,还可以激发创新精神。记得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就曾经允许学生用诗歌来代替作文,后来,那个学生果然一直很热爱写作。

 

历史学家钱穆的中学地理老师诚之师讲一省,便在小黑板上画出一省的位置、山脉河流以及城镇关卡和交通道路。“一省讲完,小黑板上所绘地图,五色缤纷皆是。听者如身历其境,永不忘怀。”正是教师的胸有丘壑,出色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讲授中习得知识,并对老师敬佩有加。由此可见,精湛的专业技能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树立自身威信的一个重要方面。

 

钱穆自己做教师时,有时会带学生到郊外,择一苍松坐下,静观四周景色,各自写下。然后议论得失。最后,提醒学生静听松风之声,感受与平日所闻风声的不同,再写下。如此,学生们既实地观赏了景色,又得到写作的真实巧妙之方法。使作文生活化,让学生“认为作文乃日常生活中一乐事”,皆踊跃于此。钱先生这种“先观察体验,再为文”的实践教学法,教给了学生“活的”、最本真的作文方法,避免了学生为写作而冥思苦想、内容空洞的现象,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边玩边学作文,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文学家金克木的图画教员很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教自然课,不拘守课本。有一回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上园艺课,在学校大院里开辟几个小菜畦。“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课,又做,又问,又讲。”真正实现了“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理念,从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作家矛盾的中学时代体育有“走天桥”、“翻铁杠”、“枪操”“踢足球”、“远足”等,比起我们现在体育课堂要丰富多了。现在的体育课,只剩下中考体育测试项目的专项练习,直奔应试,学生根本无趣味可言。跳高、跳远和单双杠等有安全隐患的体育项目早已被取消多年。也因此,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教育,真的是该返璞归真的时候了!

 

作家冯亦代的第一位美国老师埃德加在他上课把单词用错的时候,没有在班上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在下课后温和告诉他,读书时要勤查字典,明白各个字的不同变化,要他自己去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导致他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养成了勤查字典的习惯,受益终生。

 

音乐家周大风先生在乡下小学读书时,化学老师江圣泗和生物教师沐绍良一起带领学生编演了一出儿童幻想短剧《火星人》。戏中的主角由老师扮演,其他十几位小朋友由同学临时登台配合演出。“这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幕表戏’的习惯方法,即在总的剧情框架下,由演员即兴发挥,这对培育学生创造能力、发应能力、联想能力、应变能力很有作用。”这两位小学老师运用直观的、饶有兴味的、潜移默化的戏剧形式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把课堂搬上剧场。这一次短暂的演出的经历,让作者足足铭记了七十多年。我在阅读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卢安克的书《是什么带来力量》时,他也是用这种带领学生表演的方式激发学生联想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这些事例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些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实践体验机会,因为任何经历都比书本上来的深刻而丰富。

 

这些民国教师中除了个性独特、学识丰厚、教学方法灵活的典范,亦不乏品德高尚,为学生所爱戴者。更因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危亡,有些思想进步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爱国思想,引导学生关心国事,投身革命,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和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力学家张维的高中数学老师程先生鼻子大,又有些鹰钩。有一次,一个同学在上课前在黑板上画了陈先生的头部侧影,特别突出的画出他的那个大鼻子。正当大家都很担心老师会大发雷霆时,谁知,程先生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端详了黑板好一会儿,笑了笑,操着浓重的乡音评论说:“嘴太小,鼻子太弯。”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松了下来。学生们既尊敬老师,又感到老师的可敬可爱。程先生凭着宽容大度的品行和自我解嘲的风度,赢得了学生们永久的爱戴。

 

画家丰子恺在记叙他的恩师李叔同先生时通过一些学习生活的细节表现了先生谦和、严肃、一丝不苟的为师品格。每次上课前,先生都是早早的端坐在讲台上,用自己的行动督促学生不要迟到。学生做了错事,他从不当面指责,而是等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做。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送学生出门。在作者眼里,李叔同比其他教师更有权威性,更令人敬仰,原因在于“不仅为了他的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是‘认真’。他对于每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凡事率先垂范,总是做在学生前面的先生,怎能不被学生们所敬仰呢?

 

作家闻山在回忆朱自清先生时,写他初次见面短缩的衣着,泰然自若的神情和明净、亲切的目光,深刻的印在学生的心里。朱先生拿自己的文章做范文,让学生写批评意见,并诚恳的接受学生们偏激的意见,使作者充分感受到先生为人、为文谦虚的品德。在作者的记忆中, “朱先生从来不曾大笑过,顶多是莞尔而笑,笑不露齿。”“他的思想像明澈的琴溪。即使是在动感情时,朱先生也不曾让人觉得他愤怒;至于暴躁,那更与他无缘,他连激动都不使你感觉到。我曾想过,他那名字就跟人一样,真是表里一致,名实相符。”读着这些文字,对照自己的言行,愈加窥见自己为师修养的不足,很多方面都需要在日常之中常加反思,勤以矫正。

 

矛盾中学时代。数学老师杨霁朝,刚从东京留学归来。他满腔热血,一身热情。第一堂课没有马上给学生讲数学题。而是慷慨陈词“当今世界,弱肉强食。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对我豆剖瓜分,肆意凌辱。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危迫在眉睫!”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责任。接着杨老师把话引入正题:“要救国,就要振兴科学;发展实业,就要学好数学。”这堂课使作者彻夜难眠,终身难忘。

 

诗人赵瑞蕻的大学讲师罗庸先生在课堂上吟诵完杜甫的《春望》后,启发学生:“我们现在处于何种境地呢?敌骑深入,平津沦陷,我们大家都流亡到南岳山中……”鸦雀无声的课堂里,学生们耳闻先生的一声声叹息和窗外的阵阵秋风,内心都极不平静,恨敌忧国之思在他们的心里激荡而生。

 

散文家徐迟读高小时,进入了一个有一批改革派创办的采用崭新的教育方法的精勤学塾。“那时,这些年轻一代的老师就在筹办着,要建立一个初级中学……他们都是名牌大学优等毕业生,已拿到了学士学位,有真才实学。而且他们都抱着一个回家乡办学的宏大志愿。”民国时期,的确有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们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活跃在城市乡野,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各种革新事业。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再次翻阅这本《过去的课堂》,回望民国名师们或慈颜悦色,谆谆教诲,或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或慷慨激昂,高山仰止的生动、真实的课堂,历史与现实交互而生。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教师职业对学生生命的深远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该怎样做一个既能坚持自己的人格,又让学生敬仰、爱戴的老师,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 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

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长篇小说,清末李宝嘉(1867-1907)著〕。以谴责晚清 官场的黑暗为主题。《玉梨魂》〔《玉梨魂》:清末徐枕亚所著的一部言情小说〕。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故行事,乐得敷敷衍衍。在 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

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 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 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 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 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 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桃李传承

三尺讲台,撑起知识的天空;一根教鞭,引领前进的方向。记语文老师,畅万千思绪。

语文老师,神采飞扬,兢兢业业。

记得他进教室时,每每是昂首阔步,步履 矫健,把书本教案往桌上一放,再视大家一圈。总让我想起《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语句,好一番气度不凡。但他又全无名师的架子,每次上课,预铃一响,他就迈进教室,带进一阵风来,提前两分钟掐得不差分毫。

语文老师,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 。

他上课偶尔朗诵课文,往往慷慨激昂,不自觉地站起,走到讲桌前,高举着课本。有力的语句一字字打在我们的心上。每次见到《沁园春.长沙》,耳边总会回响他的声音:“独立寒秋--”,那“立”字拖得稍长,语调微微上扬,情感仿佛也一下饱满了起来。他有一副老花镜,却成了他上语文课的“必备道具”。他上 课时好像是把全身的精力都投注在这里一样,讲到激动时,便摘下眼镜拿在手中随着手势甩动,一节 课眼镜是摘了戴,戴了摘。他讲课多是不按导学案讲的,却比其讲得更精辟更精彩更透彻。他有时却也幽默风趣,妙语横生。朗诵后,讲课中,精彩之时,他便会像要糖吃的孩子一般,眼睛亮闪闪地看着我们,充满期待,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便笑得心满意足,一次同学课堂上请假小便,他一脸严肃地说:“请便。” 又引起了哄堂大笑。

语文老师这样播撒知识,润物无声。一节节课下来,文化,还有那人性深处的情与暖默默传承。曾见老师的老花镜,便想其中不知蕴藏了多少热情与殷切期待,他曾在老师手中激扬,在老师鼻梁上静默,在天下桃李尊敬感激的目光中奉献。老师写过:“我的父亲告诉我,世上有两种职业永不会消失,一是老师,一是医生,如炭一般黑。”

究其原因,便是这代代不息的传承吧。我曾惊讶一中许多老师都在这里毕业,再回故园,课上常不经意间谈起上学时的事与人,心中想的念的,是否便是曾经的老师,与这种传承所带给他们的感动呢?这种联系,切不断,剪不掉,古时的夫子先生到今日的老师教授,多少年来,亘古不变。

三尺讲台,一脉传承,桃李天下,不忘师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