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位大师留学哈佛、柏林、苏黎世大学,16年一张文凭都没拿!

2017-11-27 民国大师

被学界公认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近代名人留学热潮”中,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他从12岁随兄长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开始,再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此后又回柏林大学,前后留学长达16年,占其一生五分之一的时间。更特别的是,他辗转奔波的求学生涯中,竟然一张文凭、一个学位都没有拿。但他是毋庸置疑的大师。陈寅恪真正是为求学而求学,完全忽略掉了形式。



陈寅恪在东京弘文学院期间主要是学习日文,他阅读了大量日文著作,研究日本的历史和文化,还有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甚至还认真观察过日本的生活习俗。日本受唐代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国唐代的情况,这为他以后深入研究中国隋唐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可见陈寅恪在求知方面的用心。这次在日本的留学,前后共3年时间,因为陈寅恪的足疾发作,回国疗养而结束。



在家调养了1年病的陈寅恪,于1907年考上上海复旦公学,相当于高中。他的同班同学,有后来的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和在德国获史学博士的徐子明。毕业以后,陈寅恪在亲友的资助下,自费到德国留学,考入柏林大学学习文学。不久,他因足疾复发,去挪威疗养了近1个月,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时光,暂时让自己忘却家国之痛和思乡之苦。当年秋天,陈寅恪考入瑞士苏黎世大学。但是由于祖父去世,诗人出身的父亲不善经营,家境日益衰落,支持不了陈寅恪的留学支出,2年后他又被迫回国。

不久,陈寅恪筹足了留学所需要的川资、学费和生活费等费用后,又再度前往欧洲,考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这次他是为了填补自己在政治、经济方面知识的欠缺,来系统地学习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学。陈寅恪接着又到巴黎大学学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茗招陈寅恪回国批阅留德学生的考卷,于是这次欧洲之行又告结束。



经过4年在国内学习和工作的时光,1918年,陈寅恪又背起行囊再次出发,这次他来到了美国。本来,他最初打算再去德国柏林大学。但是,由于战事没有结束,局势不稳定,只能作罢。他这次是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史和梵文。他的导师是著名的梵文学家兰曼教授。此外,他还学习佛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古典名著《红楼梦》、《牡丹亭》等他都认真研读。当时在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大多是为了谋取文凭回国找个好工作。像陈寅恪如此认真求学的人,反而是少数。只有他的表弟俞大维经常和他一起买书。所以,二人的藏书是在哈佛的留学生中最多的。

在哈佛研读了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德国虽然沦为战败国,但国内局势已趋于稳定了。陈寅恪还是希望能去柏林大学继续深造。于是,在1921年9月,陈寅恪再次回到柏林,进入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学习。

1925年陈寅恪学成回国后,结束了他前后持续长达16年的留学生涯。

陈寅恪留学期间,是中国留学潮正热的时候,大批青年学生前往日本、欧洲、美国等处留学。但是,大多留学生或选择医学、物理、化学等理工学科,为报效祖国,振兴中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或选择政治、经济、法律等热门文科专业,为谋取好工作或从政打基础。



像陈寅恪这样,前后多次留学却丝毫未改变初衷,选择历史、梵文等冷僻专业的人,数量极少。为求学位头衔而投机取巧的,倒是大有人在。陈寅恪曾私下向吴宓说过:“吾留学生中,十之七八,在此所学,盖惟欺世盗名、纵欲攫财之本领而已。”

更不幸的是,许多留学生回国之后,贩卖一知半解的学问,以打倒中国传统文化而自高。这些全盘西化的新文化论者,并非真正的学问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