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家教第一人,九个子女满门俊秀,究竟是怎样培养的?

2017-11-29 民国大师

梁启超家书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三大家教典范文本”。

在曾国藩、傅雷和梁启超三人中,曾国藩教子治家很有成就,但作为“最后一位大儒”,其理念、方法与话语传统色彩浓厚。自然不如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的梁启超更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各位家长。

傅雷教子以严苛著称,作家楼适夷撰有《读家书,想傅雷》回忆:“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相比之下,梁启超引导九个子女通过各自努力在不同领域做出不俗业绩的经验,更富有时代气息,也更平实、更贴近寻常百姓。

中外历史上成功实施家教的家长不乏其例,梁启超是其中的典范,有学者称他为“中国家教第一人”。但其在教子育女上尽心尽力地全面投入,其所育九个子女的满门俊秀,其400余封家书娓娓道出的亲子之情,其家教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足以说明梁启超无愧于这一称号。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9个子女的合照

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堪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家教典范。

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

梁启超家书

一起来看看,这位中国家教第一人,究竟是怎样培养出9个精英儿女的。

爱要大声说出来

中国式的家长总是羞于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我爱你”这三个字更不会时时刻刻挂在嘴上。

但梁启超在家书中反复提到一点:“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1927年6月15日给孩子们书)

梁启超与幼年的思庄、思忠

梁启超常在信中称呼长女思顺“大宝贝”、“宝贝思顺”,即使当时这位长女已经三十几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最小的梁思礼小名老Baby,梁启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还给三女思懿起外号“司马懿”。(感觉有点颠覆想象)

梁启超和孩子们

在给次女思庄的信中,梁启超这样写道: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狠,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长女思顺)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父爱。

你们到温(哥华)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着新月初升直到圆时,谅来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1925年5月9日致顺、成、永、庄书

梁启超家书

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我进医院有三个礼拜了,再不写信,你们又不知道怎样抱怨了,所以乘今天过年时,和你们谈谈。

——1928年1月22日给孩子们书

从这些简短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孩子们爱总是直接热烈的表达,而不是“爱在心头口难开”。

尊重孩子的意愿

不能否认,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在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之后,应该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

1927年,梁思庄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梁启超次女思庄留学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1927年8月,思庄读大学已一年,该选具体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思庄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选择了生物学。可实际她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对此,梁启超立马写信表示:

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但是新学期若已经选定生物学,当然也不好再变,只得勉强努力而已,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针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

长子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婚姻大事是最让他们操心的,但与当时的包办婚姻不同,梁启超崇尚婚姻自由,他在给长女思顺的信中写道:

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错罢。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这是父母对于儿女最后的责任)。我希望普天下的婚姻都象我们家孩子一样,唉,但也太费心力了。像你这样有怎么多弟弟妹妹,老年心血都会被你们绞尽了,你们两个大的我所尽力总算成功,但也是各人缘法侥幸碰着,如何能确有把握呢?好孩子,你说我往后还是少管你们闲事好呀,还是多操心呢?

1938年,林徽因、梁再冰、梁从诫以及梁思成一家四口(前排左起一至四)在西南联大的“教授之家”。

更关注孩子的全方面发展

梁启超教育子女褒多于贬。

次女思庄初到加拿大留学时,英文有些困难,一次考试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为此极不痛快。梁启超得知后写信鼓励她说: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梁启超携林徽因(右)、梁思庄游长城

后来,思庄成绩一路赶上,升入大学,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因为她本勉强进大学,实际上是提高了一年,功课赶不上,也是应该的。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杨友麒、吴荔明与母亲梁思庄

对待长子,梁启超更是惇惇嘱咐,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个有趣的人:

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1950年,梁思成(卧)在病中与林徽因(立)讨论国徽图案

像朋友一样交流

梁启超在信中,常常与孩子们像朋友一样交流,谈人生、谈理想。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

——1916年1月2日致思顺书

梁启超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1923年7月26日致思成书

1936年前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1927年5月5日致思忠书

我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1927年1月27日给孩子们书

综合摘选自《梁启超家书》

尽管梁启超曾是旧式科举的成功者,却从不在家里建立封建家长式的权威。他对孩子们的爱是热情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梁启超一生留下了大量论文、学术著作,也留下了2000多封书信,其中有300多封信是写给子女们的。

梁启超

这位“纵笔所至不检束”的文字豪杰在给孩子们写信时,却是罕见的温柔、啰嗦、流水账,称呼也全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达达”“忠忠”“乖乖”等,发自内心地亲昵。当梁思顺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时,仍称她“我的宝贝”、“乖乖”。最小的梁思礼小名“老Baby”,梁启超常在信中叫他“老白鼻”,还给三女思懿起外号“司马懿”。

信里的梁启超,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像是一位幽默的顽童:“老白鼻天天说要到美国去,你们谁领他,我便贴四分邮票寄去。”有时,甚至还会向女儿撒点小娇:“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利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当梁思成来信很少时,便又唠叨起来:“你来信总是太少了,老人爱怜儿女,在养病中以得你们的信为最大乐事,你在旅行中尤盼将所历者随时告我(明信片也好),以当卧游,又极盼新得的女儿常有信给我。”

小儿子梁思礼比长女梁思顺小31岁,爱开玩笑的梁启超说梁思礼和梁思顺是“亲家”,将来他们的孩子要结亲。实际上,他们的孩子年龄更悬殊了,不可能成为“亲家”。

梁启超总是手把着梁思礼的手,用毛笔给“亲家”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条。梁启超还用滑稽的语句把小儿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寄给大女儿梁思顺:“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

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是梁启超留给后代的最主要遗产。

在梁启超看来,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他曾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治学上,梁启超都主张趣味和乐观。

他给子女的学业很多建议,却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他便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益,他必全力支持。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当时,考古是一门不被人看好的冷门专业),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

梁思永

当时,梁思成学建筑,梁思永学考古,梁思忠学军事,梁启超的续弦妻子王桂荃风趣又得意地对别人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

在子女的职业上,梁启超也主张以兴趣为主。1928年4月,梁思成即将归国,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痛苦,倒不值得。”

小儿子梁思礼也说,他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趣味驱使。

梁启超还十分重视子女的知识结构。

梁思成所学的建筑学乃是极为专业的学科,梁启超在写信给他时就建议他“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

梁思成

对于次女梁思庄,梁启超也有同样的建议:“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

关于子女的职业,梁启超也都做了尽心的考虑。1928年4月,梁思成即将归国,但是国内时局依然动荡不已,给他们这些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带来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写信给梁思成说,归国后可以“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因为“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痛苦,倒不值得”。

“成人”比“成功”重要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不看重名次和文凭,而是更看重态度。

思庄初到加拿大留学时,英文有些困难,一次考试在班上得了第十六名,为此极不痛快。梁启超得知后写信鼓励她说:“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后来,思庄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升入大学,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因为你本勉强进大学,实际上是提高了一年,功课赶不上,也是应该的。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他还对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在写给思成、思永的信中,梁启超教训道:“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思成在外求学期间,对所学专业产生疑惑,来信询问,梁启超为其解惑:“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梁思成绘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剖面图

在教育子女这个重大问题上,梁启超的观点发人深省: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力杰出或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尊崇和节制、学习和创造,同时又不乏生之乐趣。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

正如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的“你自己越有本事,你对别人的感情便越纯粹”,或许,梁启超之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能如此豁达,乃是因为他自己足够成功,不需要望子成龙,无需通过子女的“出人头地”来获得满足感。

尽管不强求成绩,不干涉兴趣,但梁启超也有一件最看重的事情:品行。他曾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不看重成功,但是,看重“成人”。

确切地说,梁启超并不是在子女教育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他是为子女提供了最好的成长条件。这个成长条件,就是梁启超自己的精神趣味。

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至高的精神趣味,并以此熏陶子女,才是一个父亲能提供给孩子的最好的“生活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富养”。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民国大师向您推荐高质量精品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