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遗失的家风——从《梁启超家书》看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价值

2017-12-04 民国大师

近人多述及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的现象,而母亲保姆式的、完全忽略了丈夫存在价值的养育,也获得了“丧偶式养育”的“光荣称号”。诸多讨论,难有定法。

近代史中,梁启超算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流亡海外期间,这位17 岁就中了举人的天才少年,已经是几位孩子的父亲。国运变幻,何以立己,何以达人,梁启超君主立宪的主张,已由历史做了定论。

而“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使其成为父亲中的表率。

现在骂人,最严重的,莫过于讲“没家教”。家教始于家风,或者说,家风建构了家庭文化。通过一封封家书,梁任公对于子女们如何为人、治学、立业给予细致的指导。从四百多封家书中,得以窥见梁氏家教的魅力。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使梁启超成为父亲中的表率

流亡海外,劝妻三部曲

1898年,梁启超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办《清议报》。

家书从1898年记起,前几篇写给妻子李蕙仙。时局动荡,丈夫在外,且为影响政局之关键人物,她留守在家,料理家事,多有不安。梁启超安抚妻子,格局非凡,“卿之与我,非徒如寻常人之匹偶,实算道义肝胆之交,必能不负所托也。”

次封信,在一周之后。妻子怕他从此一蹶不振,他的回信则气势壮阔,勉励妻子患难之后更加强大。“患难之事,古之豪杰无不备尝,惟庸人乃多庸福耳。何可自轻乎?卿固知我,然我愿卿之自此以后,更加壮也。”

进而又鼓励妻子向学,体会读书之乐。“卿家居无事,益当知世俗之荣辱苦乐、富贵贫贱,无甚可喜、无甚可恼。惟有读书穷理,是最快乐事。有时忽有心得,其乐非寻常所可及也。”

梁启超广州故居

资财敷用,当专力教子

1912年底,梁启超结束流亡,回到北京。书信多寄给长女梁思顺,信中多问及家费能否敷用。

远在北京,不料后院起火。妻子投机失败,忧心如焚,他信中宽慰,让思顺转达“凭吾之力,必可令家中无忧饥寒,汝母但专用力教诲汝辈足矣。何必更驰念及此耶,但此后必当戒断,不可更为冯妇耳。”

此语形象。冯妇,语出《孟子·尽心下》,冯妇善搏虎,后来发心为善士,不再搏虎。但到野外,受环境趋势,又挽袖捉虎,被士人们讥笑。后人便以此比喻再干旧行当。批评后,信中又反复叮嘱,“告汝母勿着急,为盼。”

在信中,梁不忘将办报收入报给家人,让其放心,还一再告诫子女节俭为要。“《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顷已罄。若至两万分,年亦余五六万金耳,一万份则仅不亏本。唯此五万金中,我与汝叔薪水居四分之一有奇耳。”

梁启超与长女思顺(右一)、长子思成(左一)、次子思永(右二)合照

天津上任,欲弃政治从教育

1915年,护国运动在云南爆发。

在颠沛流离的境遇里,梁启超每天以读书为乐,最大的宽慰是看着子女的近照。夜不能寐,一纸写满“吾此时深望吾爱女,安得汝飞待我旁耶?”这样的话。身处忧患之中,念及进德修业之事,梁启超稍稍舒了口气——这恰好让子女像玉石一样经受琢磨,免于在安逸的环境中养成纨绔子弟。

后来,梁任公在天津购置房产,举家搬来同住。任公的号,典出《庄子·外物》,任公善钓,场面壮阔,梁以此自勉。长居天津期间,他已年过四十,又以“饮冰室”命名自己的书斋,表达自己“饮冰十年,热血难凉”的心境。“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爱国之热切,非饮冰能止。

在政坛游历一番之后,他向孩子们坦言,“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他下决心不再出仕,并且希望长女和女婿辅助他的教育大计。“吾今拟与政治绝缘,欲专从事于社会教育,除用心办报外,更在津设立私立大学,汝毕业归,两事皆可助我矣。”

天津讲课期间,一次畅饮后,梁查出心脏病前兆,停止各类演讲。他因不能吃烟和喝酒,向女儿诉苦,像朋友一般。书信中,他把自己的各项作息,诸如:写书、演讲、会友、政坛动态都报给孩子,也常常把自己新近填的诗词分享给孩子们,似乎有意成为孩子们修身的榜样。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梁思顺(1893-1966):

长女,

诗词研究专家、

中央文史馆馆员;

梁思成(1901-1972):

长子,

著名建筑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思永(1904-1954):

次子,

著名考古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梁思忠(1907-1932):

三子,

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梁思庄(1908-1986):

次女,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2001):

四子,

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梁思懿(1914-1988):

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

梁思宁(1916-2006):

四女,

早年就读南开大学,

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梁思礼(1924-2016):

五子,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氏子女皆成栋梁之材

指导子女学业,因材施教

在信中,梁启超关心完柴米油盐的价格涨跌,仍念及子女的学业状态。

他一边赠给长子思成书读,“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待我来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一边为长女梁思顺的专业选择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吾前为汝计学科,竟忘却财政学,可笑之至。且法学一面亦诚不欲太简略(国际法实须一学),似此非再延数月不可,每来复十四小时大不可,吾决不许汝如此。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

学业虽为长远规划,但深知学业之事,欲速则不达,当以身体健康为要。信中言辞切切,带着几分天真之气,给思顺说,“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

1923年,长子思成即将留学欧洲。梁启超写信给他,给予详细的读书目录,并提醒修身为本,大多是建议的口吻。“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梁启超对子女的指导,在自己平时学问积累之上,另有自身的诸多体悟所得。他曾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写,人类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于一人的知识能传给多数人,一代的知识能传给次代。

梁思成的身体因车祸尚未恢复,留学计划暂缓,其父继而以“人生之旅途甚长,所争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来安慰。并提醒思成大可借此机会,磨练心性,“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

对于孩子的志业,他鼓励勤恳,并无职业贵贱之分,提倡用其所长。“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希哲(长女思顺之夫)这样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我实在喜欢他。”

对于留学美国的思永,则不断地在信中介绍着国内考古学的近况,并帮忙牵头儿子跟随到新疆考古的队伍,在信中一一告知。除此之外,思永几乎不再让父亲担心。

足够信任,有针对性地指导

1925年,继长子思成、次子思永、三子思忠之后,梁启超次女思庄也将留学海外。

思庄作为家里的老五,平时受母亲严格管教。梁启超注意到后,信中多有鼓励,“庄庄,你上次写的信中讲了诸多有趣的事,我极为欢喜。”

在性格养成上,他建议思庄:“别要孩子气”。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拿主意,不依赖人。试想当今父母中,有多少愿意给孩子这样的历练机会。至于择校,则建议接受传统一点的严正教育,选择加拿大的学校。“至于未能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暑假,思庄英文不及格,梁在信中鼓励,“万不可以此气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会自己用功,我所深信。将来计算总成绩不在区区一时一事也。”后来,思庄学成归国,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图书馆学家。

三子思忠,热心政治军事,让梁极为牵挂。“思忠最为活泼,但太年轻,血气未定,以现在情形而论,大概不会学下流。只怕进锐退速,受不起打击。他这次想回国,虽是一种极有志气的举动,我也很夸奖他,但是发动得太猛了。这种过度的热情,遇着冷水浇过来,就会抵不住。从前许多青年的堕落,都是如此。”

此种情况下,梁的教育方法是,“不愿高压,只把事业上的利害慢慢和他解释。一面不打断他的勇气,一面又不可以听他走错了路。”

以“饮冰室用笺”写就的书集文章

志业与婚姻,实乃一体

对于孩子们的婚事,他自己长期观察一人后,再介绍给子女认识。相处一段时间后,子女认同的话,便定下婚事。书信中,他不免对这样的方式洋洋得意。还多次讲述亲家对他身体的关心,场景实在和乐。

后来,思成和林徽因留学在外,林家里遇事时,梁启超也首先去帮忙打理,以免去子女的后顾之忧。后来,徽因学费的事,也被梁父担了去。但他担忧更多的是,徽因因此忧伤憔悴,消磨了志气,因而影响到思成。并嘱咐女儿思顺,帮助思成注意预防。“总要常常保持着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可言。”

对于思成毕业后的规划,梁启超的视角高屋建瓴,但也只是建议的口吻。“你们若能于建筑美术上实有创造能力,开除一种‘并综中西’的宗派,就先在美国试验起来,若能成功,则发挥本国光荣,便是替祖国尽了无上义务。”那时国内尚处忧患之中,他仍建议子女回国发展,心存报国之志。

而后又为思成和徽因操办婚礼,婚礼在美国举办,由长女思顺帮忙。“只要庄严不要奢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够,一切都等回家在行补办,宁可从节省点钱作旅行费。”并为他们的欧洲之行做了打算。

后来,梁启超在协和医院治病,日渐消瘦,手术不久,恢复得并不好,竟一睡不起了,子女也已经或者正在走向自己的道路。(本文摘编自《梁启超家书》)

(原创自志道教育所属杂志《新教育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