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少年不识胡适,晚年没有见识!

2017-12-08 民国大师


当今虽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主要交集的信息源就是手机电脑,对文笔要求的系数不太强求,但大家对民国那时的文学家都很感兴趣,现在我要介绍的这位,是民国时期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质疑他的学问,有人质疑他的品性,更有甚者说他是汉奸。那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一巴掌拍死的,任何人物他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那就让我们进入正题,来聊聊胡适先生那一段传奇人生。


人物生平


胡适出生的环境并不差,父亲早年是清末贡生,也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官员,更有特色的是他还是一名诗人,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父亲好多教育理念对胡适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作用,这也给胡适后面走上文学道路铺垫了基石。不幸的是其父在1895年8月22日病逝于厦门,那时一家人的担子全部压在他的母亲身上,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强的品性对胡适的成长是十分大的,胡适也是脾气很好很容人的,这都和他早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从胡适身上是能看到胡母影子的。


学业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胡适的学业成就,胡适一生取得了高达36个博士学位,那真是博士界的战斗机。不过仔细一琢磨,似乎胡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悍。胡适接受过系统的私塾文化,可以说旧学功底很强,而且的确比常人聪慧,曾经连跳几级,这个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也是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的前二百名之内,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胡适的确是很优秀的学生,但是胡适真的是考神吗?



就这个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胡适先生的36个博士学位,不难发现很多博士都是荣誉博士,并不全是胡适一步步通过答辩修来的学位。而且胡适是一个很会交际的人,他不是很多只会读书的”傻博士“。有这样一则趣闻,胡适之前并没有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但却顶着“假博士”的头衔去北京大学当教授,当了十年的”假博士后,胡适凭借其中国的超强名气去找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杜威要了个真博士。当然这是胡适先生众多段子中比较有趣的。



婚姻

清末民初,喝过洋墨水或富贵显达者,纷纷追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之新观念,抛弃包办婚姻与糟糠之妻遂成新潮流。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却是一个例外。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纳闷了很久,照说胡适先生是吃过洋墨水的人,对包办婚姻肯定是抵制的,但想法往往都是意想不到的,胡适13岁时,母亲便做主给他定了婚。订婚后15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谋面。其实胡适内心也曾抗拒过、疑虑过、矛盾过,但终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而没有推翻婚事。他曾说“我深深懂得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1917年,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迎娶了江冬秀。

史学家唐德刚说:“这位小脚、眼有翳、爱打麻将的女人,成了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位福人。”



婚后,胡适写了一首诗自我宽解: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这便是胡适——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爱情

胡适先生的颜值想必大家早已熟知,对了,兼才华横溢一身的美男子,在那样的社交环境中,自然也成了不少女性的偶像,对于现在流传胡适的几次婚外情中,有一段我觉得比较耐人寻味。


胡适1937年10月6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他就去看望恩师著名学者杜威,初遇了杜威秘书萝德芘.洛维茨。胡适与这位犹太女孩一见面,彼此都有亲切感,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和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互相约会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喝茶、吃饭、看戏、聊天。从胡适的日记来看,他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洛维茨。美国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哲学家杜威的传记,其中讲到杜威和妻子洛维茨的恋爱和婚姻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看到了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保存的杜威资料,其中包括胡适写给洛维茨的一些感情亲密的信。胡适与洛维茨的亲密交往是发生在她与她的前夫Grant结婚之前,而杜威却已在与她热恋。所以,胡适的这段情缘特别耐人寻味。



交际

要说在民国的时期,文人没出名前,生活还是挺寒酸的,文学家林语堂说过一件事,1919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胡适说:“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哈佛毕业后,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他电报胡适:“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后学成回国,林语堂如约到北大任教。他找到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蒋校长感到意外:“哪两千块钱?”林语堂这才知道:“学校根本没出过这笔资助——那都是胡适个人的钱。”而且这件事,胡适从没有向外人说过。胡适资助的不仅只有林语堂,还有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等一众才子。他不仅仅资助才子,也资助贩夫走卒。因为胡适交友从不论贫富贵贱。



成就

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他一向倡导人性的自由,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胡适要告诫的容忍异己的声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最伟大的,是对白话文的推广。这对我们后人来说影响很大。1917年,胡适发表在《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这篇看似很短的八项提议惊动了整个文学界。仅过了三年,北京教育部决定中小学开始使用白话的语文教材。白话创作的诗歌小说雨后春笋般席卷整个中国,其中不乏冰心、徐志摩等名家。其实在那样环境下推行一个方案是很难的,也造成了好多名家大流的反对,这里我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胡适的回击也令人叫绝。课堂上,胡适对学生们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仅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但胡适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学生们纷纷叹服。


评价

余英时(历史学家,汉学家):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张中行(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

梁实秋(文学家):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他的人格思想,影响了后来一大批声誉卓著的学者和政治领袖。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胡适之。他的名字当时引无数英雄美人竟折腰。就连林语堂,梁实秋这样不可一世的骄子,也都以“我的朋友胡适之”挂在嘴边为荣事。


蒋介石后来给了胡适这样的评价: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说: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难怪著名学者熊培云说:错过了胡适,我们便就错过了一百年。他的那些观点,思想,正照耀在当今,句句直戳现实。


如果说鲁迅是代表20世纪,那么胡适则代表了21世纪的真正的国家未来。



胡适经典作品(全7册

小编推荐价:178元/套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全国包邮、货到付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