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名门之后到耶鲁校董,用建筑谈论死亡的华裔建筑师林璎,不止是林徽因侄女

2017-12-12 民国大师

2002年5月30日,一位名叫林璎的华裔建筑师,以超过80%的选票成为耶鲁大学理事机构的董事。

在就任校董的仪式上,林璎饱含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

有人说,林璎的天赋来源于家族传承。林徽因,这位在中国无人不知的大才女,正是林璎的姑妈

林微因、林璎(右)

然而,林徽因的侄女为什么成了华裔?从福建、北平、上海到旧金山、纽约,在这些地名背后,隐藏着是一个家族的移民故事...

林璎的曾祖父林孝恂是进士,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父林长民年少时赴日留学,作为民国政府的元老,曾参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父亲林桓为家中长子,与林徽因是同父异母的姐弟,曾就读于福州英华中学并任职福建协和大学,1948年留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教育。因精于陶艺,之后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院院长

林璎的母亲张朝晖来自上海名医世家,1949年解放军进入上海时,林璎的外婆服毒自杀,母亲想要把毒药夺下来,却没有来得及。

林璎父母合照

当时张朝晖已经取得了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录取通知,立即决定离开上海。她把护照、录取通知书和仅有的10元美金贴身藏好,先逃往香港,再转入美国。

来到美国后,张朝晖与林桓相遇,随后两人双双在俄亥俄大学任教。

尽管家世显赫,林璎却对家族往事知之甚少,直到21岁接受《纽约客》主编采访时,才知道自己的姑姑和姑父竟是大名鼎鼎的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璎一家四口合影

1959年,林璎在俄亥俄州出生,成长于充满知性与艺术氛围的亚裔家庭,她从小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毕业后,林璎考取了耶鲁大学,并选择了建筑,这个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学科。

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林璎因典雅的东方气质和优秀的学业备受瞩目。课余时间,她喜欢到校园附近的“林荫墓园”散步,观看那里各具特色的墓碑和雕刻。

“那儿有一个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

大学三年级,21岁的林璎,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了许多墓园。并愈发对这一议题产生兴趣。

她将“哀思建筑”选择为主修的设计课程,探讨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

1980年秋天,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建筑家协会组织和发起了“越战纪念碑”征集设计方案。

彼时的林璎正在完成一个关于“墓地建筑”的功课,知道这一消息后的她,立即决定将这件作业作为毕业设计去投稿。而这一决定也由此成为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将懵懂的她带到了全美的面前

自此,林璎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了如何处理生死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上,她甚至刻意不去阅读关于越战庞杂的历史资料,绕开政治与辩论,将这一作品的意义落脚在“人”上。

她问自己: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时,“人”无疑是应该被首先记住的

来到华盛顿考察,面对天空和草地林璎思绪万千,她想象用小刀在地面切出一道口子,这道“伤口”正向两边延伸,就像结界隔离开现实和另外那个人类无法触及的世界

越南战争纪念碑草图

随后,林璎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从大师云集的上千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顺着参赛地址,评委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作品竟然来自耶鲁的学生宿舍,它的作者是一位大三女生,还是亚裔。

然而越战纪念碑特立独行的造型,以及林璎亚裔的身份,在舆论中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的老兵认为它像一道丑陋的黑色疤痕,还有人说,这一设计看起来就像是回力镖,预示着灾难会再次重演。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Tom Carhart还在《纽约时报》上发文,认为林璎的设计简直是“一道耻辱、悲哀的黑口子”,并认为这侮辱了所有参战军人。

对作品的批判又衍生至对林璎身份的人身攻击,“怎么可以让一个亚洲人设计一场亚洲战争的纪念碑?”“当第一批越战军人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她还只有4岁。”

异见者反对的理由包括林璎的亚裔血统、她的性别、以及她专业经验的不足。

他们甚至向评审委员会施加压力,试图改换方案。最终,双方在博弈中决定妥协,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在两堵墙之间加上一组老兵塑像,并插上美国国旗。

林璎的父亲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面对反对者的质疑和评委会的让步,此时的林璎坚定地站了出来。

她出席辩论并公开表态:这样的修改将令她的设计毫无意义。林璎说,这样的塑像就像是“在别人的画像上画胡子”,完全是破坏行为。

即使是在施工期间,这一风波都从未平息。最后美术委员会决定,将雕塑和旗杆置于整个纪念园地的入口处,和纪念墙远离,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林璎最初的设计。

所有的争取、伤心和委屈,在纪念墙最终完成的那一刻,似乎都变得有了意义——林璎发现,“当看到它的那一瞬间,发现和我脑海中的想象相似得惊人。”

时间也给出了答案。现在,越战纪念墙已经成为全美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每年,400多万人来到这里,驻足、怀念,老兵们在反光黑色大理石中看到自己的面庞和逝去战友的名字,潸然泪下。

这座纪念碑被称为“美国人的哭墙”,面对它,人们的悲伤情绪在这里得到彻底地释放,人们纷纷献上了掌心、膝盖、拥抱、眼泪以及最诚挚的心。

这段里程碑般一夜成名的经历,花掉了林璎太多力气。

以至于身心疲惫的她无心念书,决定暂时休学,到波士顿一家建筑公司工作。

直到1986年林璎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林璎在纽约开办设计工作室,以独特的艺术理念闻名于美国建筑业,期间她接手了民权运动纪念碑、以及耶鲁大学纪念录取女学生的“妇女之桌”、密歇根大学的“波浪形地域”等设计建造项目。

林璎为母校耶鲁大学纪念开女权运动之先河设计妇女之桌

桌上雕刻着数字,记载着每年耶鲁新生中的女生人数。

从越战、种族、到女权,林璎通过科学、历史、政治和文化诠释着自然,其纪念建筑设计更见证了20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这些作品也如她本人一般,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但形式独特、安静,又富有艺术感。在45岁前,林璎收获了大多数设计师一辈子望尘莫及的成就。

已过不惑之年的林璎,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虽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建筑设计师,但她仍留着学生时期的发型,在镜头前时常露出几分羞怯,生活中为人低调、纯净淡然,一身书卷气。有记者形容她,“总像是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1994年,一部以林璎的成长事迹为主线介绍其建筑界成就的纪录片,《林璎:坚定清晰的洞见(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荣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16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将任期内最后一枚总统自由勋章颁发给了林璎,以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所作出的卓著成就。

与她同时获得此项荣誉的还有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夫妇,电影演员汤姆汉克斯、NBA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等21人。

作为美国政府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在这次授勋名单中,林璎是唯一的女建筑家,也是唯一的华裔。

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林徽因、梁思成共同相信的。

从不了解自己的家族身份,到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而着迷,在林璎身上,我们看到:所谓家族传承,除了财富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品格与才华的一脉相承。

林璎的祖父林长民,父亲林桓与姑姑林徽因乃同父异母姐弟。1948年,林桓考上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精于陶艺,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院院长。其夫人张明晖时为俄亥俄大学文学系教授。在这样一个充满知性与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年幼的林璎便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林桓的家后院,有起伏的山脊和树林,逶迤绵延,好似一幅天然画卷。这是林璎小时候玩乐与造梦的地方。林家还好似一个古典家具和陶艺品大观园,从日常使用的家什到室内装饰,从朴拙的粗陶用品到彩釉陶罐,等等,都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

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鼓励下,林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异于常人的发展,审美倾向独特。中学毕业后,林璎考取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林璎因典雅的东方气质和优秀的学业备受瞩目。课余时间,她喜欢到校园附近的“林荫墓园”散步,观看那里各具特色的墓碑和雕刻。她说:“那儿有一个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

大学三年级,林璎21岁,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了许多墓园。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她将“哀思建筑”选择为自己主修的设计课程,旨在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

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一个社团。1980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美国建筑家协会组织和发起“越战纪念碑”征集设计方案。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的建设必须满足四项要求:纪念碑应该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要与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碑身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林璎获悉这个消息,决定参加征集活动。她问自己: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时,“人”无疑是应该被第一记住的。她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作品与人们呼唤和平的心声产生共鸣,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同时她想,这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理想的毕业设计作品。

打定主意,林璎便开始研究越战的背景资料,观察历史上各时期不同地域的纪念物,并驱车到华盛顿建碑地点作实地考察。她漫步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的草坪上时,灵感瞬间而至。她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堂,另一边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这座未来的纪念碑将与这里的安详和美丽融为一体,让人们在感到安全和宁静的同时,不由得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们。

“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共收到1421件作品,隐去作者姓名只留方案编号的方法让林璎的作品得到由8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的评委会的垂青,被一致公认为“最佳设计”。然而这个被艺术界广泛赞誉的作品,却引起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强烈不满与媒体的菲薄。一些退伍军人和家属集会抗议,辱骂林璎的作品只不过是“令人羞辱的阴沟”、“丢脸的破墙”、“黑色的伤疤”。有些充满妒忌的同行则酸溜溜地说:“她真是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得到冠军。”有人叫嚣:“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东方人来设计!”林璎原本安静的心灵和生活被搅乱了。心力交瘁的她,觉得那日子灰暗得见不到阳光。

充满纷扰的日子已经让人觉得颓丧,退休军人协会还通过各种政治途径向评审委员会施加压力,要求改变林璎作品的原貌。内政部长华特亲自出面,下令工程暂停,要求在原设计中增加一座雕塑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面对种种非议、责难,林璎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在非议中完成“极简主义”巨作

因为林璎对自己作品的原创精神和面貌的坚持,以及评委们的审慎态度,林璎的作品再度接受评委会的审阅,最后依然被一致认定为杰作,不容更改。

1982年11月13日,“越战纪念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这是一座极简主义与大地艺术相融合的纪念碑。两堵对称且垂直排列的楔形黑色花岗岩墙壁互成125度角,最深处有10英尺下沉,上刻有1957年到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58307名美国军人的名字。

这座空灵而富有浩瀚情怀的纪念碑,给了人们许多空间去思考战争与未来。林璎说:“只有当你接受痛苦的现实之后,才有机会去治愈那些伤口并走出阴影,从而超越他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然后从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远望纪念碑,它犹如大地上的一道黑色伤口,也像一道裂痕接纳了那些沉睡于泥土的人们。当人们在倾斜向下的步道上行走,那些烈士名单在头顶上越升越高,那死亡的浪潮随之席卷而来。当人们重回国家广场那宽广、平坦的地面,窒息的感觉减弱、消退,如释重负的轻松重新回归,因为阵亡的名单终于到了尽头。面对这个符号意义上的深渊,人们会难以自禁地落泪、啜泣,因为自由是如此来之不易。人们在这座纪念碑前,袒露了他们毫无保留的情感,献上了他们的掌心、他们的膝盖、他们的拥抱、他们的眼泪和他们最诚挚的心。

她也是“林家的女人”中的一个

1985年,林璎收到了来自中国建筑学会的邀约,有了北京、上海、福州和厦门的旅程。

在福州,张明晖与儿子林潭、女儿林璎来到林桓度过童年的老屋,缅怀过去的岁月。林璎这样描述:“我看到了那些简单的庭院,精雕细琢的木头,可随意撷取的湖畔小景环绕着整个院子……这里就是父亲生长的地方。”她突然明白,正如父亲从小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一样,她也深深地受到了父亲和他代表的家族以及文化的影响。林桓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且心想事成。”她想,自己不正是父亲说的“林家的女人”中的一个么!

图源:雪域朗朗

张明晖还带着儿女来到宫巷沈家大院,这里有她一定要探访的亲戚。张瑞美是她的姑妈,沈祖牟是林桓的表兄,张瑞美还是她与林桓的婚姻介绍人。在沈家大院,林璎认识了姑婆张瑞美、表姨沈季璎和表叔公。沈林两家复杂的亲伦关系林璎未必能一一辨清,但她发现原来自己名字中的“璎”字竟来源于沈家。

在福州期间,林璎还在沈葆桢五世孙沈祖彜、林则徐五世孙林澄墉和沈季璎的陪同下,造访水部高桥巷林长民故居。

独特的理念为她带来了至高荣耀

1986年,林璎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次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在纽约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专门从事装修艺术和大楼设计工作。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理念闻名于美国建筑业,在境外也影响深远。她的代表作很多,其中包括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人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纪念录取女学生的“妇女之桌”、密歇根大学的“波浪形地域”等。

1994年,纪录片《林璎:坚定清晰的洞见》以林璎的成长事迹为主线介绍了她在建筑界的成就,该片获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美国《生活》杂志将林璎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美国未来领袖之一”。

2002年5月30日,近5万名校友赞成,以超过80%的选票,让林璎成为耶鲁大学理事机构的董事。在就任校董的仪式上,林璎饱含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知道,如果我的父亲在世,他一定会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而骄傲。”2003年,林璎担任“美国世贸中心设计竞赛”评审委员,这让极简主义和抽象化的设计趋势在参赛中兴起。2005年,林璎获选进入美国艺术文学院和全美妇女名人堂。

林璎设计的汕头大学真理钟

林璎的丈夫是位犹太人,摄影经销商,两人育有两个女儿lndia和Rachel。林璎虽然名满天下,但她的个人生活十分低调。媒体这样描述林璎:她看起来就像是匆匆赶去上课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每年夏天,无论多么繁忙,她总会空出整个夏天,和家人待在一起,享受温馨的私人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组委会邀请林璎到北京,对圣火火炬塔提点意见。这一次,林璎带着丈夫来到上海,住在新锦江饭店。这一次,夫妻俩在襄阳公园的服饰市场淘到了一大堆心仪的服装,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林璎,就像小女孩一样兴奋。

2009 年 9 月,林璎的声音和多媒体装置作品“什么在消逝·空屋”在北京展出。这是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年度绿色艺术计划“山水”中的一件作品,也是林璎的作品第一次在祖国展出。在一片黑暗之中,参观者将一块有机玻璃对向投影设备,即可看到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物种。林璎借此希望人们再度审视自己身处的世界,深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正视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自然。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国家艺术勋章”授予林璎,以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所作出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政府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2016年11月23日,奥巴马在他的任期内最后一次颁发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这一勋章的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这次授勋名单中,林璎是唯一的女建筑家,也是唯一的华裔。

林璎站在领奖台上,为她骄傲的不仅有她的亲友和崇拜她的人,还有整个华人群体。从林璎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影子,还看到了华人群体在世界建筑界的又一座灯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