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鲁迅精神对其弟弟的影响:一个成了散文大家,一个官至副国级

2017-12-23 民国大师

鲁迅: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他在临走前,曾经立下遗嘱,“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先生的遗嘱自显其本色。看得太过通透,是他一生的痛苦根源,然而正是如此,又给了他抗争的力量。他曾经写过“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欲怀希望,则希望至矣,即便世途黑暗又如何呢?他在叮嘱后人的时候,又可见其谆谆教诲,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谁说鲁迅先生没有情怀呢。

有句话你一定听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了”。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总有人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死而后已。这让我想起霹雳布袋戏净无幻退场时说过的一段话,“吾相信在道上,总会有人继往开来,不遗余力地付出,贯彻天地之心,守住世间一片良善,如他一样,不舍情,不弃爱,认真地负责,认真地活,认真地死,直到最后 50 28422 50 14418 0 0 4315 0 0:00:06 0:00:03 0:00:03 4315尤能含笑”,我认为用来描述鲁迅先生的一生也恰如其分。

周作人:死无遗恨,随便埋却


而曾与鲁迅先生“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知堂先生(周作人),对于死的态度却是十分平和,他在死前写下“余今年已整80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唯暮年所译《希腊神话》为50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的遗言。

一个人能活到八十岁,在当时也可谓高寿。中国人传统的“土葬”观念,于周作人看来与鲁迅先生一样并不在意,但我们不难看出,在知堂看来,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因此他特别提到了晚年翻译的《希腊神话》,为什么偏偏是这一神话著作?因为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化的起源之一,其精神正与中华文明遥遥相对。

在周作人先生身上我们更看到文人墨客的精神,功名乃是身后事可不必在意,然而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是首要事。

周建人: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周氏三兄弟最小的一个,周建人,在死前也曾立下遗嘱,“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旧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周建人给人的印象更偏重于“儒者”,其长期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工作,在1966年7月任民进中央代理主席,并连任并连任第六、七届民进中央主席,对民进的思想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样的人做官似乎容易于官场唯唯诺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建人身上也有鲁迅精神,更敢于为道义而抗争。他在作为省长的时候,曾经为了一位普通的女村民给毛主席上书,始终心系人民。我们从他的遗嘱中不难看出,他的一生心愿是移风易俗,将旧社会的弊端彻底除去!

三兄弟的遗嘱,都带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对于生死都是十分达观的,而三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其不变的抗争精神却值得我们后人继承与弘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