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

2017-12-23 民国大师

在这个诗词无用的年代,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诗词?

93岁的叶嘉莹是这样回答的: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是谁?

作家蒋子龙坦言:现在谈诗词,世界上再无第二人能与叶嘉莹先生相比。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听到叶嘉莹先生的演讲,热泪盈眶。

这位93岁的老人,用了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93岁的叶嘉莹站在了《朗读者》的舞台

将她的诗词人生缓缓道来

董卿曾说“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

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嘉莹,没有娇艳的容颜,也没有甜软的声音。但她坐在那里,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和溢于言表的才情却让她分外迷人。

样貌会衰老,智慧却会让岁月闪闪发光。即使白发苍苍,依然可以美丽如画。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这是王国维的一句话,也是叶嘉莹一生的写照。

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而成绩斐然。

叶嘉莹的一生少有安稳的时候。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界,当时正值动乱年代,年幼的叶嘉莹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生离死别,也见证了自己家庭的支离破碎。

动乱之中,父亲因为政治和工作原因南下,渐渐杳无音讯,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支撑,叶嘉莹和母亲在贫困中相依为命。

17岁,母亲患上肿瘤,手术后却因为感染而离开了人世,家庭,骤然崩塌。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石悭。——叶嘉莹《哭母诗·其二》


24岁,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以为会开启一段新的生活,然而台湾的局势同样动荡,不久丈夫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而叶嘉莹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也一度被囚禁。等她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家早已没了,还要面对着其他人的各种闲言碎语,她只能带着女儿在亲戚家的地板上打地铺睡觉。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叶嘉莹《转蓬》



52岁,叶嘉莹一家迁往加拿大,一切坎坷似乎已经过去,然而上天却又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珍视大女儿和女婿在一场车祸中双双殒命,一时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叶嘉莹《哭女诗·其四》


叶嘉莹(右二)在长女婚礼上

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至亲一个一个被夺走,叶嘉莹伤心悲痛却从来没有一蹶不振:

“我的一生过得并不是很顺利和平静,当然我觉得平静是好的,可是我也觉得,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经过挫折,都是一直很顺利的话,也不一定是好事。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叶嘉莹来说,那个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将古典诗词的魅力传承下去。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书香世家的家庭没有让叶嘉莹的生活变得富有顺遂,但却带给了她最宝贵的财富——对诗词的热爱。

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

古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诗篇,诗篇里面有这么多美好的灵魂,有美好的致意,有美好的愿望,我要尽我的力量,把我所知道的,我所体会的,说给年轻的人知道。

即使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叶嘉莹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学习,而她经历的那些苦难,也让她对古典诗词有了更深的认识。


1945年,21岁的叶嘉莹因为出色的才华,被聘为初中的国文教师,从此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教学生涯。

在台湾从狱中出来后,叶嘉莹在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教授孩子们古典文学。其后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我本来只教了一个中学,可是学生喜欢你的教书,就传说出去,于是第二个中学请你教,第三个中学请你教,连第四个中学都来请你教,直到你的课时再也无法排上为止。所以我都是不教书则已,我一教书,就一直教下去了。

每一次看似毫不费力的成功,都是汗水与泪水的反复浇铸。


1956年叶嘉莹在台湾教书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丈夫出狱后性情变得暴戾,不去工作,也不愿留在台湾,于是叶嘉莹接受了加拿大一所大学聘请,和家人在温哥华定居下来,成为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孩子讲古诗

如此多的荣耀加身,这辈子似乎已经足矣。

然而只有叶嘉莹心里清楚,她的根始终在中国,诗词的根始终在中国,不管她在外面取得多少成就,她都是一个漂泊客。

1974年,加拿大刚和中国建交,她就迫不及待的申请回国探亲,并且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叶嘉莹《祖国行》


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的去世,在极痛之余,却也让她有了彻底的觉悟。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此时叶嘉莹已经52岁,不用再为生计而发愁,而那一年“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于是叶嘉莹向中国政府寄信,希望可以回国教书。

我要穿过那一片树林,回祖国教书,不虚此生,不虚此行。我要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意这些宝贵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1979年,她收到了国内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先是在北大教书,后又受邀去了南开大学,除此之外,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大学都留下了叶嘉莹讲学的影子。

每年春天,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她就回国内讲学,然后秋天再飞回加拿大。一位老人拖着沉重的行李往返大洋两岸近30年,只想为她所热爱的诗词做出自己的努力。


1979年叶嘉莹(前排右二)抵达天津与南开教师合影

2014年,叶嘉莹决定不再奔波,从此定居南开。

回国后,她还将自己教书所获的10万美元捐出,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叶嘉莹老师顾随先生的别号;而“永言”是她去世的女婿“永廷”和女儿“言言“的合称。

她想到了老师,想到了女儿女婿,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叶嘉莹,仍然在为中国古典诗词而奔走,打开一扇门,把更多不懂诗词的接引走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我没有尽到我的责任,我觉得是上对不起千古以上的诗人,下对不起未来的学者。”

“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这样说。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晚年的叶嘉莹除了讲课,更致力于“吟诵”的传承。

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当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诗的时候,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吟诵现在听起来也许很单调,很奇怪,但那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东西。

吟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的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吟诵最懂诗。

然而现在吟诵几乎已经失传。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

有人说,这是个诗词无用,诗意荡然无存的时代。

好像确实如此。

曾经“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如今在ktv的包间里吐的一塌糊涂;

曾经“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如今只跟随导游在山中景点拍照留念;

曾经“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如今拿着手机就看不到身边的风景;

......

然而当我们看见《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缓缓念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内心却仿佛突然被击中了。

那是一种美,一种从千年前穿越过来的浪漫。它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蛰伏在我们心中,等待着某一天某一个时刻被唤醒。

庄子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诗词无法帮助你考取功名,却能重新唤起你发现美的眼睛,保持自己的真心性。让那颗被生活缠绕日益枯燥的心变得温柔,坚强。

如果人只有食色、谋生的本能,而没有更高一层的追求,岂不是和动物一样。

正如叶嘉莹所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看到一树盛开的桃花,明白什么叫做“桃之夭夭,灼灼在华”;

看到一场大雪,明白什么叫做“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看到纷飞的柳絮,明白什么叫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酒”;

开心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悲伤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那首诗,那句词,那副画那种感觉,

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曾经考古人员从汉朝坟墓里挖出了一颗莲子,经过培养,莲子竟也发芽开花。这件事让叶嘉莹深受触动,于是写下这首词:

又到长空过雁时,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每当有人询问叶嘉莹,中国的诗心是否消失,诗词是否灭亡,她便会用这首词去回复。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这就好像种子本来存在,只要一滴水、一缕风,它就能发芽。而叶嘉莹所做的所有,只是为了成为一滴水,一缕风,让诗歌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发芽开花。


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从漂泊到归来

从传承到播种

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

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

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她被公认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领奖台上的叶嘉莹纵使满头白发,却依然优雅地闪着光芒,举手投足都是岁月沉淀的从容与淡然。

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人物经历

1927~1928年,即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4]  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

不同年龄的叶嘉莹

不同年龄的叶嘉莹(5张)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叶嘉莹的教学生涯。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

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5]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969年,

叶嘉莹工作照

叶嘉莹工作照(15张)

 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5] 

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叶嘉莹一口气写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6] 

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刚刚去多伦多看望了结婚3年的大女儿和女婿,然后又飞至美国费城的小女儿处,只是数天之隔,叶嘉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的噩耗。叶嘉莹说:“写诗时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诗歌之为物确实奇妙,那就是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但整个心情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

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叶嘉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当叶嘉莹听到导游也在一首首地背唐诗时,叶嘉莹心中的诗情再次掀起了波澜,叶嘉莹深深地感到祖国的诗根仍在,诗歌不死。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叶嘉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1982年,叶嘉莹曾将整整8册笔记交给顾随先生之女、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顾之京,并协助顾之京整理成七万字的《驮庵诗话》,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随全集》;又于2005年,将剩余的全部笔记交由顾之京,整理为《顾随诗词讲记》一册,2006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7]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以前一直很多人都在问,

为什么从小就让孩子读唐诗宋词?


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考试,尤其将来的高考。


除此以外,从小读唐诗宋词的好处就是: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卧槽牛*’,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中淌过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到热泪盈眶。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选手武亦姝获得冠军,不仅我们见识到了古典美女的魅力,也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人们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古典诗词普及的话题被再次讨论。


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背诵。好的作品,有很丰富的内涵,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会诗词的人,有内涵和格调,特别美好。

所以,陪孩子们读一读诗词吧。


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这套《唐诗宋词元曲》精装国学套装,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和成人共同阅读。并在面向全年龄段读者的旧版的基础上,以孩子的阅读喜好为基础,从这60000多首唐诗宋词元曲中,精选出了最美最易懂最好记又不失趣味的名诗、名词、名曲。


这套《唐诗宋词元曲》精装国学套装的设计和排版,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艺术。精装书说白了就是流传后世的,传给子孙万代的!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古版精装书的好处。


 字大,不伤眼睛。

现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唐诗宋词元曲(精装版)的书,和古书相比,字的大小几乎差了十万八千里。真正读书,还是字大的好,保护视力,不伤眼睛。现在孩子的学业重,大街上都是拉着箱子装书的孩子,看着就是心疼,进了课堂一大半带着眼镜,这个也是深深的伤做父母的心。




《唐诗宋词元曲》精装国学套装

精装函套珍藏版

原价:360元/套(共4本)

小编力推价:182元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全国包邮、货到付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