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冰心、林徽因的孩子由她接生:她终身未婚,却是上万孩子的母亲

2017-12-27 民国大师

北京协和医院的204病房住着一位有些特殊的病人,她叫董莉,结婚6年,已经31岁了。这是她初次怀孕,怀孕数月后有少量出血,因为担心流产,来协和检查。结果,发现宫颈处有乳突状肿物。紧接着,她住进了医院。董莉住院后,林巧稚专门又为她做了复查。她的宫颈状态确实不好,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后,怀疑为宫颈恶性肿瘤,也就是宫颈癌。

一般情况下,按照病理,应该及时手术,切除子宫,防止癌细胞的扩散,保全患者生命。但是这仅是白纸黑字的“理论”,对于一名孕妇来说,切除子宫不仅意味着她无法保住这个孩子,而且未来也不再有可能再次怀孕了。

对于一位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来说,这实在太过残酷了一些。

但是,还能怎么办呢?

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的无法入睡的还有帮董莉的主治医生,她也在房间中辗转难眠。第二天就要手术了,可是医生依然在犹豫,因为这次的情况有些不同寻常——在几次为董莉做检查的过程中,医生感觉患者的宫颈肿物确实与常见的宫颈癌形态相似,但触摸患者的子宫整体却柔软、富有弹性,宫内的胎儿也发育良好,患者身体整体的状况也很正常。

在慎重思考之后,医生决定暂时不做手术摘出子宫,转为观察情况再做决定。

决定了不做手术之后,医生不放心地再三叮咛:“每礼拜五要来会诊,看你的瘤子发展怎样。要是你在家里,瘤子流血了。哪怕是在夜里,你也要马上坐汽车来。”

6个月过去了,虽然董莉的预产期还没有到,但是胎儿已经发育成熟。医生决定停止观察,为董莉剖腹取子,中止妊娠。

手术顺利,一个体重6斤的女婴顺利来到人世。

当董莉怀抱着健康的婴儿出院时,伴随她整个孕程的宫颈肿物已自然消失。

几年以后,医学界得出了结论,董莉所患的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它被称之为“蜕膜瘤”,虽然具有瘤的形态,却不是真正的肿瘤。

董莉将孩子取名为“念林”,这是为了感谢为她保住孩子的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林巧稚。



从1921年进入协和医学院算起,林巧稚已经在这里工作学习了几十年,她是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中国女医生。1931年,她被破格聘为协和医院的妇产科总住院医生,是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当她早上脚步轻快地查房时,身后跟着想要学习的医生和学生会挤满病房。

曾经的林巧稚也是一位跟在外国医生身后查房学习经验的医学生,直到一次意外发生……

1929年圣诞节,病房里的医生只有林巧稚一人。因为几位外国医生早早离开了医院,赶着去参加一场圣诞聚会。深夜时分,林巧稚查完房整理完资料正准备回宿舍休息一会儿,可此时急诊科接收了一位产科急症患者。

林巧稚马上拨通了妇产科医生的电话。可是电话拨通后,里面的声音很嘈杂,隐隐还有音乐的声音。医生抱歉地告诉林巧稚,因为路途太远他赶不回来进行手术了。

急诊的病人等不得,林巧稚通知立刻手术,虽然她作为助手参与过许多手术,但是没有独立完成手术的资格。这一回,是她平生第一回主刀。越权操刀,她需要承担巨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她的职业生涯会就此中断,然而手术台上的林巧稚无暇考虑这些。

最终,手术十分成功,而这次越权操刀也因此没有受到处罚。

这次手术的成功并非偶然的奇迹,实际上林巧稚从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开始就十分优秀。


林巧稚年轻时


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文凭在当时可谓权威,如果拥有这个毕业文凭,就有了在全世界各国行医的资格。也正因为如此,协和医学院的招生选拔极为苛刻,有时甚至只招收几十个人。

林巧稚参加考试的时候正是盛夏时节,闷热的考场上一位考生中暑晕倒,因为是女生,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这个时候,林巧稚放下试卷跑了过去将她抬到了休息室。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结束,她最有自信的英语没有答完。

令人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之后林巧稚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专门为她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讲述了考场上林巧稚如何面对突发情况,并强调了她的英语对话很好,协和医学院看了报告对照成绩发现林巧稚的确符合条件,于是决定录取她。

1921年9月,林巧稚来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规定,正式入学前,要读三年预科,在这三年中,不仅要完成将近1800小时的六门课程,而且每门要达到75分才算及格。一科不及格则重修,两科不及格便要退学。面对每年400的高昂学费,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往往用跑步来代替行走——他们急着去图书馆抢位子看书。

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1929年毕业时,和林巧稚同届的25人只剩下16个,林巧稚在这16人中高居榜首,获得了“文海奖学金”。

这样一个人才自然是各个科室都想要,在当时,内科和外科更有前途,然而林巧稚却选择了妇产科。老师们为林巧稚感到惋惜,因为当时的妇产科并不像现在这般重要,有些女性生育时甚至还会选择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接生婆接生。这也导致孕妇和婴儿死亡率很高,而且多数死亡原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林巧稚选择妇产科与这种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落后的观念险些让她一出生就死掉。

林巧稚刚刚降临人世时,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母亲见是女婴,十分失望,便将小婴儿随意放在了床脚边。天近黄昏,林巧稚的父亲回到家中,这才将已经浑身冰凉快要发不出声音的小婴儿救了回来。

将孩子弃之不顾听起来有些心狠,但这也不能完全怪在林巧稚母亲的头上——在林巧稚刚出生的那个年代,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遗弃女婴的事情时有发生。险些成为弃婴悲剧之一的林巧稚幸好有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观念比较新的父亲,这才让她得以活下来并获得了很好的教育。

在协和医院做妇产科的医生时,林巧稚桌上经常堆着大摞的病历,当时外国医生常常以时间差不多了为借口溜掉。但是林巧稚一定要把所有病人都看完。她的宿舍是离医院大门最近的位置,因为住在那里,如果医院有什么急诊病人,小跑就能赶过去。

虽然是妇产科的医生,为无数人接生过,但是林巧稚自己却没有孩子,或者说她根本连婚姻和恋爱都没有。协和的管理者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择其一。而林巧稚几乎住在了协和医院,选择嫁给了自己的事业。

但可惜她所处的是个跌宕起伏的时代——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但医学研究的终止并非是行医的终止。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接触到了北平城区的下层妇女和那些看不起病的人。

诊所在战争的炮火声中坚持了六年之久,这六年间,林巧稚留下了8887份病历档案,被老百姓称为活菩萨。


林巧稚手写病历


林巧稚一生接生过五万多婴儿,其中还包括冰心和林徽因的孩子。她错过了婚姻和恋爱,但没有错过一个病人,直到在去世前一天林巧稚还接生了6个婴儿。她虽然不是一位母亲,却又是成千上万婴儿的母亲。每接生一个婴儿,她都会用英文在出生证上签下一行字:林巧稚的孩子(Lin Qiaozhi’s baby)。

1990年十月,国家卫生部专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庆祝一套新邮票的发行,其中一张邮票上有一位女医生,身穿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脸上带着笑容,背景则是一张胎儿蜷缩在子宫中的图片,这便是林巧稚了。



林巧稚离这个纷繁的社会非常近,不同的病患接受过她的帮助。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平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

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她还捐出去过两笔存款。一笔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折合成人民币约9700元;另一笔是她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积存下来的车马费,共7000元。在当时,这笔钱还算是不小的数目。她把这些钱捐给了医院,希望院领导用于改善医院幼儿园的条件。

她又好像离这个社会非常远——她与病人之间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战争或社会变革仿佛都被隔绝在外,只有她和病患们的交流。大约是对她而言,这些需要帮助的母亲和孩子就是她需要付出心血的全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