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无问西东》是清华宣传片?这所大学才是中国最牛的大学!

2018-01-17 新华报业网 民国大师

  最近一部文艺片《无问西东》爆红于社交网络。

  许多人说自己看完电影都是哭着走出影院——感动于那一群年轻人在人生迷茫时执着地追求内心真善,感动于少年气概在硝烟中逆境下的从容绽放,感动于青春和爱情经历患难之后依然有最深情的眷恋……


  但是,整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一条线,却是在承载着这些以身报国鲜活青春、在战火中摇摇欲坠反成“中国教育史的珠穆朗玛峰”的西南联大。

  那个年代风雨如晦,而我们之所以将西南联大奉为当代人难以企及的传奇,不仅仅是因为这所临时拼凑的联合大学冒着日寇的频繁轰炸,弦歌不辍,坚守着自由民主与科学的净土,更是因为在战争风云之下,民族存亡之际,它蕴含着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与中国的历史和命运紧密联系,多长的岁月都无法抹去。


  (西南联大校门)

  1

  文人自有血性骨气:千余学生从军抗战,八百碑上留名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大。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读书人爱国热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投笔从戎。在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看来,“百万战士流血过野,他们平日里何尝得着国家的好处?而我们却是平日受国家待遇最优者,每个学生每年国家津贴至少一千元……今日还依恋这辉煌的校舍,能不愧对死者?”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在西南联大短短八年的历史中,有七分之一的学子选择参军抗战,国难当头,三掀参军热潮,以鲜血践行“刚毅坚卓”的校训。

  第一次是在抗战初期,社会各界及主流舆论鼓励学生到抗日前线投入战争。在1941年,在日军空军肆虐之下,国民政府决定在大学生中招考飞行员,最终有12人被录取。其中5人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无问西东》主人公沈光耀原型沈崇诲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与日军激战的过程中,不惜破釜沉舟,与陈锡纯高喊着空军誓言:“我的身体、飞机,当与敌人的飞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主人公沈光耀驾机无畏撞向敌机前喊出的那句“妈妈,对不起”成为全片最燃瞬间)

  不久之后,随着“飞虎队”来华作战和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甸作战,大批外国援华人员来到中国战区,军队中翻译人员奇缺,西南联大掀起了第二次从军热潮,“学霸”们与“飞虎队”相遇相知,为美军援华人员和中国军队间搭起沟通桥梁,甚至随远征军到缅甸战场直接参加战斗,经历枪林弹雨,出生入死。

  (西南联大学子卢少忱曾成为驻印军的一名翻译人员,亲历被誉为“绞肉机之战”的密支那战役及八莫战役。在缅北的森林里,他和战友们每天饱受蚂蟥和蚊虫袭扰,行军穿过河塘时,上面漂的全是日本人的死尸,他们就从尸流中穿过。)

  第三次是抗战末期报名参加青年军。1944年,西南联大200多名大学生离校后到青年军零七师炮一营入伍全部分发到印度远征军,学习汽车驾驶,取得执照后在史迪威公路执行任务。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也参与和介入了广播事业,完美完成了抗战对外宣传的历史使命,使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通过广播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传播了“声”震寰宇反抗侵略的时代强音。


  在西南联大旧址

  耸立着一块意义非凡的丰碑——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1134字,气势如虹,“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而背面,则刻录了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收集到那834名勇敢地以枪代笔从军学生姓名,而实际从军人数远大于留名数。其中14位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2

  不浴血奋战,也能报效祖国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治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茅草舍下、在防空洞里做到了,其情何其赤诚、何其热烈,这是后来任何一个时代的学子都无法真正体悟的,时隔70年,今天的联大校友仍然会时时提起“知识报国”、救亡图存的铮铮誓言。


  (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他们坚信,文化不灭,国家不亡)

  联大校友、教授陈岱孙说:“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当时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我们难以想象——学生们几十人挤在铁皮、茅草屋顶下上课;图书馆前学生排队如潮,而在暗淡的灯光下,却是一片鸦雀无声的自习景象;朱自清穷到连乞丐都嫌弃没钱,校长梅贻琦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妻子当街卖早点,闻一多为补贴家用,不惜刻章卖钱……


  (在简陋图书馆里刻苦学习的联大学子)


  (闻一多刻图章)

  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一部部为当代中国科学奠基的著作在硝烟中问世: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都是珍贵的奠基性论著。

  不仅如此,西南联大师生的爱国还体现于自己清贫如斯,却仍能心系百姓苍生。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学校改善条件,但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1942年,教育部决定给25位兼行政职务的名教授,每人发放一笔“特别办公费”,但25位名教授联名致函拒绝:“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

  校长梅贻琦一儿一女也在联大读书,按规定,联大学生都能领取救济,但梅贻琦不让自己的孩子领取。后来梅贻琦,把儿女都送去参军。

  这就是刚毅坚卓,这就是文人风骨。

  (大学精神浴战火而不摧。图为吴晗在西南联大集会上。)

  3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与中国的历史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联大师生借用《满江红》的曲调,填了一首激荡人心的校歌,荡气回肠: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当年,三校师生从长沙分三路西迁昆明,其中250名学生和11位教师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几乎是用双脚,68天横跨了三省,这场旷古未有的文人长征,“体现了大家共赴国难的决心和行动”,联大师生置任何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之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战建国而学,身践的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崇高民族气节。


  (闻一多给学生演讲)

  “

  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邓稼先……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在西南联大汇合,恰似华夏大地上汩汩溪流,最终在这里汇集聚拢,终成包容并蓄的汪洋大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人的精气神都被扭成了一股坚韧的血脉。他们同仇敌忾,患难与共,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


  (犹记罹患癌症的邓稼先凝望着当年召唤他回到祖国的五星红旗,思绪万千。他对警卫员说:“到建国一百周年时,你就84岁了。那时候,我们国家肯定已经富强了,你可要来看看我呀…”临终前,他最后一句话是对他未完成的使命的惦念: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

  今日中国,烽火已经遥远,

  但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改变祖国的命运仍未变

  先辈用生命、用磨难、用不屈与血性换来

  我们现在拥有的和平、尊严与平等

  虽然先辈们期盼的富强盛世已经到来,

  但吾辈为家国中兴业,仍须人杰

  你可还愿以身报国?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西南联大的纪念铭文可以说明一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曰: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河泽。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好书推荐——《南渡北归》



大量西南联大及相关历史批露


《南渡北归.南渡》(增订版)

▲本书为最新增订版,未删节最全本,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增加十二万字增订内容,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增加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精细校订,用心装帧,附赠特制手绘大师藏书票。适宜字号、排版,裸背锁线装订,更舒适阅读。用纸考究,典雅护封,典藏之选。

▲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杨振宁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荐;

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岳南巅峰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清华大学,更兼2015年重走抗战中大师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小编力荐,精装未删减版

南渡北归 (全3册)


小编力荐价:158元/套(共3册)


重要提醒: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购买,每套书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单,感谢您的理解!

  小编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满意,可联系寄件人处理;

2、7天内可与寄件人协商退货,15天内仍为您保留换货的权利;

3、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4、验货时,请勿打开独立或塑封包装,谢谢配合。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货到付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