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林郑月娥为他扶棺 九旬法国汉学家专程送恩师

2018-03-02 广州日报 民国大师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在自己百岁之后,今年2月6日,饶宗颐在香港的家中寿终正寝。

如今,在他灵前的挽联,也沿用了他诗中的词句——“宗风不磨意,颐德自在心”。

2月28日10时30分,饶公的追思送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之后举行大殓及出殡。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和港大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等为他扶棺。随后在大屿山举行了仪式。

一位来自法国的老人,一直将饶公称为是“老师”,他就是法国著名学者、汉学家汪德迈。

他也是扶棺者之一,他用已经有些发颤的手,扶着饶公的棺木,送了“老师”最后一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27日下午,饶公的丧礼还未正式开始前,已经有不少饶公生前的亲朋好友及学生等,来到饶公的灵前,鞠躬追思与饶公的点点滴滴。而在殡仪馆之外,更是有许许多多追思饶公的花圈已经被摆满。

1

法国学生

一位已是满头白发的外国人,引起了现场前来吊唁的亲朋及饶公家人的注意,这位就是已经90岁高龄的饶公的“学生”——法国著名学者、汉学家汪德迈。他在女儿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向着饶公的遗像,恭敬地三鞠躬。

“我和饶宗颐已经认识很多年了,每次他来巴黎,几乎都是住在我家中。”汪德迈告诉记者,早在1961年,他就来到过香港,并从那时开始,就与饶宗颐结下了一段师生情缘。


法国著名学者、汉学家汪德迈。

他用中文说,自己在巴黎也是教中文的,所以也可以讲普通话,随后,他首先说了自己的年龄,“到了今年的1月份,我已经90岁了。”

他告诉记者,他一共要在香港停留三天的时间,在参加完饶公的丧礼之后,就会马上赶回巴黎。

汪德迈的到临,令丧礼现场熟知汪德迈与饶公关系的人,还是惊叹了一声。“老人都已经90多了吧,还从法国赶过来。”

对此,汪德迈则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认识饶公,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而能够将饶公称为“老师”则是更加幸运的事情。

他经常会在各种场合说着自己与饶公的“关系”:“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院校的学者,而饶公则是一位伟大博学的大师,我非常荣幸,我和饶公还有来往。可是我们之间差距太大,以至于自己羞愧地感觉没有资格在这里谈论他。”

但是,他仍然会坚持谈论着饶公,并会向人们准确地介绍饶公,“他是我的老师。”

2

中文语法认识“中国”

汪德迈向记者回忆,他从事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没有受到过任何人的影响,因为“我的任何亲人都不了解中国。”


饶公坐禅。

他说,同样地,研究中国文化也不是为了这样或那样某种职业生涯的需要,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乔治·冯·德·格贝勒茨(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的一本中文语法书,之后,让他对中国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使他发现它不仅与他的母语法文不同,与他在中学时期学过的其它的外国语言,拉丁文,希腊文和德文都不同。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1945年至1951年间,汪德迈在巴黎大学用了六年时间学习了哲学和法律,同时他还在巴黎法国立东方语言学校学习中国和越南语。

从1951年到1954年期间,他在西贡(胡志明市)的一所高中任过法国文学和西洋哲学教师,接着1955年在河内一所高中还任过教。1956年,他在河内被法国远东研究学院(EFEO)聘用为研究者,汉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是正式由戴密微先生领导的。戴密微先生已经认识了他,他解释说,因为在这之前,在1945年进东方语言学校念中文的时候,当时戴密微还不是法兰西学院教授,而是在这所学校教中文,“我当过他的学生。”

“我在河内工作的时候已经来过一次,在1957年,那是我第一次来香港。”汪德迈说,他与香港的情缘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并有幸在香港认识了“老师”——饶宗颐。

3

“开放的精神”

在第一次来到香港之时,那时的戴密微还未认识饶公,因此,对着有强烈热情继续学习中文渴望的汪德迈说,香港只重视商业,而不是重视汉学,如果你要去东亚一个国家留学念中文而不能到北京的话,最好去日本。

于是,在1958年,汪德迈到了京都去留学三年。当1961年他回到巴黎的时,戴密微先生和饶公已经成为朋友,“戴密微先生不但同意派我到香港去从事研究,甚至特别叫我跟饶公学习甲骨文学。”

之后,从1961年到1963年汪德迈则在香港留学。汪德迈说,饶公以及香港的朋友,让他了解到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也让人感到温暖,“这都是书籍里没有记载的中国文化。”

回忆起与饶公的点点滴滴,汪德迈说,饶公最喜欢带他去香港最好的茶室品尝最好吃的香港点心。他记得,有一次,饶公带着他去了九龙很远的地方,已经超出最远的居民区,只为让他品尝一道菜。“这家餐厅很小,地处偏远,偷偷地为我们料理了这道菜。”不久后,饶公来法国旅行,刚好住在了他家,他也以相同的方式招待饶公,“带他品尝与中国菜口味截然不同的法国料理。”


饶宗颐追思会现场。

他记得,饶公特别高兴能品尝法国百合和一种特别浓的羊奶干酪。“我还是很惊讶:因为这种奶酪是大家都知道的有史以来最强的一个,它的口感,甚至甚于中国臭豆腐的味道,法国人通常恐慌地逃离。”但饶公却很感兴趣。

他觉得,这种对这种口味奶酪的开放性,可能正是饶公给所有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开放的体现。


饶宗颐生前在广州。

4

“活图书馆”

他告诉记者,饶公的开放精神,体现在其对于所有异国文化各方面的学识。他是一位汉学家,同时精通文学、古文字学、佛教、道教、历史、绘画,甚至音乐。其异于常人的工作研究能力造就了这样一位百科学术大家。

而在在印度旅行期间,他终于明白了饶公的工作能力。他回忆说,印度的研究中心招待他和饶公同睡一间小屋内,两床相邻。每天晚上,饶公仅有两次两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饶公每晚习惯于凌晨二、三点醒来,点亮灯工作一、两个小时,然后再睡一会儿,直到清晨。“对于饶公,这便足矣。”

他说,通常饶公亮灯的时候他都会醒来,因此,他也被迫和饶公养成相同的生活节奏,每天最多睡六至七小时。“一个月后,我便已无法忍受。而饶公比我年长十岁,却总是精力充沛。”

他当时总是奇怪,为何一位身体如此单薄的学者,在从事脑力工作时却能如此精神饱满?如此高效率的工作使得饶公可以记住所有阅读过的书籍?


2002年,饶宗颐在美国哈佛大学授课路上。

汪德迈回忆说,在旅居巴黎期间,每当饶公住在他家时,饶公便在那间紧挨着他的卧室工作。仅两步路他就能找到饶公。“每当我在理解汉语文学典故上遇到困难,或是想了解某位历史人物,找出某一地名的地理位置,亦或是找寻某一注解,我都会向饶公求教。”每一次,他都很快能得到答案。

饶公于他而言就是一本活字典,更如同一个活图书馆。

5

真正的大师

汪德迈曾在1980年获得被誉为汉学界诺贝尔奖的“儒莲奖”,但是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而饶公才是真正的大师。

饶宗颐一生获得荣誉无数,1962年获得有“国际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2000年获得香港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11年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7年6月27日饶宗颐教授在法国远东学院访问,饶公右边为汪德迈先生,左边为该院院长古甸挪教授。

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作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汪德迈说,他的老师是“真正的大师”,而自己始终都是他的学生。

在追思会现场,汪德迈用近乎嘶哑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老师饶公的敬爱之情,并亲自用已经有些干枯的双手,扶着饶公的棺木走出了灵堂。

在斋饭时,汪德迈则静静地坐在远离主台的角落,继续着自己与饶公的追忆。

6

“饶公早已看淡生死”

在来到香港参加饶宗颐的追思送别会之前,潮州驻穗办主任陈韩曦,专门引着记者到他的书房,看到了他与饶公的点点滴滴“回忆”。

陈韩曦拿起一块上面写着字的餐巾纸,告诉记者,这是他请教问题时,饶公随手拿起餐巾纸写在上面,然后向他讲解。“后来我就送给了饶公一个笔记本,希望饶公能更方便写字。”陈韩曦说,但是饶公有着对本子的“尊敬”,写在笔记本上的字,都是他一笔一画仔细写的,“每一篇字就像是艺术品一样”,但也因此笔记本上的内容也不那么“随意”了。

他告诉记者,2011年12月《饶宗颐集》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他在书中编入饶公所写的《金字塔外:死与蜜糖》一文,文中饶公大胆道出Al-Hutuy’a把死看做蜜糖。饶公从埃及《死书》这一本不易读懂的天书中,通过波斯诗人对死的看法,联想到中国人的生死观。他分析,儒家撇开死而不谈,曰:“未知生,焉知死。”而庄子的生死观是一种等生死的生死观,把死看成“生的一条尾巴”而已。死在中国人心里没有重要的地位,可能会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

陈韩曦说,老年的饶公对生命的态度更趋向释家的“无我”和“无常”,正是看淡了生死。而今,饶公心无挂碍安祥自在地驾鹤西游,去安养世界履行“他生愿作写经生”的诺言。

饶公独特的生命精神让他早已参透人生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随缘,得大自在。”

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出品

饶宗颐学术成就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

饶宗颐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可简明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本世纪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一个大的趋向即如何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再向上一层。向上之路,依学者个人的天资禀赋与治学风格、学术背景的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饶宗颐经其特殊的个性聪明才智,正是处于此一学术潮流中的前线人物,其成绩足以与当代名家相颉颃。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闭关锁国状况,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对于中国文化的践踏,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成就与活力。而这一段时期,正是饶氏学问生命的精进期,也正是他成长为中国与海外汉学研究不多的桥梁人物之一的时期。譬如,1956年,饶宗颐发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将伦敦所藏这部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秘籍,全文录出,兼作笺证,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后不久,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德谟即以此书教授诸生,以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饶宗颐是一个重要的开风气的人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必资延续下去的话,饶宗颐的学术位置亦将因此而显出其重要意义。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一定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名人。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启示意意义。

根据饶宗颐自己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敦煌学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

《选堂集林.史林》(1982)

《甲骨文通检》1.敦煌学:代表作有《敦煌书法丛刊》

《敦煌本老子想而注校笺》

《敦煌曲》(合著)

《敦煌琵琶谙》

在敦煌学研究领域,饶宗颐有许多开创性贡献,被学界誉为当代“导夫先路”的敦煌学大师: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首次据英伦敦煌写卷讲述禅宗史上的摩诃衍入藏问题,最早提出“敦煌白画”概念,所著《敦煌曲》《敦煌曲续论》是敦煌曲子词研究的先驱之作,他还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尤为可贵的是创立“西北宗山水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20] 

饶宗颐还长期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顾问,在香港举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邀请大陆学者到香港从事敦煌学专题研究,主持编辑《敦煌吐鲁番研究》等敦煌学专门杂志,成为国际敦煌学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领袖。[21] 


甲骨学

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甲骨文通检》(主编)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词学

代表作有《词集考》

《清词年表》

《全明词》


史学

代表作有《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九龙与宋季史料》

《选堂集林·史林》

《潮州志汇编》


目录学

代表作有《潮州艺文志》(合著)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潮州志

1946—1949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由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补编重刊,编印工作业已告竣,于8月3日正式出版,为建设文化潮州献上一份厚礼。

重刊的《潮州志》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按1949年已刊行版式编为10册,4400页,230多万字,合为《古瀛志乘丛编》一大集,将于向海内外发行。重刊的《潮州志》补编卷首一册编入4篇序文:民国时期曾任铁道部长、广东省文献会主任叶恭绰1949年夏撰写的《潮州志序》,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2004年8月撰写的《重印〈潮州志〉序》,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2004年7月撰写的《重印饶氏〈潮州志〉序》,饶宗颐2005年6月撰写的《重刊〈潮州志〉序》。


楚辞学

代表作有《楚辞地理考》

《楚辞书录》

《楚辞与词曲音乐》


考古学

《唐宋墓志》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


金石学

《新加坡古事记》


书画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教授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壳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教授先后举办过多次书画展,出版了很多书画集,每次都引起轰动,引来无数赞誉声,他的作品已为世人所共知,并成为书画收藏家搜寻的对象。早在1994年9月7日《饶宗颐教授书画展》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展览馆揭幕时,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亲临剪彩,首都各界知名人士有200多人出席,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给予了重点报道。

代表作有《画(国画史论集)》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此外还有大量书画艺术作品。


音乐

除了诗词和书画,饶宗颐也懂得音乐。音乐文学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饶宗颐的重要学问领域,于此建树甚多。然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个资深的古琴家。饶宗颐蓄有古琴数张,其中一张是北宋郭之所藏“万壑松”琴,关于这琴他曾有《凄凉犯》词咏其事。早年由于研究词曲音乐的关系,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渐渐入迷,50年代从岭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习指法,终有所成就。并对琴谱、琴史产生研究兴味,在这方面也有大成,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谓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发表后为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