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最好的家风:再苦再幸福都要坚持读书!

2018-03-03 民国大师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艺术——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01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叔叔是钱泽夫,叔叔家道中途没落后,钱父便主动负担起侄子钱学榘姐弟的学费。

钱学榘的长子钱永佑,是斯坦福大学George D. Smith讲席教授,创立分子和细胞生理系。三子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钱永健

和钱学森并称为“三钱”的钱伟长、钱三强,不是碰巧同姓这么简单,他们是同族,也就是说,系出一脉。

钱三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的儿子,当年劝鲁迅先生做点文章的,就是钱玄同(详见《呐喊•自序》)。


钱玄同与钱三强

钱三强成了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伟长是中国力学之父,他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也就是说是钱穆的亲侄子,“伟长”名字便是钱穆所赐。

钱伟长父亲早亡,是被叔父钱穆教养成人的,钱穆也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物,不但被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钱伟长与钱穆

钱穆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并于1967年赴台,在台北去世后,钱伟长曾写下一副长长的挽联,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 44 31948 44 14059 0 0 9096 0 0:00:03 0:00:01 0:00:02 9093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

钱家厉害的人物,还有一位为人尽知的钱钟书,而且和钱穆颇有渊源。

钱穆管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叫叔父,钱基博命儿子钱钟书称钱穆为叔父(有点乱儿,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已经很远了,我觉得这样称呼更多地是出于尊重)。

钱钟书不用细说,连小学生都知道,虽然大家对他的了解,大多和我一样只是看过《围城》而已。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


钱钟书与钱基博

这些名字,哪一个提起来,都是威名赫赫、声振国内外,都值得大书特书。他们都出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钱家。

钱家,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liú)之后。

繁衍于江南一带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便开枝散叶,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名家逾千人,近代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让人不由地深思,姓钱的人为啥个个这么牛?难不成真是“基因”的伟大力量?


02

钱镠(852-932年),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和天堂齐名的“苏杭”的奠基人。


钱镠

公元897年,钱镠平定董昌、统一两浙,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赐给他金书铁券,上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语。


现在看来,钱氏家训虽然有着历史局限性,但很多条条框框依然不过时。“须当呜鼓而攻”,更可以看出家教之严。

钱氏后人中人才辈出,与钱氏家训密不可分。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就曾说:

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在中国历史上起着积极折作用,优良的家训可以涵养良好的家风,进而影响社会整个风气甚至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03

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历朝历代都是佳话。宋朝皇帝称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

钱氏还有著名的“五状元”,分别是元钱用壬、明钱福、钱士昇;清钱维城、三元及第钱棨。

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国学大师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坊间素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 协副主 席、十八两院院士”的赞誉。这简直像是一个被加持过的家族,太厉害了。

钱氏的家风是什么呢?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钱镠所倡导、所精心经营的:

宣明礼教,读书第一。

读书第一,就是再苦再难再幸福再富足都要坚持读书。

钱其 琛之子钱宁说过,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的人),是他让我们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

这一源远流长的家风,在钱氏家训中,被记为“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称霸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他自觉读书让他获益良多,便要求子孙们也多读书勤读书。

钱家辈出的人才中,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更比比皆是。

钱穆的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钱伟长父亲也去世比较早,当时也有很多的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点钱来补贴家用,但是钱伟长的母亲却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让他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有钱氏研究者曾说:

钱家人的家风都很正,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的纯洁,他们对读书的热爱,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在外界看来难以理解的一些举动,但在钱氏后人中这非常普遍。钱家为了百姓,连王位都放弃了,后世对权力和金钱的淡漠都不难理解。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我发现,很多人才辈出的家庭甚至家族,都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人才辈出,甚至大师频出,绝不仅仅是基因决定的。

再好的基因,不努力也是白搭,相反,倒是良好的家风容易让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把读书和学习,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钱伟长曾经在《八十自述》中说过:

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良好的家风,就是有着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家族成员,安贫正派的同时,积极求知。

作为普通人,我们努力工作、辛苦挣钱,到底想给后代留下什么?什么才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财富?我们又在给孩子营造着怎样的家风、传递着什么样的价值观?

钱氏家族大师频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