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黄埔军校:一个经典神话

2018-03-07 民国大师


这是一个经典神话。

它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教与学如何空前绝后的高明,也不在于它的师生如何因此满腹经纶,“智欺孙吴,才胜管乐”,而是它本身犹如一个不断膨胀的天体。

短短三、四年时间,它在列强环伺,军阀如林,风雨飘摇的小小角落里,梦幻般地迅速成长,军阀混战、分崩离析、一盘散沙的中国,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结果是:

它化校为国,如同隋末小青年李世民的“化家为国”,从一所偏处广州郊区一岛,与原址上的大清国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并无二致的普通学校,膨胀扩大为国民党一党执政、天下一统的万里江山。

它的校长成为这座一统江山——中华民国“君”临天下的最高首脑,呼风唤雨、言出法随数十年,至今尚存海外一隅——台湾孤岛上的一份不小“事业”。

它的绝大部分教职员工与学生也随之攀龙附凤、水涨船高,取代那些过去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枢要员或者封疆大吏,食有鱼出有车,进而搏杀疆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威名远扬。

而他的创办者——四十余年东奔西走却几无立脚之地的孙中山,在去世后仅四年,日夜奔波劳碌而不得的梦想竟得以实现。

活着的时候受到的尊敬其实并不太多,甚而有“孙大炮”讥讽的孙中山,也因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20余年,而被以政府律令的形式尊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倍享哀荣。

这一律令给予孙中山的定语是:“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如果中华民国的实际主要缔造者之一袁世凯的继承者北洋军阀们扼杀了它,结论自然又当是另外一些字眼。

更为神奇的是,它也汇聚了一批对手,或者说是国民党乃至它本身的掘墓人。数十年后,国民党江山易手,它也随之灰飞烟灭之时,对手们却有不少在另一个阵营以胜利者的微笑身居要津,继续指点江山。

因此,它依然能享受“母校”的荣光。



换言之,它创造了三个奇迹:

第一、让孙中山多年难以实现的梦想迅速成为现实,南北统一,天下一统,1895年便设计出来的青天白日旗,最终自由地飘扬在中国每一个角落。

第二、让一个国民党内的三流人物蒋介石,避免了平庸时代论资排辈与按部就班无法企及的至高境界,迅速跨过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与他众多的顶头上司,一跃而成全中国的主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第三、让一批籍籍无名的社会底层人物,如失意教员胡宗南、陈明仁、李仙洲、郑洞国;下级军官李弥、桂永清;小报记者贺衷寒;县衙小吏俞济时;失业青年关麟征、杜聿明等,很快登上师长、军长、集团军、方面军长官的高位,跻身进入了风光体面的上流社会



这些,无论与之齐名的美国西点军校、英国皇家军校还是苏联伏龙芝军校,其实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

它的门口贴有一副曾令人热血沸腾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然而,它的多数师生乃至校长恰恰“升官”如履平地,与筚路蓝缕、征战22年才成正果的中共将领们相比,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

它的师生们出将入相的时间之短、人数之众,几乎令人瞠目结舌,也切合了多数中国人期望少付出、高回报甚而一击成功、一夜成名的隐秘心理。

他们发达前的平民身份,更是它的动人之处:每个人都有机会,都有可能出将入相,一跃而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传统影响下的大多数中国人的追求。他们叶公好龙似地钦佩大器晚成,却更多的是无比歆慕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急。

所以屡试不第的蒲松龄尽管身后文名显赫,却到底被少投去了一些敬意,年少成名的苏东坡、文天祥却常常被人挂在嘴边,津津乐道;也所以当代的超男超女们能够风靡大陆,红极一时。

所以它的出现,不论当年还是现代有志于天下的青年,都能浮想联翩,悠然神往。

然而,这是一个铁血时代的绝品。它曾经前无古人,或许,它将永远后无来者。因此,我们悠远的遐思与内心深处的遗憾,才会这样的长久;而它也才如此经典般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它,便是如雷贯耳的黄埔军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