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国军事奇才蒋百里将军

2018-03-08 民国大师

蒋百里身上有三种气质,一是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之气,一是军人的英武豪侠之气,一是浙江人特有的“硬气”。这三种气质使蒋百里难以归类,却令人过目难忘。

在中国军事史上,蒋百里堪称“奇才”。他不曾指挥过一场战争,却料事如神,是民国各路军阀争抢的军事高参;他一生以笔为枪,虽以兵学为专攻,同样长于政论、文史和书法,与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相交颇深,被曹聚仁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人物”;他出身贫苦之家,却深谙教育之道,四个女儿皆学有所成。三女蒋英是歌唱家,丈夫更是赫赫有名——我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

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1882年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寒微之家。翻开陶菊隐或曹聚仁二位先生为蒋百里所撰写的传记,很难不讶异于他的奇情奇才、文武一生。他传奇一世,令人津津乐道:在家乡时,被林徽因的祖父林颖赞之为“国家栋梁”;留学日本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和同期毕业的蔡锷、张孝准并称“中国三杰”;回国后,他一度担任保定军校校长,因校事多方受阻,一度曾以自杀请命;在学术上,梁启超为他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他又为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写序;在军事上,面对日本侵略,他连续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公开发表近百次演说,宣称中国必胜,提出了“持久战”的主张,大大鼓舞了沉浸在悲观情绪中的国人。

抗战前后蒋百里(前排右二)与胡适(前排左二)等人合影。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是他在其《国防论》扉页上的题词。然而遗憾的是,未能等到他所笃信的抗战胜利那天,这位文武双全的奇才就溘然长逝。1938年,蒋百里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在迁校途中病逝于广西宜山,享年仅57岁。十数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迎来了和平年代,这位旧时代的军事专家也随之渐渐隐没不闻,蒋百里和他的作品一直只是军事等相关学术研究的对象。1971年,台湾出版了《蒋百里先生大全集》,而大陆若干年来,除了几本传记、选集和军事研究专著外,对蒋百里的资料还没有过全面整理,他在文史方面的才华与成就更罕能进入人们视野。

今年,历时十年编纂,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蒋百里全集》终于面世。这套全集分为政论、兵学(上下)、文史、讲演及书法、函札、译述、附录八册,约200万字,足足比台湾版多出了100万字。文集的首发式特别选在浙江大学举办,蒋百里和这里有着不解之缘。1900年,18岁的他曾在求是学院(即浙江大学前身)求学,传奇般的一生由此开始。横跨东西大洲,走遍全国各处,他平生四处奔走游历,而一个多世纪后,以这一套全集作见证,其清洁光荣的军人精神终于回归了故乡,回归了他的“浙江潮”。

这套《蒋百里全集》的问世,也了却了该书主编谭徐锋的心愿。这项浩繁的工作差不多花了他十年时间——最初在晚清众多飞扬激荡的仁人志士中注意到蒋百里时,他还是社科院一名二十出头的研究生,而如今等到这套书面世,他已经在出版行业工作多年,担任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与大众读物分社的主编。在他看来,蒋百里身上有三种气质,一是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之气,一是军人的英武豪侠之气,一是浙江人特有的“硬气”。这三种气质交相辉映,将一个民国史上的独特形象推至人们面前,虽难以归类,却令人过目难忘。

蒋百里的“民国范儿”

“他是极度聪明、脑子很新的人。”谭徐锋这样评价蒋百里,并把他比做“现代诸葛亮”——“能最大程度认识到蒋百里的价值的,大概是毛泽东了。”

诚然,蒋百里一生没有亲自上战场带兵打仗过,但他充当的是一个战略家而非战术家的角色。生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虽一生周旋于军阀之间,但蒋百里始终只在幕后,独立地提出建言,从不依附于谁。

“不光是坐而论道,也是起而行。”谭徐锋觉得,蒋百里身上真真正正体现了一种“民国范儿”。他是一个“通人”,身上汇集着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之气,军人的英武豪杰之气和浙江人特有的“硬气”。这三种气质是相互交融的,方中带圆,柔中见刚,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军人的身份来规训自己的观念与行为,也以一个师长、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对待幼者、弱者。

这位保定军校的“蒋校长”,发誓学校办不好就自杀,他真这么做

蒋百里从小就是一个很硬气的人,十三岁时,母亲杨夫人大病一场,久治不愈。蒋百里模仿古人割骨疗亲的故事,偷偷割下左臂上的一块肉,煎汤给母亲喝下。直到后来,母亲才发现儿子的伤口,与儿子抱头痛哭。

1912年,由袁世凯任命,从德国留洋回来的蒋百里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全校师生训话,对他们表明自己为国强兵的决心,并立誓道:“今后一切事情,方震率先躬行。如果我做好了榜样,你们不跟着来,当以严厉制裁。如果方震不尽职责,办不好学校,当以自戕以明责任。”

在蒋百里的精心整顿下,保定军校面貌一新,学生们都很爱戴拥护这位新校长。然而,当时军界派别争斗严重,受段祺瑞政府领导的陆军部反对蒋百里的改革方案,明里暗里掣他的肘,干扰军校教学,令蒋百里极为气愤。

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南方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反抗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保定军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请假离校,潜回南方准备参加反袁。蒋百里劝阻学生说,天下大势还没有成熟,青年们学业还未成,不要着急出去,但也并没有起到效果。

6月18日,蒋百里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再次召集师生训话。他语调低沉,对学生们说道:“你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我,我却对不起你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训话结束后,他让学生立正不动,自己则回到办公室,用手枪对准胸口自尽。幸运的是,子弹未能伤及心脏,蒋百里被医生救了回来,但这件事已震动了全国。

蒋百里的“自戕以明责任”并非戏言,而是真的会去践诺,这是其自有的硬气与侠气,也是他作为军人的忠诚的天性,这一点或许受到了日本武士道的影响。他自己对这一点相当看重,1917年时,还翻译了英国人斯迈尔的名著《职分论》,该书论证了人在社会上应恪守的职责。在军人观念和忠君报国观念之间,他调试那些可调试的,而不委曲于那些不可调试的。

蒋百里、佐梅夫人(左)和他们的四个女儿

娶了个日本太太,连求爱信都写得“硬气”

蒋百里自戕后,当局请求日本驻华公使馆派最好的日本医生为蒋百里疗伤。与医生同来的,有一位女护士佐藤屋登。这次机缘,意外促成了一段美好的跨国姻缘。

佐藤不仅悉心照料蒋百里,还认真劝告他说:“自杀不是勇敢而是逃避人生责任,人生责任应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一切难关,以求实现其伟大理想。”蒋百里听了深受震动,也从心底产生了对佐藤的钦敬与爱慕。

然而,当他向佐藤求婚时,佐藤却下不了决心,只好托词回到了日本家乡。蒋百里仍不死心,打听到了佐藤的家庭住址,接连不断地给她写信。佐藤回复说,一个日本女子嫁给中国人有很多困难,劝他死了这条心。

蒋百里看见这封绝交信,急忙给佐藤又去了一封信,虽是表达爱情,口气中却带着军人那种不容驳回的命令意味:“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看到这封“硬气”的信,佐藤终于投降了。她把这一封封炽热的信摆在父母面前,终于也取得了他们的同意。佐藤离日前,曾这样祭告祖先:“佐藤已死去,其本人现为一中国妇人,因仰慕将军及热爱中国而嫁至蒋氏。”

佐藤回中国当天,蒋百里就和她举办了婚礼。婚后,蒋百里为妻子取了个中国名字蒋佐梅。佐梅夫人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嫁给一生研究日本的丈夫蒋百里后,如同一个她所允诺的“中国妇人”一般,不回日本,不说日语,不提身世,也未对女儿们实施日式教育。蒋百里去世后,她还亲赴前线,护理受伤中国士兵。除了长女早夭,两人其余的四个女儿后来也都各有所成,其中三女蒋英嫁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一个普通日本女子,在中日作战的非常时期,顶着巨大压力嫁给一个中国军人,还能够一生履行诺言,情意弥笃,放下家国之思,着实不能不令人钦佩。蒋百里与佐梅夫人这对伉俪,在一个并不美丽的时代谱写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一部《国防论》,万语千言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1936年12月,刚从欧洲考察回来的蒋百里飞抵西安,介入了“西安事变”的斡旋。在张学良力邀之下,蒋百里对同乡蒋介石进行了极有远见的开导,促使蒋介石逐渐改变了立场和态度,局势化险为夷。蒋百里并未依附某个党派,却为这个历史转捩点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蒋百里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亦是抗战时期。他一向致力于国防理论研究,相关讲学著述甚多。1937年,他把自己以前关于军事学的讲稿、著述汇集成《国防论》一书。书的扉页上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不到一年时间,中国军队在日军进攻下节节败退,连续丧失了大片土地。不少国民甚至精英知识分子陷入了巨大的悲观情绪中,更有民族失败主义分子四处鼓吹中日力量太过悬殊,中国是打不赢这场战争的。但蒋百里却以一个曾留学日本的“日本通”的身份,在《大公报》上连载《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中肯而深入地剖析了日本的历史地理、内政外交、精神性格等,指出其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点,认定其妄图用武力来分裂中国是徒劳的。一时间,《大公报》洛阳纸贵,出单行本后亦大为畅销。

斥罢日本,蒋百里又接连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发表《抗战的基本观念》、《速决与持久》等文章,宣明“中国必胜”。他相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决心,不屈服,更是指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阐述了抗日持久战和运动战的基本雏形。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县。图为举办追悼会的宜山大礼堂。

这一系列抗战文章的推出,在当时国内引起了很大的震荡,大大鼓舞了国人低迷已久的意志。虽然蒋百里当年11月即逝世,但他的思想精神却并未戛然而止,如今看来,依然充满了令人感动的乐观志气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见。民主人士黄炎培为他写了一副挽联道: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初级军事学堂)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屋书房出的《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蔡锷将军。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的是,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唯一遗憾的是,百里将军自己未能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早逝于广西宜山。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