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些经典的民国大师文字

2018-03-31 郑春 民国大师

作者|郑春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民国大师的著述汗牛充栋,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已口口相传。也有一些“非典型文学作品”,或因为受众面窄、或因为散见于史料之中等其他原因而没能广为人知,特别是一些学术大家的文字,实属不可多得。这些文字经过百年沉淀,历久而弥新,读来荡气回肠、心头发热,犹如在群山之巅聆听大师的教诲。且择其一二共赏。      


      陈寅恪《王国维纪念碑碑文》。




陈寅恪,中国现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三百年一人、教授中的教授。1929年6月,受清华大学委托,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写了一篇纪念碑文(原碑现立于清华园)。这篇文章表意高风亮节,抒情酣畅淋漓,现代史上的文章的确少有能与之比肩,故而被尊称为“世纪雄文”。如下;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哲学家冯友兰西南联大时任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三校准备北上复员,并决定在原址留碑纪念。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西南联大师生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后,到校园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举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这块碑由冯友兰教授撰文、闻一多教授篆刻、中文系主任罗庸教授书丹,被称之为"三绝碑"。气势恢宏的纪念碑文摘要如下: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①

 

梅贻琦清华大学就职演说。




梅贻琦,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是民国时期三大著名校长(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之一,在当时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复旦大学校长马相伯、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等等一大批名校长辈出的时代亦傲视群雄。梅贻琦的出名,从他就职演说开始,一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戳中中国教育的痛点,至今依旧振聋发聩。以下节选: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有人往往拿量的发展,来估定教育费的经济与否,这是很有商量的余地的。因为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②

 

严复的启蒙文字。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晚清中国的腐败和衰弱,作为北洋水师总教习的严复变身思想启蒙先驱。一八九五年,严复在天津接连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疾呼变法图强,否则将“亡国灭种,四分五裂”,率先发出“救亡”的呼吁。严复“四论”惊天下。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深深影响了胡适、鲁迅等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他在《救亡决论》中写道:

 

    昨者,有友相遇,慨然曰:“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呜呼!岂不信哉!岂不信哉!今者,吾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虽然,时局到今,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能喔咿嚅唲,更蹈作伪无耻之故辙。今日请明目张胆为诸公一言道破可乎? ③

 

一百多年过去,严复的疾呼依然如雷震耳,使人血脉偾张。正是有无数严复这样的仁人志士泣血呼喊,中国这只睡狮才终于苏醒过来。

 

鲁迅的讽刺文字。




鲁迅以小说成名,以杂文奠定地位。鲁迅的讽刺和幽默无人能及,其思想之深刻、文笔之犀利,树立了一座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鲁迅的文字被人引用的很多,很多文字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圣经”。找一段不很常见的鲁迅文字,来欣赏一下他卓越的文字能力。在鲁迅的回忆中,有一段描写“保姆长妈妈”的文字,描写人物生动有趣,嬉笑之中撕开人性面纱,语言舒缓有致。如下: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④

 

 钱穆的历史记叙文章。




钱穆以历史学家著称,其实他的长项是国文。他中学肄业后回乡,一边在乡村小学和中学教书一边自学的时候,并不是教历史,而是一直教国文,初到燕京大学也是带两个班的国文。

钱穆的国文好到什么程度呢?他是经史子集通杀,十几岁时就在上海的刊物上发文章。虽然后来他并没有继续在国文这条路上发展,但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他的文字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文学大家。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钱穆晚年用文言写的一本回忆录,朴实到极简的风格如大音希声,这可是八十年人生才煎熬出的火候。试举一例:

 

是年除夕,午后,先兄(注:即钱伟长的父亲钱挚,字声一)去七房桥领取义庄钱米。长弟患疟疾,寒热交作,拥被而卧,先母在房护视。幼弟依先母身旁。余一人独坐大门槛上,守候先兄,久久不见其归。近邻各家,香烟缭绕,爆竹喧腾。同居有徽州朝奉某夫妇,见余家室无灯,灶无火,欲招与同吃年夜饭。先母坚却之。某夫妇坚请不已。先母曰:“非不知领君夫妇之情,亦欲待长儿归,具香烛先祭拜祖宗,乃能进食。”某夫妇每常以此嗟叹先母治家为人之不可及。暮霭已深,先兄踉跄归。又上街,办得祭品数物。焚烧香烛,先母率诸儿祭拜祖先。遂草草聚食,几深夜矣。⑤

 

这一段,写的是钱穆父亲去世后的除夕,当时的钱穆只有十二岁。全家人穷得揭不开锅,没有抱怨,没有哀泣。一家人在别人的喜庆喧闹中坚守上慈下孝的礼法,不以穷富论成败,不因困顿失尊严。人世艰难,尽在言外之意中。穷人很多,穷而不馁就令人肃然起敬。现代散文写人生的名篇不少,都不及这段文字深沉厚重,读来催人泪下。

 

赵元任的语言实验文字。




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语言学家赵元任是个奇才,通才,大学读的是美国康奈尔,专业是数学,还选修物理和音乐。获得理学学士后,又去哈佛大学修哲学和音乐,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母校康奈尔教物理。《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谱的曲。赵元任的语言天赋极高,最有名的就是他写的一段奇文《施氏食狮史》,全文一个读音,因此被称为只能看不能读的文字。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⑥


 

徐志摩的美文。




徐志摩以诗歌著称,被茅盾称为中国资产阶级开山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太亮眼,盖住了他散文的艺术光芒。其实徐志摩的散文水平很高,有很多格言流传于世。比如他给老师梁启超的信里说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简直就是迷倒少男少女的神药。他特别钟情康桥,诗歌就不说了,看他一段描写康桥的文字吧。

 

    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雾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朝阳是难得见的,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

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粉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弥漫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⑦

 

    文章跳跃灵动,文字清新亮丽,情绪浓烈,色香味俱全。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对照读读,可谓是相得益彰。类似这段写景美文在徐志摩散文中比比皆是,充满诗情画意,读后还真是感觉鲜有匹敌者。

 

 参考书目:

①  《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清华百年校庆”栏目,2011.4.18。原载《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号,1931年12月4日

③《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原载天津《直报》1895年5月1日至11日

④《鲁迅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岳麓书社1986

⑥《光明日报》2015年1月11日

⑦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