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

2018-04-03 民国大师


第一次知道汪曾祺先生,是源于中学的语文课文《端午鸭蛋》。那是我第一次从文字里感受到直面而来的美食味道,“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筷子头一扎进去,吱——红油就出来了”。如此生动和风趣的描写。好像看完这篇文章,就已经吃上了那赫赫有名的高邮咸鸭蛋。汪老是真心爱生活的人。



汪老是高邮人,祖上也是大户人家,有良田千亩,药房两堂,其祖父汪嘉勋虽未取得仕途名第,但也曾是清末科举拨贡,更是当地有名的眼科大夫。汪曾祺的父亲名汪菊生,是汪嘉勋的第三子,才华横溢,能文能武,而且喜乐器,工诗画,擅刻章。汪曾祺便成长于这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士家庭,自小便习的一手好书法,在乐器尤其是横笛上造诣颇深,经常独坐幽槐里,笛声悠悠然。甚至还会唱青衣,经常在联大与同学一起把酒过戏瘾。

汪曾琪喜欢在街上闲看,从金石书画店,到锡箔作坊,师傅用木槌夯砸锡片,他也看的津津有味。他的小说《大淖记事》便是以兴华帮锡将为背景,讲了小锡将十一子和少女巧云的爱情故事。当代学者孙郁曾说,汪老的作品是从古典和乡土中缓缓而来,从大众和民间提取诗意,这样的作家“百年之中,不过寥寥人耳”。




汪曾琪于1939年考入高度学术自由的西南联大。但是联大学制四年,他却上了五年,因为体育和英语不列。他是联大赫赫有名的“坏学生”,喜欢到处逛,白天泡茶馆,晚上泡图书馆。就是不爱上课。联大中文系的学风比起工学院和理学院要更为自由,汪老称之为“随便”,说中文系体现更多的是“北大”的学术精神。所以他对于学科,除了必修的陈梦家先生的文字学,罗常培先生的声韵学,其余的喜欢则去,不喜不去。沈从文先生的和闻一多先生的课他从来不缺。他从沈从文先生那里开始了真正的文学创作,沈从文经常说的一句话“要写到人物来写”,汪曾祺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他所写的小说,环境和抒情都是依附于人物,与人物同呼吸,共哀乐的。从不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原本的诚意。他的文章都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比如《受戒》描写小英子摘荸荠,“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的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初看这段话,别说小和尚明海,连我都心里痒痒的。文笔温柔却直触人心。汪老是60岁写的受戒,文笔已然返璞归真。

联大中文系系主任罗常培说: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所以汪曾祺这个作家是在学校受沈从文引导,于市井中茶馆里泡出来的。他称之为“一束光阴付苦茶”。那个时候的茶馆对于学生来说,更像现在的肯德基或者星巴克,点上杯茶,在要些佐茶的点心和小吃。因为他们上茶馆,不是“穷泡”,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写字的。因为西南联大于战火中建立,设施比不得以往,图书馆很小,座位不多,宿舍里又没有板凳,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里写的。我曾在《从社会底层看历史》中读到过民国时期关于茶馆的介绍,茶馆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公共设施,展示的是熙熙攘攘的街头和芸芸众生像,行人,小贩,手工工匠,茶馆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唱围鼓的票友,三教九流,无奇不有,除了“莫谈国事”,人们在茶馆无所不谈。这也大概能说明为什么说汪曾祺的文章是在茶馆中泡出来的,文学从来都不是曲高和寡,能流传于世的往往是是最坚实的大众文化。


汪曾祺和沈从文



熟悉汪曾祺先生的都知道先生是个有名的吃客,著有《四方食事》,《昆明菜》《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等。我曾在他写的《肉食者不鄙》中,学会了做东坡肉,“东坡论煮肉法,芸须忌水,不得已时可以用浓茶烈酒代之”,用黄酒做出来东坡肉比用一般的水炖出的肉更为香甜,大概酒在加热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嘌呤,可以增加肉的香气。不同的做肉法要用不同的酒,比如扬州炖肉,就要加高粱酒。看汪老的文章,如同是在欣赏一道美味的绝顶佳肴,普通人的吃食在汪老的笔下都生出花来。

比如一盘普通的昆明炒鸡蛋,“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炉,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昆明菜》

”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卜。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萝卜》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豆腐》

实在太多了,且不多述。有时间单独开一篇汪老对吃食的研究。


汪曾祺夫妇与儿子汪朗,女儿汪明和妻妹



汪老是动用了身上五味去看生活的人,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他的文章没有说教性质,跟沈从文先生一样,着眼于生活,从来不会像同时代的很多文学家用笔杆子抨击什么,揭露什么,引导什么。他是喜欢把生活中最美最甜的一部分展现给大家的。曾经看到有人这么评价汪老“汪曾祺的根子是儒家的,一片温情,一片自在,追求风乎舞雩的境界;视角却是庄子的,故能尘世里寻乐子,带着超然的眼光去关照,去体验。”也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在那个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盛行的大背景下桃花源式意境美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

我一直认为汪曾祺和季羡林是为数不多的在民国年间活的清醒的文人。比之沈从文,他更加的通透,豁达。这也或许是十年文革浩劫,他没有像沈从文先生那样被强烈打压,他算是十年浩劫的幸存者了。被江青一派为“可控制使用对象”,负责《沙家浜》《红岩》《杜鹃山》《草原烽火》的主要改编工程。

我不否认诸如鲁迅先生,萧红,李大钊等文学家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之大,我只是想说在革命潮流,五四运动正在如火进行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正在屋里守着火炉缝缝补补。正如《世界文明史》中所写,“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斗争的结果,这些通常就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杨振宁读了非常痛心,柳传志读了欲哭无泪: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曾经留下的,梦想被击得粉碎。

曾经离去的,眼望故土,无能为力,满怀心酸。





岳南:《南渡北归——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岳南的《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该作品自出版后便不断加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南渡北归》三部曲,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所谓“南渡”,是指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北归”,则是指他们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评价:大师之后,难有来者









名人评价:


柳传志曾表示:“岳南的《南渡北归》,对我影响很大。我们至今不能全面反思,令人尤为痛心。这套书尽量真实地从某一个角度描绘当年的历史,文笔也好,很好看,学习历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国,我们老百姓最起码可以做个明白人。”


杨振宁感言:这个书很不错,写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注释那么多,不容易。我经历了那个时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这部书之后才知道。比如书中说的饶毓泰、叶企孙,他们都是我那个时侯的老师。在西南联大大三的时候,热学是跟叶企孙念的,光学是跟饶毓泰念的,他们两个人后来在中国大陆生命际遇很困难的时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称赞。


好书推荐——《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南渡》(增订版)

▲本书为最新增订版,未删节最全本,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增加十二万字增订内容,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增加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精细校订,用心装帧,附赠特制手绘大师藏书票。适宜字号、排版,裸背锁线装订,更舒适阅读。用纸考究,典雅护封,典藏之选。

▲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杨振宁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荐;

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岳南巅峰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清华大学,更兼2015年重走抗战中大师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产品参数:

  • 产品名称:南渡北归                          作者: 岳南   

  • 出版时间: 2013年8月                        出版社名称: 湖南文艺出版社

        开本: 16开                                      




 目录展示 


第一部《南渡北归.南渡》(增订版)

序章烽火照京都

第一章往事再回首

◎慌乱大逃亡_019

◎别了,北总布胡同三号_026

◎大师云集清华园_030

◎梁启超与李济的友谊_041

第二章英雄辈出的时代

◎波滚浪涌的北大校园_075

◎从北大到柏林_080

◎狭路相逢_088

第三章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四巨头聚会_105

◎从殷墟到龙山_111

◎人类星光闪耀时_117

◎胡适在摇摆中前行_123

第四章流亡岁月

◎战争催生的中央博物院_137

◎华北沦陷_141

◎炸弹落到梁家_146

◎清溪阁醉别_153

第五章弦诵在山城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_163

◎跑警报的日子_175

◎观音殿、尼姑庵的学者们_183

◎九州遍洒黎元血_189

第六章又成别离

◎小酒馆奇遇_213

◎胡福林神秘出走_217

◎挺起中国人的脊梁_226

◎滇川道上的行旅_232

第七章陶孟和逼上“梁山”

◎与毛泽东北大结缘_245

◎自立山头的甘苦_250

◎何处觅安居_256

第八章扬子江头的来客

◎庙堂之困_263

◎梅贻琦在李庄_271

◎一场特殊的考试_282

第九章似水流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_301

◎林徽因与冰心成为仇敌_310

◎老金千里走单骑_319

第十章大爱无言

◎状元府走出的才子_335

◎梁思永患病之因_340

◎在困境中突围_347

第十一章归去来兮

◎李济的哀伤_363

◎吴金鼎与城子崖遗址_367

◎考古界两只学术大鼎_372

第十二章三只新生代“海龟”

◎一代才女曾昭燏_383

◎伦敦大学的中国学生_394

◎发掘彭山汉墓_405

第十三章三千里地山河

◎三百年来一大师_415

◎天涯涕泪一身遥_419

◎由长沙到蒙自_428

第十四章南渡自应思往事

◎对花还忆去年人_447

◎北归端恐待来生_456

◎别了,蒙自_467

第十五章国破花开溅泪流

◎炸弹下的书生们_477

◎鸡犬飞升送逝波_484

◎残剩河山行旅倦_495

……

《南渡北归. 北归》(增订版)

第一章 闻道在蜀郡

◎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_001

◎ 到野外捉青蛙的童第周_009

◎ 结缘在山中_013

◎ 一代名媛沈性仁_018

第二章 小镇故事多

◎ 此情可待成追忆_035

◎ 由决裂到言和_041

◎ 李约瑟难题的症结_053

第三章 山下旌旗在望

◎ 一号作战计划_067

◎ 一寸山河一寸血_079

……

◎归骨于田横之岛_005

◎傅斯年之死_010

◎胡适:青山就是国家_022

◎生命的最后机缘_030

第二章短兵相接_045

◎批胡运动悄然兴起_045

◎面对“人民的敌人”_050

◎再掀高潮_057

第三章胜利的牺牲品_077

◎但愿来生不姓胡_077

◎万叶千声皆是恨_082

◎胡思杜之死_088

◎胡适出任院长_095


小编力荐,精装未删减版

南渡北归 (全3册)


小编推荐价:176 元/套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全国包邮,货到付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