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国教育的背后?

2018-04-23 民国大师


民國十一年(1922)燕京大學門口的女學生



民国大学老师的收入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银圆-400银圆,副教授400银圆-260银圆,讲师银260圆-160银圆,助教160银圆-100银圆。教授最高月薪600银圆,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银圆、120银圆、30银圆;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银圆。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圆,县长一个月20块银圆,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圆,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民国文人


❀民国作家收入


到了民国时期,报业和出版业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稿酬形成了很正规的制度,因此催生了一大批职业作家。在民国前夕的1907年,《小说林》杂志的稿酬标准为“甲等每千字五银元,乙等每千字三银元,丙等每千字二银圆。”到了1930年代,这个标准应该没有太大变化。千字2至3银圆,是通行的稿酬标准。而名家的稿酬,则可以到6圆以上。鲁迅给《申报》写副刊,报酬是千字六银元。著名作家张恨水,与世界书局签约,以每千字8银圆的价格,创作四部小说。




齐白石(左)


我们来看看当时北平图书馆的年轻职员谭其骧的怀忆,他当时月薪60银圆,另外在北平一些大学兼课,也发表一些文章,课酬每节课5银元,稿酬也是每千字5银圆。这样他每月大约是超过100银圆的收入。这个收入在北平过的生活,谭先生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留恋不已:单身时房租每月5银圆左右,吃包饭每月10银圆出头(谭先生嫌吃得不好不肯包饭,天天在外面下馆子,一顿饭也花不了一元钱),家具柚木书桌柚木床,也不过是10圆左右。出行更是便宜得惊人,“打的”(坐黄包车)从景山西门到东安市场,只要7个铜圆(1 银元等于460个铜圆)。谭其骧喜欢听戏,看一场杨小楼的戏一元银二,其他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叶盛兰等名角,都是1银元。看起来文化消费相对较贵,不过想想都是全国顶尖的大腕,这个价格也算合理。到了1937年,谭其骧甚至每月花20银圆给自己雇了个秘书,负责抄抄写写。这样的消费水平意味着,一个单身汉,每月有20至30银元,就可以在北平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鲁迅


这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普通的作家,只要够勤快,每月发表个三五万字,在北平的日子就可以称得上富裕。就算每月只有万把字发表,维持生活也是没有问题的。(这足以羡煞今天在北京住地下室的那些北漂作家。以当下稿酬水平,如果他们一个月只发表一万字,估计就得露宿街头。发表五万字,也就是勉强维持个温饱)。




张恨水(右)


张恨水的码字为生的日子很是是优裕,他在北平买了一个大宅子,可能是由于面积超标,装修过于豪华,以至于坊间传说他买了一间王府。后来他还自己当起了老板,先后创办了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人报》,齐白石、李苦禅都给他在学校打工,何等的风光。




民国九年北京淮文校大学预科部的数学课


民国时上大学多少钱 ???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的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杭、广州和一些通商口岸等地区;大学和规模逐步走向现代化、正规化。此后20年间,我国各大学先后培养出了几十万名大专毕业的专门人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从此,进入大学校园读书,成了每一个平民子弟的梦想。


通常认为,在所谓“旧社会”,上大学几乎是富家大户和贵裔子女的专利,一般劳动人民无力负担那样昂贵的学费,因而对于大学校门难以问津。那么,20世纪30年代我国各类大学需要多少学费呢?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负担多大的代价呢?


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分为三大类:国立大学,私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学费最便宜但是也最难考取的,是清华、北大、北师大、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这样一些主要由国家教育专款支撑的国立大学;而被称为“贵族大学”的协和、燕京、辅仁和上海圣约翰、沪江等等,这些具有西方(特别是美国)背景的非常洋气的教会大学,近乎为外国大学的分部,学费特别昂贵;另外一些借助捐赠和基金会补贴的私立大学,如天津南开大学、北平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上海复旦、大同、大夏、光华大学等,学费介于两者之间。




民国二十六年广州岭南大学毕业生合影


20世纪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


1,1932年修订的《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简章》,其中第14条明文规定--北京大学学费每年银圆20圆,分两期,于每学期开学前交纳:第一期自9月至次年1月,交10圆;第二期自2月至6月交10圆。又,体育费每学期银圆1圆。这就是说,北大学生每年交费共22块银圆。宿费全免。


2,30年代清华大学以及北平医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等等的学费跟北大基本一样。 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等,学费都是每学期10银圆,每年20银圆;但此外须交宿费12圆。


3,铁道部所属的交通大学(总部在上海、而在北平设有分部)的学费为每学期20银圆,每年40银圆。


4,1936年制订的《国立北平(北京)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本大学不收学宿费”,“入学新生除办理注册手续外,须交纳保证金20圆”,“本大学学生所交纳之保证金于毕业(或病故)时发还,但自请退学或因故由学校令其退学者,已交纳之保证金概不退还。” 全国各地的师范学校一律不收学宿费。




民国十一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进行毕业典礼


30年代教会大学的学费


1,1934年修订的《燕京大学本科教务通则》中关于纳费的规定:“本大学学生,每学期须于注册时,依照下列费用表纳费-- 本科正式生学费55圆;特别生附习生学费每学分5圆(学生以学分为交学费标准者,每学期至少需交学费15圆);宿舍费(电,炉,水等)20圆;医术费(药费另计)2圆 ;体育费 2圆 ;杂费 2圆;”


这就是说,30年代燕京大学本科正式生的学费每学期银洋81圆,每年162圆。此外一些著名的教会大学,如北平辅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学费,跟燕京基本上一样,每年大约160银圆。




民国三十年山东济南齐鲁大学进行考试


30年代私立大学的学费


私立天津南开大学的学费,据吴大猷教授回忆:“南开的经费,学宿费为一主要来源。学费每年60圆,宿费两学期30圆(每年共须交费90圆),这与国立大学(如北大)之学费每年约20圆钱,自是很高的;但与教会大学(如燕京岭南等)比较,则是平民化的了。”


北平市私立平民大学学费第一学期26银圆,第二学期25银圆,每年共51银圆;私立北平铁路大学(私立铁道学院)学费每学期29圆,每年58圆。


总之,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甚至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




民国3个美女教师与两位拿旅行包的先生留影


30年代学费占平民家庭收入的份额


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1929-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民众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30年代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师大有许多大学生来自普通家庭,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


而私立大学或“贵族化”的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或者说,教会大学的昂贵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年工资的三分之二。怪不得当时有人说,教会学校是培养“高等华人”和“精神贵族”的温房;而北大、北师大则洋溢着“平民意识”。




民国大学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上的


从货币购买力看大学学费


为了便于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作定量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早就提出了“生活费指数”、“生活程度”、“物价指数”和“货币购买力”等科学概念。有学者由统计数据计算出:30年代银圆1圆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30元。这个基本换算率,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举几个形象的例子:在30年代,1块银圆可以买6斤好猪肉,或20张公园门票,或两本不太厚的书;北平1块银圆足可以请客涮羊肉,上海1块银圆可以买两份西餐。最豪华剧院的入场券为2银圆,梅兰芳等“国剧大师”的票价为1银圆;一般电影票价为2角-8角银圆。读者很容易把这些价格与今天的情况作一参照。如此说来,在20世纪30年代国立大学每年约22银圆的学费,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660元;私立大学每年约9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2700元;“贵族大学”每年约16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4800元。


文章来源:茉忆旧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