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被鲁迅屏蔽的女汉子

2018-04-30 民国大师



                          嫁个丈夫是傻子

 

1901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一顶大花轿热热闹闹抬进杨家大院。三小姐杨荫榆顿时心慌意乱,让红糖水给呛着了。

从与蒋家订婚的那一天开始,杨荫榆就隐隐地听说,蒋家儿子不正常。杨荫榆想悔婚,父亲不予理会,杨家蒋家都是有分量的大户人家,两家通婚,是经过再三掂量后才决定的,岂能随便反复?杨荫榆只能心中祈祷,但愿传言都是扯淡。

杨家在苏州,蒋家在无锡,苏州到无锡,100多里,花轿要走整整一天。17岁的新娘子没有忸怩的时间,与父母的告别仪式也省略了缠绵细节,杨荫榆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上了花轿,迎亲队伍随即匆匆开拔,就像小偷一得手就赶紧开溜一般。

坐在花轿中,杨荫榆在告别仪式上还来不及酝酿的眼泪,才无声无息地流下来。喜庆之泪,多半是流给别人看,以增强气氛的,花轿中的眼泪,没有观众,只默默地流了一会儿,就停住了。新郎是猫是狗,此刻杨荫榆也不在乎了,她掀开盖头,自怀中掏出早就准备好的《浮生六记》,摇摇晃晃地读起来。如果自己的丈夫注定不是风流倜傥的沈三白,在《浮生六记》寻求几分慰藉,也好。

清早出发,一路马不停蹄,赶到无锡蒋家时,已是黄昏时分。杨荫榆正好读完《浮生六记》。

晕头转向中,拜完了天地。新娘杨荫榆被送入洞房。婚礼的喧嚣戛然而止,激动人心的洞房花烛夜即将开场,杨荫榆顶着盖头,坐在床沿上,紧张得出了一身毛毛汗。

“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向床边响过来。杨荫榆叹息一声,她最不喜欢走路拖泥带水“踢踏踢踏”拖鞋跟的人了,比如日本人。

新郎马上就要揭盖头了,杨荫榆准备好羞答答的表情,正犹豫盖头揭开的一瞬间,自己要不要对新郎嫣然一笑,盖头却被一把扯下!杨荫榆蒙了,站在面前的男人,显然是个傻子,眼睛黑少白多,合不拢的嘴巴流着哈喇子!

傻男人呵呵傻笑,笑出两排似红非红的牙龈,他对着杨荫榆左看右看,说:“新娘子长了个牛鼻子,不漂亮。”

杨荫榆自知姿色平平,谁对她评头品足,她都可以不在意。可是,被一个傻男人评判为“不漂亮”,也太伤自尊了,杨荫榆“哇”地哭出声来。

杨荫榆一哭,傻男人慌了,扯着袖子给她擦眼泪,同时,赶紧改口:“娘子,我错了,错了,是不丑,不丑。”

在花轿上,杨荫榆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算自己的丈夫不如沈三白善解风情,就算他缺胳膊少腿,她也认了,可是,这傻乎乎的男人,实在太出乎她的意料。就这样凑合一辈子,杨荫榆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自己呀。

杨荫榆正不知所措,傻男人嘟囔着“吃奶奶、吃奶奶”,伸手向她胸前探来。杨荫榆惊叫一声,双手本能地向傻男人抓去。傻男人的脸上顿时出现几道血印,跳着脚叫“妈妈”。

趴在门外听动静的婆婆推门而入,瞅一眼儿子血淋淋的脸,冷冷地说:“杨家的女人,怎么如此不懂规矩!”

杨荫榆抓起床上的剪刀,对着自己的脖子,说:“想要我‘懂规矩’,先杀了我吧!”

婆婆一见,赶紧拉着傻儿子悻悻而去。

杨荫榆一夜没敢合眼,天刚麻麻亮,就仓皇逃出蒋家,叫了一顶轿子,返回苏州。

 

   

                            另一种“傻子”

 

杨荫榆逃离蒋家,就再也没有回去,也没有再嫁人,孤独终生。

此后多年,杨荫榆寄住在大哥家读书。1907年,杨荫榆获得公费留学日本资格,赴东京高等师范大学学习,学成归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8年,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入选,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4年2月,杨荫榆被北洋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性大学校长。

那一年,杨荫榆40岁,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杨荫榆历尽沧桑,熬成了教育专家,当她接过北洋政府颁发的聘书,很有一种终于找到组织走上康庄大道的欣慰,像大部分春风得意的知识分子一样,杨荫榆只想鞠躬尽瘁、精忠报国。殊不知,当时的北洋政府,很不靠谱,犹如另一个意义上的“傻子”,只是,此“傻子”不像杨荫榆当年拒绝的傻子,一眼就能看穿,它看起来貌似“高富帅”级别的白马王子,当杨荫榆与之情投意合、以身相许的时候,其结果必然是悲剧。

其时,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大学生,鄙视权威,热心造反,一个忠于政府中规中矩的校长,无论怎样呕心沥血,也难以得到学生拥戴。杨荫榆无可厚非的正常言论,都可能遭到学生嘲笑,比如,杨荫榆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话没什么不妥,学生却因此给了她一个“国民之母之母之婆”的外号。

1924年秋季开学时,南方发大水,加上江浙战乱,致使部分学生未能及时返校,“迟到”时间最长者达两个月。杨校长太生气了,好学生就应该按时到校上课,风雨无阻!为整顿校风,杨荫榆严惩三名最爱“惹是生非”的学生,要求他们退学。

杨荫榆和学生的矛盾由此激化,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要求杨荫榆辞职。

学生自治会总干事许广平,在奋力“驱羊”的同时,还在和女师大的兼职讲师鲁迅玩师生恋。恋爱中的男女,特别有激情,鲁迅本就热爱骂人,为了声援小女友,更是骂得起劲,连写好几篇文章,大骂杨荫榆为“寡妇”、“拟寡妇”、“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鲁迅身边的一帮文学大师也跟着起哄,一时间,中国文坛精英一拥而上,群殴“寡妇”杨荫榆。

教育部却坚定不移地支持杨荫榆整顿校风,免去了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不巧的是,此时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卅运动”,女师大也组织了“沪案后援会”。教育部只怕局面不可收拾,宣布解散女师大,军警入校,驱赶学生离校。军警出面,难免动粗,混乱中,许广平等13个学生被打伤。至此,杨荫榆的整顿校风行为,升级为镇压学生运动,身败名裂。1925年8月,杨荫榆在学生的唾骂中黯然辞职。

 

   

                               疯狂的“傻子”

 

杨荫榆回到苏州,低眉顺眼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做了普通教师,同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同事街坊都知道杨荫榆在北京女师大闹出的动静,言语间免不了含沙射影,杨荫榆也不计较,只作听不懂。好在,杨荫榆是个难得的好老师,学生们虽然知道她的“丑闻”,依然对她很尊敬。

1936年6月,杨荫榆用自己教书攒下的钱创办了二乐女子学术社,教授国学、家政、英文、日文、图画等,相当于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培训学校。据《苏州明报》报道,苏州、上海一百多位贤达名流,或慷慨赞助,或热烈捧场,让二乐女子学术社名噪一时。杨荫榆正慢慢回归主流社会,假以时日,很有可能东山再起。

然而,杨荫榆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正蒸蒸日上之时,日本人来了。

1937年11月19日,日军入侵苏州,一路烧杀抢掠,还要闯进二乐女子学术社搜寻“花姑娘”。杨荫榆挡住大门,以日语严词斥责。日本兵见杨荫榆会说日语,举手投足非同寻常百姓,不知她的底细,未敢造次,唯唯诺诺而退。

杨荫榆很疑惑,她在日本留学6年,回国后也常与日本人打交道,印象中,日本人彬彬有礼,怎么会干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儿来?杨荫榆犯了书生脾气,她要去找日军当官的说道说道,让他管管手下胡作非为的大兵。

杨荫榆打听到日军司令部所在位置,找上门去。中国人见了日军都躲着走,此老妇却主动上门,日军哨兵不知什么情况,用别扭的中国话大喝一声:“你的,什么的干活?”杨荫榆不慌不忙用流利的日语说:“拜托,找你们司令官。”

哨兵一惊,赶紧通报。

杨荫榆见到日军司令官,哇啦哇啦说了一通仁义之军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说得日军司令官一愣一愣的,不停地“咳伊”。按日军司令官的脾气,这种可笑的迂腐老太,应该直接拉出去喂狼狗,可当他知道老太太曾做过大学校长,是个有身份的文化人,有点利用价值,就堆出笑脸,命令士兵,把从杨荫榆邻居那儿抢来的东西送回去。

杨荫榆松了一口气,客客气气地鞠躬道谢。日军司令官趁机说:“杨女士,我们也许可以合作,为大东亚共荣做点事。您考虑一下?”

杨荫榆再次鞠躬:“不好意思,与你们合作,就是做汉奸,我不可以考虑的。”

日军司令官依旧满面笑容,把杨荫榆送出门去。

杨荫榆不知道,这一回,她碰到的是疯狂的“傻子”。

过了几天,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二乐女子学术社,请杨荫榆到司令部去一趟。走到吴门桥,一个日本兵对杨荫榆开了一枪,另一个日本兵抓住杨荫榆,抛下河去。见杨荫榆还在河中挣扎,两个日本兵又开了几枪,直到杨荫榆一动不动,才扬长而去。

    因鲁迅的文章而留下骂名到如今的杨荫榆,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为自己辩解,她流在苏州河里的血,算是沉默的回答。

 

如果有好事者问起,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是谁?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说出,这是历史的遗忘,还是人为的忘却,相信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也就是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由女性担任大学校长者,可谓是寥寥无几,当然也有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女性校长,但也仅仅用个位数或两位数就能数得过来了。

史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是杨荫榆女士,她于1924年2月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聘任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时年40岁,杨荫榆女士能够获得这一职位,完全是得益于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的赏识和推荐,尽管杨荫榆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八个月。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1907年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8月,杨荫榆与朱家骅、刘半农、陈大齐、周作人、刘复、邓萃英等6名教授一起以进修教授的名义获得北洋政府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他们从上海十六浦码头乘“南京号”邮轮远赴美国留学,杨荫榆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十世纪初叶,当时中国能够有如此留学经历的女性,可谓是凤毛麟角,杨荫榆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背景出任一所国立女子大学的校长,应该说是名至实归,从中也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教育部遴选校长人选的基本条件,因为当时许多大学校长都有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背景,因为哥大的教育学院是全球最顶尖的教育圣地。

杨荫榆曾以“恶名”被国人所熟知,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或者是封建余孽的化身,这是她留给人们的最初印象,但对其生平经历却并不知晓和熟悉,杨荫榆之所以能够走入国人的视野,一切皆源自于鲁迅在1926年3月25日所写下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当时鲁迅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兼职讲师,之所以是兼职讲师而不是兼职教授,一切皆源自于鲁迅没有相应的学位,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庞大学人中,能够获得学位者可谓是寥寥无几,而当时在大学出任教授者,必须具备欧美等国的博士学位,陈独秀、胡适等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北京大学的聘书,都是因为蔡元培帮助他们伪造学历的结果。

鲁迅的正式职业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佥事,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是因为“三.一八惨案”而有感而发的,他在痛斥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暴行之时,也毫不客气地对自己的校长杨荫榆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挖苦和鞭笞。

当年的鲁迅,不仅仅是在这一篇散文中对杨荫榆进行过“中伤”,而是在多篇文章都有一些比较隐晦的揶揄和抨击,由于鲁迅的钦定和影响力,致使杨荫榆名誉扫地,终其一生背负“恶名”,但这场学潮风波之后,杨荫榆和鲁迅也都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了所兼各职。

但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随着鲁迅声誉日起,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鲁迅被供上至高无上的“神坛”,所有的桂冠都集于一身,鲁迅的文章更是被编入所有的中小学课本之中,被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解读,鲁迅的名字和他的文章,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

当杨荫榆的名字出现在《纪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课本和注释之中,鲁迅把杨荫榆定位为反动派的帮凶,迫害进步学生的凶手,时常被全国师生拉出来批判一番,尽管鲁迅和杨荫榆都早已经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作古,但流芳百世的名声和遗臭万年的枷锁,都还是戴在了两个人的脖子上。

江苏无锡是一个地杰人灵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学者和官员。杨荫榆就出生在江南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杨荫榆有一个年长她六岁的哥哥杨荫杭,也就是2016年以105岁高龄仙逝的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榆是杨荫杭的三妹,也就是说杨荫榆是杨绛先生的三姑母。

1902年,杨荫杭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07年7月获法学学士,同年赴美国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10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审判庭长,1916年在北京出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法学专门人才了。

杨荫榆的求学之路,应该是深受其兄长杨荫杭的影响,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年代里,拥有如此高学历的女性,无疑会被封建的遗老遗少视为“洪水猛兽”,即使是在普通的平民百姓眼中,也是被视其为“怪物”的,必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杨荫榆的侄女杨绛先生曾在其《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对自己的三姑母曾有过一些细致的描述,说她三姑母因相貌丑陋,从小不受父母待见,由母亲做主,将三姑母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蒋家低能儿大少爷,对其一生影响很大,以致其性格上“是个孤独的人,脾气又坏”,很少与人接触和谈心,并做出这样的评论:“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这应该是一种真实情况的写照。

杨绛这篇《回忆我的姑母》的回忆性散文,写于八十年代,回忆五六十年前的往事,也许并不那么清晰了,毕竟杨绛与自己的三姑母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并不多,对三姑母的认识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况且时代的更迭和变迁,也会使杨绛被时代的大背景或政治形势所左右,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总之,史学界对杨荫榆的挖掘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请让一个真实的杨荫榆浮出历史的水面吧。

杨荫榆之死的故事,让我想到了陆川导演的影片《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明妮·魏特琳女士,用自己的仁慈和关爱,积极营救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难民,她以自己的勇敢和坚毅,与灭绝人性的侵略者进行周旋,以避免一些青年女性遭受兽性大发侵略者的凌辱。

距离南京不远的苏州,已先于南京被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与南京同样上演相似的一幕,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面对受难同胞祈求的目光,身在苏州的杨荫榆与身在南京的魏特琳一样,做出了同样保护受难女性同胞的义举,将她们收容到自己的宅院,尽自己的能力加以保护,并利用自己流利的日语,与日酋进行有理有据的交涉,但最终被日军所杀害。

两个日本士兵奉其上司之命,将杨荫榆从其住宅中“请出”,骗其前往日军司令部“商谈”,在行至一座小桥时,日本士兵在其身后开枪,杨荫榆栽倒在河水中,她本能地拼命挣扎着,日本兵又朝河中连开数枪,残忍地将杨荫榆枪杀。

杨荫榆敢于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收留逃难的女性同胞,这需要多么大的仁慈情怀和爱的力量,而她以老妪之躯,竟然敢只身勇闯敌酋司令部交涉,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我们试想复原一下这样的场景,在日本侵略者嗜杀成性面前,这样的伟大义举,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杨荫榆以自己的壮怀激烈的行为,为自己命运多舛的人生,划上了一个让人心生敬佩的句号。

关于杨荫榆之死之细节,由于年代久远,所记载的史料无多,还需对杨荫榆感兴趣的研究者,挖掘史料并详细考证,即使是杨荫榆侄女杨绛知道自己三姑母的死讯时,也是她在国外时听说的,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杨荫榆是于1938年1月1日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在杨荫榆惨死之前的半个月内,中国首都南京沦陷,日寇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有三十多万同胞遇难,史称“南京大屠杀”。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杨荫榆之死》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杨荫榆在千年古城苏州沦陷时的说做所为,无疑是一种英勇的抗日行为,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抗议和斥责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劫、奸淫妇女的暴行,她自己无意争当抗日的英雄,她只是凭借自己的良知和仁慈,保护邻里和同胞的安全,她以自己的勇敢和正义去斥责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

历史一定要记载她英勇的抗日行为和她的英雄事迹,后世的人们也不应该忘记历史上的杨荫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一个超越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客观标准,只有在非常客观的条件之下,才能保证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有一定的可信度,一切带有功利性的研究和评价,都会不值一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