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国先生们为什么总是让人怀念?

2018-04-30 民国大师

一个月前跟朋友聊天,她提到说:为什么民国先生们总是让人怀念?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朋友的提问和钱学森之问,本质上都直指中国的教育。回顾历史:

百年以前,虽战乱纷争,而人才辈出,国体向上;而今国泰民安,却少有国之栋梁,振兴乏力。

教育乃国之命脉,而先生是教育之魂魄。什么叫先生?先生,就是那些德才兼备,以言传身教感化学生,达到不教而育的效果的大师。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教育如此兴盛?《先生》一书中的数据或许能启发到我们:

1912年~1949年,中国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也不多。有学者统计,1934年,中国共有高校108所,学生41768人,教员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而在2007年,中国已有2371所高校,在校生2700万人、专任教师116.83万人。

那时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不多,但先生不少。

说到民国先生,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蔡元培。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北大听了蔡元培演讲后,评价说:“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悲愤交加的蔡元培出走翰林院,回乡办教育,在就任北大校长之前,蔡元培历经乱世,屡经失败,却不曾丧失教育救国的信念。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为,北大有两大弊端,一是课程杂乱,二是风纪败坏。改革第一弊,要聘请纯粹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改革第二弊,要通过延聘学生眼中的模范人物来整饬学风。

蔡元培改革的重点有两方面,首先,广招有学有识之士,以引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其次,改革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改革整个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从而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注入北大。

蔡元培上任不到一年,改革却成效显著。《先生》一书中描述:

此时的北京大学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术气氛浓厚活跃,教学科研盛况空前。据1918年初的统计,北京大学全校共有教授90人,从其中76人的年龄来看,35岁以下者43人,占56.5%;50岁以上者仅6人,占7.9%。而最年轻的教授徐宝璜当时只有21岁,刘半农、胡适也只有二十七八岁,陈独秀也才38岁。这样一支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北京大学的陈腐之气,使之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那时的北大课堂,两位政见或学术意见不一致的老师,可能同时授课,学生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除了学术自由,北大的领导体制也焕然一新。1912年,蔡元培在教育总长任上颁布了《大学令》,规定大学要建立评议会、教授会,并对其权限作了相应规定。

北大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教授组成的评议会,而不是校长蔡元培,重大事情都在评议会上决定。这就给教授们管理学校创造了条件。北大那么有活力,与“教授治校”有很大的关系。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嚷嚷着高校“去行政化”很多年,却几乎没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而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早已实现了教育“去行政化”,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

什么是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蔡元培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两位校长的话现在读来,仍振聋发聩。

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三大支柱”。蔡元培的现代大学改革理想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则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窥一处而见全貌,正是这些先生们,撑起了民国教育的一片蓝天。

一位后来的北大学子写过一段美丽的怀念文章,我略作修改,以表达对民国先生们的崇敬。

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

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

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复返,

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

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民国先生们,

却魅力不减,风采依旧。

民国,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场革新;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场展览。

先生是民国时期的大家身影,先生于民国,揭示着中国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

民国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追忆民国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


艺术家信王军先生用0.3毫米自动铅笔,面对网络模糊的民国照片,靠自己的理解和向往,将一百多位民国人物一笔笔精细刻画出来,其专心和静心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承蒙信王军先生授权,民国君选发以下作品,一起品味作品当中的历史情怀与人文视觉——

【民国先生】中国同盟会成员,是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章太炎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世界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同盟会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1912年推翻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民国先生】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民国先生】蔡元培(1868-1940),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大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民国先生】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

民国先生】陈寅恪(1890-1969),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历史学家,精通22种语言。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中国思想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1966年“文革”爆发,一代学贯中西、融汇中外的史学家、“国学”大师,应了他十几年的悲怆预言,做了“共产之鬼”。

【民国先生】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民国先生】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字介石。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二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为近现代中国少有的一代伟人。

【民国先生】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推向了极致。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书法家,39岁时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持戒苦修,成为南山律宗十一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创作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成为经典名曲传唱至今。

【民国先生】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民国先生】齐白石(1864─1957)“卖画不论交情,画不卖于官家,窃恐不祥。”表示不与敌伪及官家合流,拒绝卖画给敌伪人员及官家。为了摆脱敌伪的纠缠,后来干脆写:“白石已死。

【民国先生】杜月笙(1888-1951),原名杜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他闯荡上海滩的基本要素是:足智多谋、隐忍薄发、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不但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国先生】“黑、密、厚、重”黄宾虹(1865-1955),近代民国时期画家,擅画山水,追求画在意不在貌。1928年婉辞邀任北平美专国画系主任,论作画应使其不齐而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形态,入画更应注意及此,如作茅檐,便须三三两两,参差写去,此是法,亦是理。1951年辛卯 88岁,画风一度被视为不能“为工农兵服务”,遭左倾思潮的批判,郁郁不得志,有归田之意。

【民国先生】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民国先生】美女画家关紫兰(1903-1986),20世纪初,许多女性从封建家庭走出,接受新文化教育,学习绘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一批留学日本或欧洲、后回国任教于美术学校的女画家。她们完成了从“闺阁画家”向“新女性画家”的身份转换,其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样式,也奠定了女性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位民国女画家保留下来的作品不超过10幅,数量虽少,却有着极大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民国先生】梅兰芳(1894-1961)1920年代,梅蘭芳戲裝。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爲“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蘭芳就是京劇的代名詞。


1939年,八位穿着旗袍的女性在厦门中山公园。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顺便对比一下原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