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辅仁、中正、清华大学的中国古代史考研考博试题

2017-03-25 范凤凯 青年史学家


目录

一、      辅仁大学试题

二、      中正大学试题

三、      清华大学试题

 

一.辅仁大学题目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秦汉史试题小辑

 

【试题一】

一.简述北亚游牧民族南侵的原因 
二.简述匈奴的农业,手工业与信仰 
三.试述汉代对外族的策略并检讨其得失 
四.试述汉代奴婢的来源及其地位 
五.试述汉初黄老之治转成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原因 
六.盐铁论卷一大夫曰: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冠,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兴盐设酒准置均输,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使也」但是文学之士反对,试述武帝平准与均输,盐铁政策之利弊?

【试题二】 
一、试绘西汉版图并标示重要都市及诸郡 
二、列举与研究汉代历史相关的汉代著作,并简述其内容 
三、试述近世发堀的汉简对汉代研究的意义 
四、试述「皇帝」一词的源起即其与丞相的关系 
五、试述郡守与督邮的执掌 
六、试述太常、卫尉、廷尉、少府、宗正的执掌 

【试题三】

一、简述汉代的服饰与饮食。 
二、简述汉代的婚俗。 
三、汉书食货志记载贾谊说上曰「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试申试其意。 
四、汉书食货志鼊错曾说上曰:「....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贵,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试解释汉初商人富贵与农夫贫贱的原因以及生活情况。 
五、试述汉武帝削夺相权的原因及其影响。 
六、汉代的一个男人,在他的一生之中有那些军事义务必须担负?有何变通方法? 

【试题四】

一、西汉初年曾经在货币政策方面有「放铸」与「官铸」两种不同的措施,其目的何在? 
二、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与成效 
三、简述汉代官私奴婢的来源 
四、简述汉代郡府组织﹝以列表的方式﹞ 
五、简述汉代郡尉的执掌 
六、解释名词: 
1.属国都尉2.有秩3.亭长4.市令 

【试题五】

一、简述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 
二、简述汉代政府对豪族的态度 
三、汉初是阳儒与阴法的结合,试从政治措施上举例说明 
四、阴阳灾异说与两汉政治有何关联? 
五、阴阳五行对两汉医学有何影响? 
六、解释名词: 
1.张衡2.蔡伦3.张仲景4.杜诗 

【试题六】 
一、绘出汉代疆域概图,并标示重要地点(郡与城市)。 
二、汉简的出现对于研究秦汉史有何贡献? 
三、汉代独尊儒术,为何西汉政府中仍有不少酷吏? 
三、贾谊与晁错皆主张削藩,为何都失败?试述文帝与景帝时期藩国强悍的背景。 
四、皇帝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皇帝与封建时期的天子有何不同?
五、解释名词 
1.太尉 2.廷尉 3.少府 4.功曹5.属国 
六、汉代对待边族都实行哪些策略?试举例说明.

【试题七】

一、试述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与教育方面的主张。 
二、试述西汉君王对儒家的态度,举例说明。 
三、汉武帝对待四夷采用不同的策略,试述之。 
四、试述匈奴的组织、生活、婚俗、人种。 
五、为何西汉的「豪族」到了东汉都成了「士族」? 
六、翻译: 
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试题八】 
一、试述秦朝灭亡的原因 
二、利用出土汉简可以对汉代历史作那一方面的研究 
三、郡县制与封建制有何不同 
四、列举汉代中央九卿之中的五位,说明其职掌 
五、说明郡都尉的职掌 

【试题九】 
一、试论晁错被杀的原因。 
二、汉代谚语:「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其原因为何?
三、西汉的豪族分为那些类别?为何豪族到了东汉只有「士族」?
四、试述汉代对付匈奴与羌的策略。 
五、汉初的农民会遭遇到那些问题?试申述之。 

【试题十】 
1.试述匈奴的宗教信仰为何 
2.为何西汉前期在朝的文官多为关东人,而征战的将领多为关西人 
3.试述汉代对付外族的策略 
4.钱穆所说「前汉货殖游侠中人,后汉多走入儒林独行传中去」试申述之 
5.何谓「豪族」?汉代政府采用哪些手段对付豪族?

【试题十一】 
一、解释名词 
1.《老子想尔注》2.《太平经》3.天师道4.张鲁 
二、试论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三、试予「道教」定义 
四、试述汉赋的特色 
五、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 
六、试论汉代阴阳思想对政治的影响 
七、稀罕在政治措施尚为何儒法并用 
八、试述马王堆汉墓所代表的意义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试题小辑

【试题1】  
一、简述魏晋玄学形成之背景及其演变。 
二、简述自三国至魏晋,商业都市洛阳、长安、邺、建业、京口、 
广州之兴衰。 
三、自董卓坏五铢钱改铸小钱,至隋文帝更铸新五铢钱令天下通行, 
其间钱货纷杂,简述之。 

【试题2】 
一、简述魏晋时期刺史之职权。 
二、简述魏晋时期州佐与府佐的任用及其职责。 
三、简述魏晋时期郡守加将军、加督与持节的区别。 
四、魏晋时期南方经学与北方经学发展的情形有何相异之处? 
五、简述「都督」的起源及都督与刺史之间的关系。 
六、魏晋时期以实物化货币取代钱币的原因为何? 

【试题3】 
一、简述北魏北镇的设置及地位的演变。 
二、简述北朝中央中正与地方中正相异之处。 
三、简述北魏在孝文帝以前的汉化情形。 
四、简述北魏三长制度的设立及其意义。 
五、试就个人看法评述崔浩之狱的原因。 
六、简述五胡军队的来源。 

【试题4】 
一、简述魏晋玄学形成的背景。 
二、简述南朝寒人兴起之背景及影响。 
三、简述顾亭林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其所谓「清谈」与正始名士所谓清谈之异同。 
四、简述魏晋南北朝士族门第高低之区分。 
五、简述自三国至魏晋,商业都市洛阳、长安、邺、建业、京口、 
广州之兴衰。 

【试题5】 
一.鲜卑族从草原文化转变至农业文化的过程之中,在太武帝及其之前的道武 
帝.明元帝各有何措施? 
二.崔浩被杀的原因,历代皆有学者讨论,试就个人观点分析之 
三.北魏孝文帝汉化,其成果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 
四.鲜卑族为何设置六镇?六镇为何后来成为鲜卑的心腹乱源 
五.北魏为何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六.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流传的情形,并列举两名高僧述其重要 
行谊 
七.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三者的关系  

【试题6】 
一、如何给予两晋南北朝士族定义? 
二、魏晋清谈的主要内容为何?「清谈误国」是否正确?试申述之? 
三、魏晋时期实行九品官人法的意义为何?流弊为何? 
四、寒人如何突破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而兴起? 
五、魏晋的「刺史」与「郡守」有何特点不同于汉代的刺史与郡守?试申述 
之? 
六、六朝时期,南渡的士族在经济方面如何发展? 

【试题7】 
一.两晋南北朝的士族标准如何界定?试说明之. 
二.解释名词 
1.寒素 2.小姓 3.部曲 4.宾客 
三.试述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源由及造成的结果. 
四.东晋至南朝,寒人兴起的原因为何? 
五.试述王导的功业. 
*任选四题 

【试题8】 
一、魏晋的刺史与汉代的刺史有那些异同之处? 
二、试论「清谈误国」的缘由,并论竹林七贤是否误国? 
三、解释名词: 
1.估税 
2.土断 
3.玄谈 
4.正始名士 
四、魏文帝黄初年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为何在魏晋南北朝多不用金属货币,而改用实物货币? 
五、东晋立国江东,试述荆州的地位。 
六、试述梁武帝败亡的原因。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隋唐史试题小辑


【试题1】 
一、试述杨坚使国家致富之道。既富后隋帝国何以又迅速崩溃,试述其因。 
二、西魏、北周之府兵制度与隋之府兵制度有何不同。 
三、温大雅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在研究初唐史之文献中有何重要性。 
四、隋末群雄割据,其中以李密集团与李渊集团较强,试分析李密何以失败,李渊何以成功。 
五、试举一隋唐史上值得研究的问题(题目),并说明原因,以及此题目在隋唐史上之重要性。 

【试题2】

壹、问答题 
一、律令制之帝国与中国古代之帝国有何不同? 
二、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关陇集团」与「关中本位政策」为何? 
三、「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及影响。 
贰、解释名词,每小题三分 
1.回造纳布法 
2.义仓 
3.隋亡于国富民贫 
4.大唐制义起居注 
5.输藉法 
6.北魏、北周、北齐、隋唐时代各对「丁」的规定有何不同。 
7.李密 
8.北魏分定姓族 
9.府兵名称各代为何 
10.高颎 

【试题3】 
申论题: 
一、试述高颎在隋初历史上之意义。(30%) 
二、陈寅恪先生谓「武周之代唐」较「唐之代隋」 及「隋之代北周」更具历史意义。试申其详。(30%) 
解释名词:(五题选四题作答) 
一、关中本位政策(10%) 
二、大唐创业起居注(10%) 
三、山东豪杰(10%) 
四、墨敕斜封官(10%) 
五、府兵制的变革(10%) 

【试题3】

申论题 
一、请阐释寅恪先生所谓的「关陇集团」及「关中本位政策」 
二、试论唐初「玄武门之变」对大唐政局的影响 
解释名词 
1.北周六柱国 
2.宗主督护制 
3. 高颎 
4.输籍法 
5.武曌与大云经 

【试题4】 
申论题: 
一、 试论唐代律令制的特色。 
二、 试说明从唐代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之原因及背景。 
解释名词: 
1.职事官与散官 
2.甘露之变 
3.牛李党争 
4.河北三镇 

【试题5】 
一.安史乱后唐代的财政措施及特色 
二.唐律令制之特色 
解释名词 
1.马嵬驿之变 
2.裴耀卿 
3.回造纳布法 
4.甘露之变 

【试题6】 
一、试评析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关陇集团」及「关中本位政策」‧ 
二、试说明北周胡汉势力的消长与杨坚的兴起‧ 
三、解释名词 
1.宗主督护制 
2.内史御正系统﹝北周﹞ 
3.输籍法 
4.北魏「城民」 

【试题7】

一、试论北周军政体制之特色 
二、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对李唐之影响 
三、解释名词 
1.输籍法 
2.大唐创业起居注 
3.陈寅恪先生所谓「关中本位政策」 
4.翟让、李密集团 

【试题8】 
一、试述安史之乱后唐代财政措施及其影响 
二、唐代律令制的特色 
三、解释名词 
1.李怀光之叛 
2.永贞内禅 
3.飞钱 
4.牛李党争 

【试题9】

一、西魏北周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的特色 
二、唐初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局的影响 
三、解释名词﹝六选五﹞ 
1.德治主义 
2.输籍法 
3.贺拔岳 
4.大云经 
5.政事堂 
6.大谷文书 

【试题10】 
申论题 
1.试详述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关陇集团」及「关中本位政策」。 
2.试解释「玄武门」之变对唐代影响 
解释名词 
1.北周六官与六柱国关系 
2.隋的「输籍法」 
3.大唐创业起居注 
4.陈寅恪认为李渊称臣于突厥的几个证据 
5.所谓山东豪杰为何义试举出一些代表人物 

【试题11】 
申论题 
1.试述陈寅恪先生所谓「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的内涵。 
2.北周六柱国和周官礼的关联性为何?试详述之。 
解释名词 
1.回造纳布法 
2.轻税入官 
3.李唐先世(旧唐书版) 
4.隋代的佛教政策 
5.山东郡姓、江南吴姓、关中郡姓和代北虏姓 

【试题12】

申论题 
一 试述唐代律令制的特色。 
二 安史之乱后一百五十年唐代财政的制度。 
解释名词 
1.散官与职事官 
2.曳落合 
3.飞钱 
4.马嵬驿之变 
5.大云经 

【试题13】

申论题 
1.试评述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关陇集团”及“关中本位政策” 
2.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局之影响 
解释名词 
1.北魏六柱国与六官 
2.隋代输籍法 
3.隋运河之位置图: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 
4.试简绘出灵州,夏州,云中,代郡,并州,长安,洛阳之相对位置 
5.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之佐证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明清史试题小辑

试题一(1982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简述研读明史的意义 20% 
二、皇权的性格为何? 40% 
三、明代的相位如何演变? 40%

试题二(1995年度毕业考) 
一、试论明清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二、中国近世新史学的形成,传统与外来因素兼而有之,试分别言之 
三、简答题; 
1.李(原文缺字) 2.谈迁 3.顾炎武 4.万斯同 5.章学诚 6.魏源 
7.梁启超 8.王国维 9.顾颉刚 10.傅斯年 11.陈寅恪 12.陈垣 

试题三(2001年度清史期末考试) 
1.满人从东北部落社会入中原建立大清帝国, 终因列强的入侵, 丧权辱国而亡, 试问其 
政治制度有几各重大变革, 其原因何在 ? 
2.满人为了统治汉地而汉化, 他们在关外采行了哪些措施? 入关之后又采行了哪些措施? 
3.满人为了控制汉人而要求汉人满化, 他们采行了哪些措施? 有何成效? 
4.科举制度在中国史上有何特殊意义? 满人在关外和入关之后有哪些措施? 明朝的几各流亡政府, 甚至流寇政权也重视科举,他们有哪些措施?

试题四(时间不详) 
一、洪武百年大明盛世与明代中叶在在政治、经济、社会上所呈现的风貌 
有何不同?50% 
二、蒙满帝国的兴亡在中国史上的意义。30% 
三、阳明学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20%

试题五(时间不详) 
一、试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明太祖废相是否真的导致政治败坏 
三、试述明代在科学上的成就 

试题六(时间不详) 
一. 严嵩器重张居正安排居正任“右中允”,居正又任“裕邸沟官”,对于张居正一生功业有何影响? 
二. 裕邸“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的意义何在? 
三. “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与居正“弼成万历初年之治”的关系为何? 
四. 张居正如何解决“黔国公沐朝弼事件”? 
五. 试述漕运问题发生的原因? 
六. “夺情事件”对于张居正的影响? 
七. 张居正受帝“忠良”银印,得如杨士奇,张孚敬例“密封言事”的意义为何? 
八. “及帝渐长心厌之”原因为何? 
九. 徐爵,游七对于张居正的改革事业有何影响? 
十. 试述张居正平反的经过?

试题七(时间不详) 
一、朱元璋“皇陵碑”记有何特色?朱元璋自以为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二、下列儒士为朱元璋贡献了何等的历史经验帮助朱元璋成功? 
1.叶兑 2.朱升 3.宋濂 4.刘基 
三、大诰续编洪武十九年条载:“自开国以来,唯两浙江西两广福建所设有司官未尝任满一人,往往未及终老自不免于赃贪”略述朱元璋整肃贪污的办法和空印案、郭桓案的大要 

试题八(2003.1.17,明史期末考试) 
1.明代传承岁朝?试写下各朝的谥号、年号、即位年龄、在位几年,以及以公元纪年标示各代在位年代。 
2.试述阳明学的传承,以及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与意义。 
3.吕士朋先生在〈明代在国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如何称颂朱元璋? 
4.朱元璋做了那些为士人诟病的事?何以百姓称颂,而民丰物阜,国势昌盛? 

试题九(2001年度上学期明史期末考试) 
1.明代传承岁朝?试写下各朝的谥号年号.继位年龄.在位几年以及以公元纪年标示各代在位年代? 
2.试述阳明学的传承以及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与意义? 
3.吕士朋先生在《明代在国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如何称颂朱元璋? 
4.朱元璋做了哪些为士人诟病的事?何以百姓称颂.而民丰物阜.国世昌盛?

试题十(2002年度上学期明史期中考试) 
1.朱元璋所撰《皇陵碑记》内容大要如何?朱欲凸显之主要精神为何? 
2.关于“朱元璋废相导致大明朝衰败说”黄梨洲和尹章义有不同的看法,试述其间的异同?
3.明代的兵制为何?继承了历代那些制度的优点?支持明代兵制的支柱为何?如何崩坏? 
4.明代在中国西南疆域的开发和南洋的移殖上有何成就?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学史试题小辑

 

【试题1】 
一、说明唐末政府设馆修史制度的利弊得失 
二、唐末史家每喜言「通」﹝著作名「通」者甚多﹞其意如何?何以如此? 
三、试论刘知几的史学 
四、解释名词: 
1.资治通鉴2.续资治通鉴长编3.通鉴纲目4.通鉴记事本末5.资治通鉴胡注 

【试题2】 
一、说明史字本意与古代史官的执掌 
二、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窃取之矣』」其言如何?试为一论 
三、试释「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四、班固对司马迁的史学有何批评?原因何在?能否成立? 
五、解释名词: 
1.左传2.国语3.世本4.竹书纪年5.战国策6.闻官五史7.史之阙文8.史记五体9.赴告10.良史 

【试题3】 
一、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为何?试申言之 
二、试就范晔、陈寿、魏收三人中择一论其史学 
三、试举三例说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史注成就 
四、说明史学脱离经学,独立成部的经过 
五、解释名词: 
1.袁宏2.司马彪3.崔鸿4.崔浩5.沈约 
六:解释名词: 
1.著作郎2.霸史3.华阳国志4.文心雕龙5.别传 

【试题4】 
一、略释明代迄今史学与世变的关系 
二、试论章学诚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三、说明民初疑古思想形成的背景 
四、解释名词: 
1.浙东学术2.新史学3.史料学派4.中国社会史论战5.马克思主义史学 

【试题5】 
一、唐宋史家每喜言通,其意如何?为何如此? 
二、宋人在疑古与古史学上有何成就? 
三、试论刘知几的史学 
四、说明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与影响 
五、简评下列五人的史学: 
1.杜佑2.欧阳修3.郑樵4.朱熹5.袁枢 

【试题6】 
一、释「史」 
二、《春秋》本是鲁史,惟经孔子笔削后即成了孟子口中的「....之事」﹝《藤文公下》﹞与董仲舒口中的「王事」﹝〈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著《史记》虽自认其书绝不同于春秋,仍不免遭到壶遂的质疑,而且《汉书·艺文志》还是将《史记》列在六艺略的春秋家项下;直至魏晋时期,史部才脱离经部,史自是史,《春秋》自是经,以上这些现象,从史学史的立场应作何理解? 
三、孔子说「阙疑」﹝为政﹞,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下﹞;荀子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非十二子﹞韩非强调「参验」﹝显学﹞,《公羊传》说「所见,所闻」「所传,所闻」﹝隐元、桓二、哀十四﹞,这些话在古代史学发展上有何意义?试申言之;
四、试从〈太史公自序〉说明司马迁著作《史记》的原因与宗旨 
五、解释名词: 
1.左丘明2.君子曰3.书法4.秦记5......

【试题7】

一、魏晋南北朝的史学发展 
二、说明唐朝设官修史的历史背景 
三、评论下列五人的史学: 
1.陈寿2.范晔3.裴松之4.沈约5.魏收 
四、解释名词: 
1.史学祭酒2.五代史志3.索虏传4.岛夷传5.释老志 

【试题8】 
一、分别说明科举与理学对唐宋史学的影响 
二、论三通的异同与优劣 
三、解释名词: 
1.资治通鉴2.续资治通鉴长编3.通鉴纲目4.通鉴记事本末5.资治通鉴胡注 
四、简答题: 
1.刘知几论史家三长 
2.刘知几论设馆修史 
3.欧阳修的史学 
4.吕祖谦的史学 
5.元人修宋辽金史之弊 

【试题9】 
一、试据《太史公自序》说明司马迁著作《史记》的原因与宗旨 
二、比较两汉与魏晋南北朝两个时代的史学特色 
三、评论下列五人的史学: 
1.班固2.陈寿3.范晔4.裴松之5.魏收 
四、解释名词: 
1.史学祭酒2.汉纪3.华阳国志4.文心雕龙·史传篇5.春秋经传集解 

【试题10】 
一、试论明清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二、中国近世新史学的形成,传统与外来因素兼而有之,试分别言之 
三、简答题; 
1.李(原题缺字)2.谈迁3.顾炎武4.万斯同5.章学诚6.魏源7.梁启超8.王国维9.顾颉刚10.傅斯年11.陈寅恪12.陈垣 

【试题11】

一、说明唐代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比较三通的异同与优劣 
三、评论刘知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四、试论《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与影响 
五、说明唐宋政府设馆修史的利弊得失 

【试题12】 
一、明人所修元史后世评价不高,乃至有重修元史者,何以故? 
二、说明干嘉考据学的形成背景‧
三、章学诚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其义如何? 
四、陈寅恪说有清一代的史学不逮宋代远甚,视为此言进一解‧
五、新史学释义‧

【试题13】 
一、先秦的史学本为史官之学,试举史官事迹为例,说明当时的史学内涵‧
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一言「继春秋」,一言「君比之春秋,谬矣!」,其义如何?试为一解 
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何时代意义?试申明之 
四、解释名词: 
1.属辞比事2.赴告3.左氏春秋4.君子曰5.秦记 

【试题14】 
一、举例说明唐代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说明理学对宋代史学的影响 
三、论唐、宋、元史馆修前代史之得失 
四、简答题: 
1.刘知几论设馆修史之举 
2.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之旨 
3.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旨 
4.郑樵通志总序序意 
5.马端临释文献通考 

【试题15】 
一、略论清代史学的评价问题 
二、中国近世新史学的形成,传统与外来因素兼而有之,试分别说明 
三、谈谈你对1949年迄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史学发展的认识 
四、试就明代以来的史家择一而论之 

【试题16】 
一、《汉书》短长说 
二、魏晋南北朝史学与其时代背景的关系如何?试析言之 
三、《隋书‧经籍志》将史部之书分为十三题,试举其五,依叙录原旨解释 
其义 
四、试举魏晋南北朝史家一人论其史学 

【试题17】 
一、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史学各具有其特色,请说明这些特色与其时代背景间的关系 
二、评价刘知几的史学 
三、评价下列二文献: 
1.《文心雕笼·史传》 
2.《隋书经籍志·史部》 
四、解释名词: 
1.史学祭酒2.五代史志3.索虏传4.岛夷传5.释老志 

【试题18】 
简答题:
一、《文心雕龙·史传》 
二、裴松之《三国史注》 
三、《隋书·经籍志·史部》 
四、牛李党争与宪、敬、穆、文四朝实录 
五、唐代设馆修史得失 
申论题 
六、论魏晋、隋唐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七、魏晋、隋唐史家选论一人(不可与简答题重复) 

【试题19】 
一、说明先秦史官之学的特质。 
二、说明春秋经传与先秦史学的关系。 
三、说明先秦时期史籍体例与史料征考观念的发展。 
四、解释下列史料中「史」字的涵义: 
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卫灵公)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孟子·离娄) 

【试题20】 
申论题(五选四) 
一、从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的述作之旨论其历史意识。 
二、说明魏晋史学中史注与史论的特质。 
三、说明史学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地位变迁的原因。 
四、略论唐代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五、说明唐代设馆修史的历史背景。 

【试题21】 
一、明人所修元史后人评价不高,乃至有重修元史者,何以故? 
二、略论李贽、顾炎武、钱大昕所代表的史学。 
三、陈寅恪「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说释论。 
四、章学诚「六经皆史」、「申郑」、「圆神方智」三说试释。 
以上四题皆须作答 

【试题22】

一中国近代史学的变迁,传统与外来因素兼而有之,试分别说明。 
二略言五十年来台湾的史学。 
三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的问题何在?发展趋势如何? 
四简论下列五人的史学: 
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顾颉刚 
傅斯年 

【试题23】 
一、说明先秦史官的特质与良史的标准 
二、试论春秋经传在先秦史学中的地位 
三、择要说明先秦时期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 
四、解释汉初「古今之变」历史课题的时代意义 
五、读《太史公自序》 

【试题24】 
一、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对《史记》与《汉书》接有所论列,其说如何?试评论之。 
二、《隋书·经籍志》将史部之书分为十三类,试举其五,依序录原旨解释其义。 
三、史学发展与时代背景关系密切,试依此认知解释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代史学的发展。 
四、略论刘知几《史通》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五、中国史学史上课读书记。 

【试题25】 
一、说明先秦史官的传统及其演变 
二、略论先秦、两汉史学之异 
三、六经与诸子皆可具史学史的意义,皆可为史学史的史料,何以故 
四、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 
五、读〈太史公自叙〉 

【试题26】 
一、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作为史学史的课题,有何意义可言 
二、说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与分派问题 
三、或谓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史从史学观念到写作方法都已彻底西化,传统中国史学荡然无存,此言当否?是析之 
四、二十世纪中国新史料的发现与新史学的发展有何关系 
五、疑古、科学考古与史观派对中国现代史学有何影响

 

 

 

二、中正大学题目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试题

【2001年度】 
(一)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崇本抑末」(即重农抑商)的思想,请叙述这一思想在汉、唐间经济措施上的具体呈现。(25%)  
(二) 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五〈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中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请由晋隋间北方胡、汉人的同化及政军实力的转变二方面,深入阐释这句话。(25%) 
(三) 西周封建制度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度,分别整合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的要素,请比较析论这两种制度相应于不同时空的优劣与演变。(25%) 
(四) 为何北宋士风昂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的「变法」又为何失败?(25%) 

【2000年度】 
(一) 叙述中国中古时期门第之形成与消蚀原因,并申论三至九世纪门第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25%) 
(二) 阐述汉末到明代间中国千余年来人口重心移动状况,并由南方民族汉化、农耕技术改进两个方向,具体说明移民在当中所发挥之功能。(25%) 
(三) 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裂状态中,南方突破不了那些因素而灭亡;北方如何化解阶级、族群的对立,地域的制约,以及异质文化的落差,而整合创建成立新的国家体制?(25%) 
(四) 十七世纪的台湾,先后为三个政权所占领,它们对台湾的经济开拓,社会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发展,各有何种贡献;三、四百年迄今,它们又为岛国留下何种遗迹,值得您抚今追昔?(25%) 

【1999年度】 
(一) 钱穆、严耕望、唐长孺及费正清(John K. Fairbank)都是近年过世之中国史研究学者,列举其重要著作并说明在史学上贡献。(25%) 
(二) 概述北魏、元及清三个征服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手段。(25%) 
(三) 试论魏晋「清谈」的发展与影响。(25%) 
(四)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说法,试就个人观点申论之。(25%) 

【1998年度】 
(一) 近二十年来大陆有哪些重大考古文物发现?对历史解释有何补充。(25%) 
(二) 试论民国38年以后,台湾经济发达史。(25%) 
(三) 曹魏、隋、元朝都曾开凿运河,现就其修建运河与国力之关系、修筑情形、及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三方面分别阐述之。(25%) 
(四) 北魏、元朝及清朝都是塞外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说明这三个朝代在进入中原前、后与汉人的互动关系如何?表现在制度上的特色又为何?(25%) 

【1997年度】 
(一) 试比较汉代前期与唐代前期对北方民族之边防与战略。(25%) 
(二) 试分期论述明代货币(包括种类、流通、币值、供给与需求等)与财税之关系。(25%) 
(三) 试论汉代迄宋谶纬与中国政治、学术思想的交互作用。(25%) 
(四) 论述中古时期(汉至五代)关中地区政治、军事及经济地位之变动。(25%) 

【1996年度】 
(一)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李悝《法经》到《大清律例》延续两千多年,请从其指导思想,法律形式、及法律与礼教规范的关系论述其特点。(30分) 
(二) 试从财政、国外贸易及外人对银行、船运、铁路、工矿等方面的投资论述晚清的经济变迁。(30分) 
(三) 「晚明研究」是近二、三十年来史学界的显学,请据所知,述说『晚明研究』在那些领域与问题的讨论上有所进展。(30分) 
(四) 阅读资料后简单回答各问题(20分) 
1 
(1)秦简《法律答问》:「可(何)谓『(率)敖』?『(率)敖』当里典谓也。」注释:(率)敖通帅,敖读为豪,帅、豪同义。 
(2)《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谓秦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3)《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4)《魏书.食货志》邻长、里长、乡长,『取乡人强谨者』。 
以上四条资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什么现象?请略加解释。 
2 《魏书.卢玄传》记戴:「(崔)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族姓。玄劝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浩当时虽无异言,竟不纳,浩败颇亦由此。」请问「齐整人伦,分明族姓」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魏书》说崔浩之被「颇亦由此」? 
3 洪迈《夷坚志.猾吏为奸》:「福州老胥夏铧者,自治平时为吏。政和中,以年劳得官,首尾四纪。尝言阅那将多矣,无不为其党所欺,不能欺者,惟得二人焉,其一程公辟,其罗好学,每读书必研究意义,苟有得,则怡然长啸。或未会意,则搔首踟蹰。吏伺其长啸,即抱牍以入,虽包藏机械,略不加问。或遇其搔首,虽小奸欺,无不发摘。以故得而欺之。铧曰:「彼好读书,尚见欺于吾曹,况于他哉!」请问:这条笔记反映的主要现象是什么?何以会有这样的现象? 
4 唐弃维州,宋弃灵州,明弃三卫,乃陷于敌而后弃,初非以行成也。况一州不过兵民数万,孰有若台湾数百万乎?且唐失维州,以牛僧孺妒德裕成功也;宋失灵州,以孤悬夏境,救援不继也;明失大宁,则以兀良哈从成租出篡逆之兵,予以酬劳也,盖犹石晋之去燕云也。其后兴和军弛,开平以孤立徙塞内,亦非故弃边地,如台湾之寇资也。(洪弃生:《瀛海偕亡记.自序》)请问:这一段文字的主要论旨为何?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 

【1994年度】 
(一) 试述两汉中央各种集团之权力斗争。(25%) 
(二)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时代,南北双方在政治变化、 制度推演以及文化发展等层面,有什么相同或相异的表现,请比较说明之。(25%) 
(三) 试从中外关系探讨郑和下西洋之意义。(25%) 
(四) 辽金元三代皆为非汉族所建立之政权,亦皆有汉化之问题,试就大要比较论述此三代之汉化问题。(25%)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史试题

【2001年度】 
(一) 一位学者从比较历史的观点指出:「二千年延续的帝国,构成中国史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特质。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衰亡后,逐渐进入长期分裂的封建时代。中国在秦汉帝国崩解后,皇权虽然衰微,但不绝如缕;社会层面虽然出现"封建化"、"分权化"的倾向,但最后又走上大一统的专制格局。」请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经历四百年的分裂之后,又复归大一统的专制格局。(25%) 
(二) 有一位学者指出:「到了隋唐时期,因为人口增加,均田制面临授田不足的困境,因而逐渐走入衰落的道路。」请从隋代至唐安史乱前这段时期华北人口数量的变化,评述此一说法能否成立?理由何在?(25%) 
(三) 魏晋时期伴随乡里制瓦解而出现村落、坞垒堡壁、义邑等聚落。这些新组织成员与领导者的关系为何?凝聚新共同体的原理与儒、道、佛有何关系?对隋唐帝国的形成有无贡献?(25%) 
(四) 梁武帝创业称帝缔造「天监之治」盛世后,为何转向受菩萨戒、断酒肉、舍身同泰寺等奉佛苦行?他的崇佛行为对南北朝的政治、宗教发展有何影响?(25%) 

【2000年度】 
(一) 魏晋玄学因应政权的兴替而有不同阶段性质的转变,请申论魏晋玄学诸名士对自然与名教之争等各个议题立论的主旨,以及这些议题在政权冲击下的发展。(25%)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成为国家施政的主要政策之一,请申论姚兴、北魏太武帝、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及其对往后政教关系发展之影响。(25%) 
(三) 有学者指出:「二千年延续的帝国,构成中国史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特质。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衰亡后,逐渐进入长期分裂的封建时代。中国在秦汉帝国崩解后,皇权虽然衰微,但不绝如缕;社会层面虽然出现"封建化"、"分权化"的倾向,但最后又走上大一统的专制格局。」请问:魏晋以降,中国"封建化"、"分权化"的趋势,何以未取代皇权?帝国何以获得延续?请分别就南朝、北朝两方面说明之。(25%) 
(四)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提出「豪族共同体」理论,其主旨大体如下:「乡党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乡党舆论的支持是贵族成其为贵族的重要前提。贵族通过道德的社会实践过程,即所谓"清"的行为,来获得民众的支持。贵族与乡党社会的连带关系,是以放弃一定的财产作为重要的契机,外在表现为舍弃私利,以就公义。在一个阶级化的乡党社会里,这种行为的实践获得了乡党民众的认同,这是他们成为"民之所望"的主要缘由。由此言之,探讨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层次,就成为了解中古贵族制的重要途径。」 
(1)长期以来,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古士族社会,请根据你对士族社会的了解,评论谷川的观点。 
(2)请从汉代以来「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说明由汉至唐豪族、士族之「社会支配」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崩解过程。(25%) 

【1999年度】 
(一) 秦汉一统局面之后,接着是长期分裂的局面出现。试以汉赵为例,说明其政权开建的构想和性质究竟为何,在统治政策与体制方面有何特色 ,对中古史研究有何启发和意义?(20分) 
(二) 请简答下面题目:(每题10分) 
1.唐初实施国史禁密化的制度为何? 
2.大周革命在国史上有何地位? 
3.律令格式各何所指? 
(三) 请从汉、唐间国家整体变迁的角度,评述以下陈寅恪「典午改制,本于周礼」的观点。(25%) 
司马氏之帝业,乃由当时之儒家大族拥戴而成,故西晋窜魏亦可谓之东汉儒学大族之复兴。典午开国之重要设施,如复五等之爵、罢州郡之兵,以及帝王躬行三年之丧礼等,皆与儒家有关,可为明证。其最可注意者,则为厘定刑律,增撰周官为诸侯律一篇。......然则中国儒家政治理想之书如周官者,典午以前,固已尊为圣经,而西晋以后复更成为国法矣,此亦古今之钜变,推原其故,十亿由司马氏出身于东汉儒家大族有以致之也。(陈寅恪〈论崔浩与寇谦之〉) 
(四) 参看以下文字:(25%)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唐兴,置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柳宗元〈封建论〉) 
汉、唐间不断出现的封建议论与实施分封,至柳氏此论出而告一段落,宋苏轼谓:「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东坡志林》〈秦废封建〉) 
(1)评述柳宗元〈封建论〉的主旨以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10%) 
(2)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说明汉、唐间频繁出现「封建」论述及分封实践等现象论述及分封实践等现象呈现的国家结构特质,以及唐代体制在此一变动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唐代体制在此一变动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5%) 

【1998年度】 
(一) 试比较中国中古时期南方与北方之经济发展。(25%) 
(二) 试论述学者们对中国中古时期社会阶层之看法。(25%) 
(三) 国家人事行政制度至唐而发展完备,故通典与新唐书皆立选举志,请概述其制度与运作,兼论其利弊得失。(25%) 
(四) 研究中古仍以「正史」为基础文献,请问「正史」如何界定,其体裁结构为何,发展背景与形成理念又为何?(25%) 

【1997年度】 
(一) 从魏周以至隋唐皆实行府兵制,请问府兵制是否在此实行期间从无改变过,若有,曾改变过什么?能否分由国策、国家战略、军事体制、兵役制度各项目逐一作说明,并评论其利弊得失。(25%)  
(二) 汉人号称《太史公书》为实录,实录史学一名由此确立,请问在理念与方法上,司马迁与刘知几有何异同,并比较其是非得失。(25%) 
(三) 试析论长城在中古历史上的意义?(25%) 
(四) 试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诸角度,述论中古时期之京城。(25%) 

【1996年度】 
(一) 试述论中古时期政治劫力与社会劫力之交互作用。(25%)  
(二) 试述论中古时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社会中心、军事中心之转移及其影响。(25%) 
(三) 唐朝的军事建制如何?与当时的国家戢略有何关系?(25%) 
(四) 解释名词:(25%) 
1、三五相包说 
2、以史制君 
3、馆院学派 
4、国史禁密化 
5、二体论 

【1995年度】 
(一) 试评述并比较各家撰写陈寅恪传之内容。(25%)  
(二) 试论述中国中古地方行攻制度及僚佐之演变。(25%) 
(三) 名词解释(20%) 
1、马龙班猪 
2、员外宰相 
3、参政制度 
4、律命格式 
(四) 以一边族为例,说明其二重性下的适应和汉化的各种问题。(30%) 

【1994年度】(含近现代) 
(一) 请综合说明近年来全世界的汉学家(包括台湾与大陆的学者在内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边缘人』--乞丐、游民、 游方僧、帮僧、帮会、教门等的研究成绩。(10分) 
(二) 五胡中匈奴刘氏最早建立政权,他们属匈奴的哪一种落,如何适应统治汉人的新关系?(10分) 
(三) 『壁垒』是甚么组织,流行于哪些时,代有何功能?(10 分) 
(四)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空前增加,当时民食问题如何解决?试就生产与流通二方面择要申述。(10分) 
(五) 中古时期,南朝与北朝间可有文化交流活动?若无,其原因何?若有,试述其情况如何?(10分) 
(六) 试论宋辽及宋金对峙期间,双方之经贸关系。(10分) 
(七) 西力东渐,两起波澜(明末清初与清季),试就其异同比较之。(10分) 
(八) 试举一种宗教为例,说明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10分) 
(九) 试述翁同文教授对中国印刷术史之研究。(10分) 
(十) 从历史角度,试论最近四十年之台湾经验。(10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