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历史人类学学刊》最全目录合集(第1-15卷)!!!

2017-09-10 青年史学家




《歷史人類學學刊》目錄(第1-15卷)

 

林默堂辑录

 

《歷史人類學學刊》是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半年刊,定期在每年4月及10月於香港出版。本刊發表具有人類學視角的歷史研究和注重歷史深度的人類學研究的論文,以及對歷史學和人類學方面研究著作的書評。

 

● 编辑委员会 

陈春声(中山大学)

张兆和(香港科技大学)

程美宝(中山大学)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

廖迪生(香港科技大学)

刘志伟(中山大学)

马木池(香港中文大学)

桑  兵(中山大学)

黄永豪(香港科技大学)

周大鸣(中山大学)

 

● 学术顾问 

庄英章(中央研究院)

滨下武志(中山大学)

徐  泓(东吴大学)

黄淑娉(中山大学)

姜伯勤(中山大学)

李亦园(中央研究院)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匹兹堡大学)

萧凤霞(耶鲁大学)

末成道男(东洋大学)

华  琛(James L. Watson)(哈佛大学)

华若璧(Rubie S. Watson)(哈佛大学)

 

● 地区联络员 

欧洲:沈艾娣(哈佛大学)

北美:柯丽莎(哈佛大学)

日本:芹泽知广(奈良大学)

台湾:胡家瑜(台湾大学)

澳洲:黎志刚(昆士兰大学)

东南亚:苏庆华(马来亚大学)

 

● 编辑部 

主    编:科大卫

执行主编:廖迪生、谢湜

助理编辑:黄永豪、周惊涛、马木池、黄晓玲

书评编辑:潘淑华、周惊涛

英文编辑:宋怡明(Michael Szonyi)

 

● 下载区

1. 分期目录  http://schina.ust.hk/Publish/Jornal/jornal.htm

             http://schina.ust.hk/publications/Jour-C.html

2. 征稿启事

3. 订购表格

 

● 联络方式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学刊》编辑部 (510275)

电话:86-20-84114831       传真:86-20-84112122      

电子邮件:hshac@mail.sysu.edu.cn

 

 

第一卷 第一期  2003.4

 

論著

史學的人類學化和人類學的歷史化——兼論被史學「搶註」的歷史人類學(張小軍)

從「異民」到「懷遠」——以「懷遠文獻」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寧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罷考事件 (梁洪生)

胡田寶與清中葉同性戀話語(宋怡明 Michael Szonyi)

利益與秩序——嘉慶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縣的土客仇殺事件(邵鴻)

傳統的循環再生——小欖菊花會的文化、歷史與政治經濟(蕭鳳霞)

光緒年間雲南鼠疫流行模式——以市鎮與村莊為基礎的研究(曹樹基)

道德、權力與晉水水利系統(沈艾娣 Henrietta Harrison)

書評

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麥哲維 Steven B. Miles)

Lisa Rofel.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 (李鉺金)

Kristin Stapleton. Civilizing Chengdu: Chinese Urban Reform, 1895-1937. (潘淑華)

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張瑞威)

方李莉,《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黃志繁)

Judith Shapiro.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歐冬紅)

黃淑娉、龔佩華,《廣東世僕制研究》(黃永豪)

末成道男,《中原と周邊——人類學的フィールドからの視點》(川口 幸大)

Joseph Tse-Hei Lee. The Bible and the Gun: Christianity in South China, 1860-1900. (陳國成)

 

第一卷 第二期  2003.10

 

論著

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 (科大衞)

明清時期閩西四保的鄉約(劉永華)

明清徽州的祭祀禮俗與社會生活——以《祈神奏格》展示的民眾信仰世界為例 (王振忠)

清初廣東遷界前後的盜賊問題——以桂洲事件為例 (鮑煒)

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華琛 James Watson)

討鼓旗——以女性喪禮為中心的經濟與法律問題 (張偉然)

書評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黃向春)

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會と民間信仰》 (吳滔)

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陳國成)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湘贛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黃志繁)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商業網絡》(陳春聲)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1854-1867)》(何文平)

小田,《在神聖與凡俗之間——江南廟會論考》(賀喜)

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從「討個說法」到「擺平理順」》(謝宏維)

In One’s Own Shadow: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the Condition of Post-reform Rural China. By XIN LIU.(黎麗明)

張佩國,《近代江南鄉村地權的歷史人類学研究》(田宓)

 

第二卷 第一期  2004.4(西南專號)

 

從「倮匪」到「拉祜族」——邊疆化過程中的族群認同 (馬健雄)

「族別界限」與「族類互變」——黔西北彝族之族類界限觀念考察(溫春來)

瓦寺土司的祖源——一個對歷史、神話與鄉野傳說的邊緣研究(王明珂)

中越邊界跨境交往與廣西京族跨國身份認同(張兆和)

論文

一個歷史學者對中國人喪葬儀式的研究方法(羅友枝 Evelyn S. Rawski)

謠言與秩序——光緒二年江南系列謠言案研究(徐茂明)

二十世紀的明清鄉約研究(朱鴻林)

隨筆

歷史、文獻和實地調查——研究中國宗教的綜合方法(歐大年 Daniel L. Overmyer)

書評

  

第二卷 第二期  2004.10

 

專論

清代臺灣地權分配與客家產權——以屏東平原為例 (1700-1900)(陳秋坤)

「棄龍就姜」——清代黔東南地區一個苗族村寨的改姓與宗族的演變 (張應強)

亦禮亦俗——晚清至民國閩西四保禮生的初步分析 (劉永華)

跨國華人社會的脈動——近代潮州人的僑批局網絡探析(1911-1949)(陳麗園)

述評

歷史與文化——對於「歷史人類學」之我見 (黃應貴)

西方研究中國基督教歷史的新方向 (李榭熙)

甜蜜之權力與權力之甜蜜 (Sidney W. Mintz)

書評

David Faure and Tao Tao Liu,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吳滔)

Adam Mckeown, Chinese Migrant Net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 Peru, Chicago, Hawaii, 1900-1936 (任娜)

孫江主編,《事件‧記憶‧敘述》(賀喜)

Erik Mueggler, 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馬健雄)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劉勇)

Tobie Meyer-Fong,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even B. Miles)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張笑川)

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0(胡雪蓮)

Elisabeth Kölll, From Cotton Mill to Business Empire: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Enterprises in Modern China (張瑞威)

陳梅鄉,《說聖王‧道信仰——透視臺灣廣澤尊王》 (侯杰、李淨昉)

 

第三卷 第一期  2005.4

 

專論

清代臺灣岸裡社熟番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 (李文良)

清代「淮粵之爭」中的邊界 (黃國信)

化干戈為玉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 (謝宏維)

地方社會中的族群話語與儀式傳統——以閩江下游地區的「水部尚書」信仰為中心的分析 (黃向春)

述評

歷史人類學與華南區域研究 (莊英章)

書評

邢肅芝〔洛桑珍珠〕口述,張健飛、楊念群筆述,《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林孝庭)

Yinong XU,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 (謝湜)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兼論臺灣五十年來的史學發展》 (劉焱鴻)

James FARRER, Opening Up: Youth Sex Culture and Market Reform in Shanghai (曾國華)

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史洪智)

Mary Somers HEIDHUES, Golddiggers, Farmers, and Traders in the “Chinese Districts” of West Kalimantan, Indonesia(劉宏)

馬思中、陳星燦編著,《中國之前的中國: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國史前史的發現》(黃菲)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張應強)

莊孔韶等,《時空穿行——中國鄉村人類學世紀回訪》(常利兵)

 

第三卷 第二期  2005.10

 

專論

嶺南文明進程的考古學觀察(卜工)

女性祖先或女神——雲南洱海地區的始祖傳說與女神信仰(連瑞枝)

「割都分治」之下——明末清初潮州屬縣都圖爭端的初步分析(陳賢波)

坡子街上的對抗——二十世紀初年城市與國家建構初探(黃永豪)

中國東南部醮儀之四種形態(譚偉倫)

書評

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 (杜正貞)

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吳羽)

《民俗曲藝‧天災與宗教專輯》(鄒怡)

黃應貴,《人類學的評論》(溫春來)

Michael F. BROWN, Who Owns Native Culture? (區可屏)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劉永華 唐慶紅)

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黃國信)

楊國安,《明清兩湖地區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研究》(謝宏維)

Peter C.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田宓)

Dru C. GLADNEY,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雷仕偉)

 

第四卷 第一期  2006.4

 

專論

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福建興化府歷代碑銘解析(鄭振滿)

地方傳統的建構與文化轉向——以宋金元時期的山西澤州為中心(杜正貞)

動亂、國家認同與「客家」文化——一個贛南聚落12-18世紀的變遷史(黃志繁)

述評

誰是滿洲人?——西方近年滿洲史研究評述(張瑞威)

書評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劉勇)

吉原和南、鈴木正崇編,《拡大する中國世界と文化創造——アジア太平洋の底流》(木村自)   

Lynn A STRUVE,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 (鄧慶平)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吳昱)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秦海瀅)

楊庭碩、潘盛之,《百苗圖抄本彙編》(呂永鋒)  

高發元主編,《雲南民族村寨調查》(陳賢波)

松田京子,《帝國の視線——博覽會と異文化表象》(卜永堅)

Qin SHAO, Culturing Modernity: The Nantong Model, 1890-1930 (潘淑華)

Yunxiang YAN,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楊美健)

 

第四卷 第二期  2006.10

 

專論

姓氏與祖先——雲南洱海地區階序社會的形成(連瑞枝)

風華再現——清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徐泓〉

翠亨孫中山故居文物的社會史解讀〈邱捷〉

漢語、苗涇浜、汶類——貴州苗人家譜的混聲與界線〈簡美玲〉

真武神志——察哈爾鄉土傳統的流變〈賀登崧 Willem A. Crootaers〉

書評

 

第五卷 第一期  2007.4(水利專號)

 

利、害博弈與歷史恩怨——蕭山湘湖社會史的變遷軌跡(錢杭)

爭奪水權、尋求證據——清至民國時期關中水利文獻的傳承與編造(鈔曉鴻)

塘堰與灌溉:明清時期鄂南鄉村的水利組織與民間秩序——以崇陽縣《華陂堰簿》為中心的考察(楊國安)

本地利益與全局話語——晚清、民國天門縣歷編水利案續解讀(周榮)

近代洞庭湖區的湖田圍墾與水利糾紛——以沅江白水浹閘堤案為例(鄧永飛)

書評

Engseng HO, The Graves of Tarim: Genealogy and Mobility across the Indian Ocean(衛思韓)

郭德焱,《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周文娟 蔡香玉)

Leo. K. SHIN,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State: Ethnicity and Expansion on the Ming Borderlands(唐立宗)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謝曉輝)

Steven B. MILES, 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黎恩)

周建新,《動蕩的圍龍屋——一個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與文化抗爭》(謝宏維)  

林拓,《文化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陳瓊芝)

James A. MILLWARD, Ruth W. DUNNEL, Mark C. ELLIOTT, and Philippe FORÊT eds., 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蔡偉傑)

周大鳴,《鳳凰村的變遷:《華南的鄉村生活》的追踪研究》(麻國慶)

唐力行等著,《蘇州與徽州:16-20世紀兩地互動與社會變遷的比較研究》(卞利)

 

第五卷 第二期  2007.10

 

專論

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1680-1740)(李文良)

清季民初一個粵東地方讀書人的歷程——以羅師揚(1866-1931)為個案(梁敏玲)

身體的爭奪:1950年代後期的江南血吸蟲病防治——以青浦縣為中心(孫琦)

「你倆是我倆一輩子的丈夫」——黟東南苗族情歌語言的兩姓意象與結伴理想(簡美玲)

述評

民眾叛亂、社會秩序與地域社會觀點——兼論日本近四十年的明清史研究(森正夫)

書評

Anthony J. BARBIERI-LOW, 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何鑒菲)

Maria HEIMER and Stig THØGERSON eds., Doing Fieldwork in China(張珺)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申斌)

黃國信,《區與界:清代湘粵贛界鄰地區食鹽專賣研究》(黃壯釗)

Wen-Hsin YEH,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43-1949(陳莉)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形象表述》(丁蕾)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李甜)

Thomas HEBERER, Doing Business in Rural China: Liangshan's New Ethnic Entrepreneurs(鄧剛)

羅興佐,《治水:國家介入與農民合作——荊門五村農田水利研究》(梁勇)

 

第六卷 第一 、二期合刊    2008.10(「國家建構與地方社會」專號)

 

「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科大衛 劉志偉)

土酋歸附的傳說與華南宗族社會的創造——以高州冼夫人信仰為中心的考察(賀喜)

三界神形象的演變與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會的轉型(唐曉濤)

苗疆的開發與地方神祗的重塑——兼與蘇堂棣討論白帝天王傳說變遷的歷史情境(謝曉輝)

從忠義亭到忠義祠——臺灣六堆客家地域社會的演變(陳麗華)

論文

折衝於生命事實和攀附求同之間——廣西龍脊壯人家屋邏輯探究(郭立新)

述評

不在的存在——隱藏殖民主義的話語(麥克爾‧赫茲菲爾德 Michael Herzfeld)

近代日本田野研究之我見(小熊英二)

書評

David FAURE,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蕭鳳霞)

Kamala TIYAVANICH, The Buddha in the Jungle(張瑞威)

Yong LIU,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s Tea Trade with China, 1757-1781(蔡香玉)

Joshua GOLDSTEIN, Drama Kings: Players and Publics in the Re-creation of Peking Opera, 1870-1937(黎俊忻)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周大鳴)

連瑞枝,《隱藏的祖先:妙香國的傳說和社會》(陳越溪)  

黃志繁,《「賊」「民」之間︰12-18世紀贛南地域社會》(謝宏維)

曹樹基、李玉尚,《鼠疫︰戰爭與和平——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1230-1960年)》(陳博翼)

行龍,《走向田野與社會》(鄧宏琴)

 

第七卷 第一期  2009.4

 

敖包的祭祀(劉文鎖)

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的發展和義田——以棠樾鮑氏為中心(郭錦洲)

「藝術家」的塑造——清末以來廣東石灣陶瓷從業員的身份地位建構(黎麗明)

歷史記憶與香港新國際機場周邊地區之遷徙(區可屏)

書評

Susan GREENHALGH, Just One Child: Science and Policy in Deng’s China(孫琦)

Xiaobing TANG,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 The Modern Woodcut Movement(黎麗娜)

Nicolas STANDAERT, 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Funeral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韓朝建)

Dorothy KO, 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唐金英)

楊國楨,《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張雅娟)

Patrick HASE, 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藺志強)

Sui-wai CHEUNG, The Price of Rice: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China(黃永豪)

 

第七卷 第二期  2009.10(「明清法律史研究」專號)

 

陰那山田產訴訟與17世紀廣東程鄉縣(卜永堅)

明清訟師的興起及其官司致勝術(邱澎生)

是信託還是法人?中國宗族財產的管治(松原健太郎)

論文

反思歷史人類學(蕭鳳霞)

明清時期的文化一體性、差異性與國家──對標準化與正統實踐的討論之延伸(蘇堂棟)

簡短的回應(科大衛 劉志偉)

書評

Angel Ki Che LEUNG,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蔡笳)

Rima D. APPLE, Perfect Motherhood: Science and Childrearing in America (盧淑櫻)

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于薇)

鮑江,《象徵的來歷:葉青村納西族東巴教儀式研究》(趙玉中)

鄭銳達,《移民、戶籍與宗教:清代至民國期間江西袁州府地區研究》(李平亮)

岡田英弘編,《清朝とは何か》(申斌)

沖浦和光著,桑田草譯,《極樂惡所:日本社會的風月演化》(潘淑華)

 

第八卷 第一期  2010.4(「華北村社與宗族研究」專號)


前言(趙世瑜)

祖先記憶與明清戶族──以山西聞喜為個案的分析(王紹欣)

「忠閣」──元明時期代州鹿蹄澗楊氏的宗族建構(韓朝建)

里甲、清真寺與回回家族──以山西長治回回家族為例(丁慧倩)

村社與宗族──明清時期中原鄉村社會組織的演變(李留文)

唐宋以來高平寺廟系統與村社組織之變遷──以二仙信仰為例(羅丹妮)

書評

 

第八卷 第二期  2010.10

 

論文

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郭靜云)

社會記憶與文化建構——以廣州府番禺縣瀝滘村「御賜屏風」故事為例(石堅平)

「開鎮」故事的塑造——以嘉興府濮院鎮為例(潘弘斐)

書評

Naomi STANDEN,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李怡文)

Isidore Cyril CANNON, Public Success, Private Sorrow: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arles Henry Brewitt-Taylor (1857-1938), China Customs Commissioner and Pioneer Translator(蔡思行)

Robert CULP,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Politics in Southeastern China, 1912-1940 (黎俊忻)

Stephen C. AVERILL, 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 China's Jinggangshan Base Area (陳貴明)

Helen F. SIU, ed., Merchants' Daughters: Women, Commerce,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South China(張妍妍)

Xiaobo SU and Peggy TEO, 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Tourism in China: A View from Lijiang (盧惠玲)

錢杭,《庫域型水利社會研究——蕭山湘湖水利集團的興與衰》(王大學)

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趙晶)

黃宗智、尤陳俊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 (陳博翼)

錢昕怡,《近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革命論》(劉慶霖)

 

第九卷 第一期  2011.4

 

論文

作為南越國考古學起點的龜崗和貓兒崗:發現與方法(徐堅)

宗教組織與水利系統:蒙元時期山西水利社會中的僧道團體探析(王錦萍)

評述

社會人類學調查中的歷史(末成道男)

書評論文

論James Scott高地東南亞新命名Zomia的意義與未來(何翠萍、魏捷茲、黃淑莉)

書評

Denis TWITCHETT and Psul Jakov SMITH,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胡永光)

Kenneth DEAN and Zhenman ZHENG, 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 Volume One: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Return of the Gods(胡川安)

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李曉龍)

邱彭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 (周琳)

杜正貞,《村社傳統與明清士紳:山西澤州鄉土社會的制度變遷》(田宓)

王健,《利害關係:明清以來江南蘇松地區民間信仰研究》 (朱海濱)

于志嘉,《衛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為中心的研究》(楊培娜)

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金弘吉)

松浦章,《清代帆船東亞航運與中國海商海盜研究》(黃忠鑫)

楊妍,《地域主義與國家認同:民國初年省籍意識的政治文化分析》(王日根)

 

第九卷 第二期 2011.10(「在邊境的社區:華南僑鄉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專號)

本期特邀執行主編:蔡志祥

 

前言(蔡志祥)

權力遞奪:澄海冠隴的宗教與民間宗教(黃挺)

神與鬼之間:粵東海陸豐地區的義塚信仰與其演變(志賀市子)

模作他者:以香港新界東北吉澳島的節日、儀式和族群為中心(蔡志祥)

流動的邊界與凝固的權利:中山崖口村的定居歷史與資源控制(黃健敏、劉志偉)

書評

James ROBSON, 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in Medieval China(陳瑤)

Si-yen FEI,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黃素娟)

Tim OAKES and Donald S. SUTTON, Faiths on Display: Religion, Tourism, and the Chinese State(潘淑華)

巫仁恕,《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陳玥)

王振忠,《明清以來徽州村落社會史研究》(鄒怡)

安介生、邱仲麟主編,《邊界、邊地與邊民──明清時期北方邊塞地區部族分佈與地理生態基礎研究》(郭潤綠)

李玉尚,《海有豐歉:黃渤海的魚類與環境變遷 (1368-1958)》(姚滂)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 (1680 ~ 1790)》(陳麗華)

吳滔,《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係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侯鵬)

鄭宏泰、黃紹倫,《婦女遺囑藏著的秘密──人生、家庭與社會》(盧淑櫻)

 

第十卷 第一期  2012.4

 

論文

1683年的海外視角──明香人與越南禪法的發展(魏常樂)

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社會之形成暨其社會生活考察(1760-1945)──以大武壠派社為例(洪麗完)

「邊防三老」──清末民初南段滇緬邊疆上的國家代理人(馬健雄)

「川人無路哭先皇」之儀式探源──兼說成都社會生活中的儀式性皇權符號(孫明)

書評

James CAHILL,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劉芝華)

Seung-joon LEE, Gourmets in the Land of Famine: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Rice in Modern Canton(黃永豪)

陳民鎮,《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虞朝、良渚文化考論》(陳嘉禮)

鍾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態與發生史研究》(朱海濱)

魯西奇,《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成一農)

鄭宏泰、周振威,《香港大老──周壽臣》(黎傑長)

何文平,《變亂中的地方權勢:清末民初廣東的盜匪問題與社會秩序》(楊銳彬)

王詩穎,《國民革命軍與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何宇軒)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劉慶霖)

林玉茹,《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1937-1945)》(張程娟)

 

第十卷 第二期   2012.10

 

論文

洞庭古祠考——中古湘水下游的祠廟景觀(魏斌)

賜封與勸忠——兩宋之際的旌忠廟(楊俊峰)

 鹽場與州縣——明代中後期泰州竈戶的賦役管理(徐靖捷)

 莆田僑鄉的跨國文化網絡——石庭黃氏家族的例證(鄭振滿  鄭莉)

 生活情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河婆客家移民的遊移身份(藍清水)

書評

Janet Y. CHEN, Guilty of Indigence: The Urban Poor in China, 1900-1953(錢霖亮)

 李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于薇)

徐斌,《明清鄂東宗族與地方社會》(童歐慧  趙蕊)

肖文評,《白堠鄉的故事:地域史脈絡下的鄉村社會建構》(徐爽)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趙思淵)

山田賢,《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鄭俊華)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李義瓊)

劉統霞,《被表述的民俗藝術——對商河鼓子秧歌的歷史人類學考察》(段雪玉)

夏其龍編,《墳場研究講座論文集》(劉翠璇)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盧淑櫻)


第十一卷 第一期 2013-04


湖南專號


前言

北宋僧侶與資江流域的開發-宋熙寧年間湘中「開梅山」的歷史考察

文化的試探、協商與交融-以北宋時期洞庭湖區的風俗與信仰為中心

帝國之在苗疆-清代湘西的制度、禮儀與族群

爭水與爭地-湖南大通湖天祜垸個案研究


論文

移建文昌宮-清代雲南東川府的景觀再造與空間爭奪


述評

穿梭時空的歷史建構-《「文明」之路》的例子


書評

Angelina S. CHIN, Bound to Emancipate: Working Women and Urban Citizenship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Hong Kong

Frank N. PIEKE, The Good Communist: Elite Training and State Building in Today's China

Laura M. AHEARN, Living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roopology

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

鄒怡,《明清以來的徽州茶業與地方社會(1368-1949)》

馬俊亞,《被犠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860-1949)》

陳海忠,《近代商會與地方金融-以汕頭為中心的研究》

徐堅,《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

沈海梅,《中間地帶:西南中國的社會性別、族性與認同》


第十一卷 第二期 2013-10


論文

殷商統治者屬外來的人種-試論在中華文明形成階段中族群的多元性

「層累、匯聚地造成的」地域古史系統- 以先秦越國歷史的敘述為中心

明代金門的制度變革與社會轉型-以鹽政改革為中心


書評

Khee Heong KOH, A Northern Alternative: Xue Xuan (1389-1464) and the Hedong School

Tobie MEYER-FONG,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陳明,《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

任建敏,《從「理學名山」到「文翰樵山」-16世紀西樵山歷史變遷研究》

楊國安,《國家權力與民間秩序:多元視野下明清兩湖鄉村社會史研究》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郝平,《丁戊奇荒:光緒初年山西災荒與救濟研究》

張思主編,《二十世紀華北農村調查記錄》 (第四卷)

王建新主編,《南嶺走廊民族宗敎研究-道敎文化融合的視角》

黃應貴,《「文明」之路》 (三卷本)


第十二卷 第一期 2014-04


論文

「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群認同

邊緣群體的認同—十九世紀以來廣西邊境上的京族社區

金龍布傣的信仰與儀式空間—以黎王廟為中心

祭祀空間與地域社會—雷州雷祖祠及其周邊鄉村的靈物、神廟與祠堂


書評

Erik MUEGGLER, 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

Jianxiong MA, The Lahu Minority in Southwest China: A Response to Ethnic Marginalization on the Frontier

David FAURE and Ts’ui-ping HO eds. , Chieftains into Ancestor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Indigenous Society in Southwest China

章毅,《理學、士紳和宗族: 宋明時期徽洲的文化與社會》

石堅平,《創造祖蔭:廣洲瀝滘村兩個宗族的故事》

吳佩林,《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

丁荷生、許源泰,《新加坡華文銘刻彙編:1819-1911》

黃永豪,《米穀貿易與貨幣體制:20世紀初年湖南的經濟衰頹》

何其亮,《個體與集體之間: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評彈事業》

佐藤仁史,《近代中國の鄉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の在地指導層と地域社會》


第十二卷 第二期 2014-10


論文

明代湖南宜章三堡的設立與屯田之展開

通事制度、信仰與沿山邊區社會-清代臺灣吳鳳信仰的形成

近代華南與東南亞華人社會間的互動關係-以一個華人移民家庭的僑批為例

從歷史敘事反觀敘事者及其社會-以一個「湘南暴動者」的故事為例


書評

Tina Phillips JOHNSON, Childbirth in Republican China: Delivering Modernity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

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

朱鴻林,《致君與化俗:明代經筵鄉約研究文選》

馬健雄,《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譚思敏,《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宗族組織與地方政治和民間宗教的關係》

周湘雲,《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王利華,《人竹共生的環境與文明》

梁晨等,《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學生社會研究,1949-2002》


第十三卷 第一期 2015-04


論文

從「剪桐封弟」兩種版本看上古故事流傳與地域政治進程

土酋、盜匪與編民一一以雲南山鄉夷民為核心的討論

「入譜權」背後的話語較量一一以安徽涇縣朱氏系列族譜為樣本

邊境與邊民的國家化一一近代中英會審滇緬邊案制度


書評

Johannes L. KURZ, China's Southern Tang Dynasty, 937-976

Hans Ulrich VOGEL, Marco Polo Was i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Currencies, Salts and Revenues (Monies, Markets and Finance in East Asia, 1600-1900)

Eugenio MENEGON, Ancestors, Virgins, and Friars: Christianity as a Local Relig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huk-wah POON, 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1900-1937

Mingming WANG, The West As the Other: A Genealogy of Chinese Occidentalism

James WILKERSON & Robert PARKIN eds., Modalities of Change: The Interfac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East Asia

吳滔、佐藤仁史,《嘉定縣事一一14至20世紀初江南地域社會史研究》

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一一明清吉安府士紳研究》

梁勇,《移民、國家與地方權勢一一以清代巴縣為例》

吳重慶,《孫村的路一一後革命時代的人鬼神》


第十三卷 第二期 2015-10


論文

明清四川軍戶的發展與宗族建構——以冕寧胡家堡胡氏為個案

試論明清兩廣鹽區的潮橋體系

國家觀念與族群認同——以廣西北部「三王」形象演變為中心的考察

「靈力經濟」中的廟宇與社區——以臺灣竹山紫南宮為例


述評

在中國進行田野調查及其風險的反思


書評

Gordon MATHEWS,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葉崗、陳民鎭、王海雷合著,《越文化發展論》

王建革,《水鄉生態與江南社會 (9-20世紀)》

朱鴻林,《孔廟從祀與鄉約》

胡鐵球,《明淸歇家研究》

安樂博 (Robert Antony)著, 張蘭馨譯,《海上風雲:南中國海的海盜及其不法活動》

娜塔莉·澤蒙·大衛斯 (Natalie Zemon Davis),《檔案中的虛構:16世紀法國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講述者》

呂曉玲,《近代中國避暑度假旅遊研究 (1895-1937)》

田中實加,《灣生回家》

河合洋尚編,《日本客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百年的軌跡》


第十四卷 第一期 2016-04


論文

漢代羌人的社會政治組織與族群認同

「入湖權」的由來——明初鄱陽湖區的湖池「閘辦」與漁戶「承課」

清代水域上的徵課體系、產權與湖區社會——以湖北大冶河涇湖冊為中心

社區遺產的記憶形塑、失真與再現——以花蓮豐田社區的地名與範圍為例


書評

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

朱鴻林,《儒者思想與出處》

吳琦、趙秀麗,《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於社會類群的考察》

賴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

謝美娥,《販運者多 : 十八世紀湖北的糧價與糧食市場(1738-1797)》

關曉紅,《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

包筠雅著,劉永華等譯,《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

貴志俊彥、松重充浩、松村史紀編,《二〇世紀滿洲歷史事典》

白偉權,《柔佛新山華人社會的變遷與整合:1855-1942》


第十四卷 第二期 2016-10


論文

「軍三民七」的確立和調適——明代漕船修造的料額制度

僧人字輩與寺院繼承——以明清時期寧波府金峨寺為例

祖先與文字——清代以來湘潭族譜中靈官祭祀的正統化

衍化與變異——南臺灣內埔客莊的無主骨骸奉祀風俗初探


書評

Kathlene BALDANZA, Ming China and Vietnam: Negotiating Borders in Early Modern Asia

Yee Tuan WONG, Penang Chinese Commerc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ig Five

Nicholas L. TILNEY, Invasion of the Body: Revolution in Surgery

李新峰,《明代衛所政區硏究》

宋烜,《明代浙江海防研究》

胡恆,《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1833 - 1898) 》

村上衛著,王詩倫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應》

吳滔、于薇丶謝湜主編,《南嶺歷史地理研究· 第一輯》

佐藤量,《戰後日中關係と同窗會》


第十五卷 第一期 2017-04


論文

鮮味與權力——海鮮在唐宋轉型期的位置

明代向上社會流動再探

19世紀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

講了三遍的故事——一個苗疆邊緣族群的歷史、神話與現實


書評

Igor Iwo CHABROWSKI, Singing on the River: Sichuan Boatmen and Their Work Songs, 1880s-1930s

Barbara LOFTUS, Die Bürokratie Des Terrors: Eine Exhumierung

李碧妍, 《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覃延佳,《儀式傳統與地方文化建構:廣西上林師公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丁蕾,《從私藏到公共展覽: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館和展覽會》

劉永華主編, 《儀式文獻研究》

조세현 ,『천하의 바다에서 국가의 바다로——-해양의 시각으로 본 근대 중국의 형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