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国最高人文社会科学奖金揭幕!葛兆光获一等奖,陈苏镇、樊锦诗、魏巍等获得优秀奖,陈晓华、姜萌等获青年奖

2017-10-01 青年史学家


一等奖

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葛兆光,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优秀奖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陈伟:《秦简牍合集》


陈伟,男,汉族湖北黄梅县人,1955年7月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是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1987,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1987—1992,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年7月任教。1988年7月任讲师,1993年6月任副教授,1997年3月任教授,同年7月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09年为二级教授。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在日本同志社大学作合作研究。2007年3至6月,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11年7-8月,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2012年8-12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1-7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合集》是对早期出版的7批秦简牍资料系统地进行再整理,分4卷6册,即卷一《睡虎地秦墓简牍》(上中下三册)、卷二《龙岗秦墓简牍·郝家坪秦墓木牍》、卷三《周家台秦墓简牍·岳山秦墓木牍》、卷四《放马滩秦墓简牍》,《秦简牍合集》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等收藏简牍的文博机构合作完成,陈伟主编,彭浩、李天虹、刘乐贤、刘国胜、晏昌贵、高大伦、孙占宇等多位简牍学家共同编撰。 在简牍图像方面,通过与文博部门合作,课题组获得各批简牍的早期拍摄的照片或底片;并利用早稻田大学、芝加哥大学赠送的设备,获得红外影像。《合集》出版时,通过反复比对,尽量挑选质量较好、又能反映出土初期形态的常规照片和字迹清晰的红外影像,加以专业处理,图版质量大多优越于先前刊布的图版。课题组解决了先前整理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如睡虎地《日书》乙种的书题“日书”二字,在先前的几种整理本中编号不一,简影不全,让关心日书命名的中外学者不无困扰。课题组刻意察验,确认写有“日书”二字的实为日书乙种最后一简的背面,并取得比较完整的图像。睡虎地秦简《封诊式》65号简的背面文字,原无所属,现在确认为58号简的反印文。周家台72号简、放马滩乙种172号简、岳山所出两件木牍的背面、郝家坪17号木牍的正反两面,先前均无图版著录。《合集》刊出的常规或红外影像使这些缺憾得以弥补。 由于图版、释文、注释等方面普遍而显著的提升,对于所收录的7批简牍文献而言,《合集》堪称“善本”,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合集》的出版,相信将会大幅度深化对于秦简牍以及战国秦国和秦代历史、文化的认知,推进先秦、秦汉出土文献和先秦、秦汉史的研究。


樊锦诗:《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樊锦诗,汉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为了永久地保存敦煌石窟,并留存科学的档案资料,就要编著科学、完整、全面的石窟考古报告。敦煌研究院编《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就是在前人对莫高窟调查、记录、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是半个世纪以来敦煌石窟考古的结晶和划时代之作。本书以敦煌石窟中的"早期三窟"即第268、272、275窟为主,涵盖了第266-275窟等的11个编号。它是敦煌石窟发现后的第一次全面记录,既保存了石窟档案,反映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最新水平,也为国内其他石窟保护研究单位编写考古报告提供了范本。《考古报告》堪称中国石窟寺考古报告的一个里程碑,相信它将对中国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编写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郭丹彤:《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上、中、下卷)》


郭丹彤,东北师大历史系教授,1987年从德惠市实验中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被选送到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实验班,所学专业为埃及学。自此经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习阶段,历时8年有余,最终完成了有关埃及学的学习。1998年4月留所任教至今,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仍为埃及学。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是国内首项把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直接翻译成中文,并对译文进行详细注释的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资料内容庞杂,数量众多,因此,《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套装上中下册)》选取重要和具代表性的象形文字文献作为本项目收录的主要内容。为此,根据文献的实用性,《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套装上中下册)》把古代埃及文献划分为具有实用功能的文献和没有实用功能的文献。具有实用功能的文献包括历史文献、宗教文献和科技文献等,其中的历史文献的又包括王室文献和私人自传体铭文。没有实用功能的文献即为文学作品,包括故事、诗歌和教谕文献等。而本项目就是对上述两大类七种共计97篇的象形文字文献所进行翻译和注释。


霍巍:《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


霍巍生于成都,祖籍河北,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担任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9年 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受到总书记、总理亲切接见。


《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对吐蕃考古新发现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其中吐蕃墓葬、出土棺板画、金银器、马具、丝绸、各地佛教考古遗存、祭祀遗迹、大石遗迹、城堡居室遗址等主要的考古发现结合文献材料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吐蕃考古与吐蕃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土资料所反映出的吐蕃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等问题也做了研究论述。《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适合于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藏学等领域研究者以及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对西藏文化有兴趣者阅读。


吴丽娱:《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


吴丽娱 女,浙江杭州人,1949年出生,198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从王永兴先生研习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专业,1984年底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从事隋唐五代史和敦煌学研究。1994年任副研究员,2002年任研究员。1998年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2006年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


《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套装共2册)》在前人研究和已复原唐朝《丧葬令》基础上,对丧葬礼制本身展开探讨,考虑到唐朝社会以皇帝和官僚为中心的特点,全书以讨论皇帝和官僚丧礼为主而更多围绕中晚唐制度进行,并力求对制度的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行追踪。


青年奖

陈晓华:《十八世纪中西互动:学术交流与传承》


陈晓华,重庆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及传统文化、明清史、全球史教学科研工作。在四库全书研究方面论述颇丰,取得众多开创性成果。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从来都存在互动与共生的关系。本书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全球史观整合文献学、学术史、思想文化史研究,揭示中西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互动,突出在这种碰撞与互动中达致的共生与和谐,为当今“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提供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出版具有重要历史理论和学术研究价值。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再清末的实践》


姜萌,男,1980年生,河南桐柏人。2000年第一志愿考入山东大学历史学系,2004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山东电视台工作,2005年考入山东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2011年6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1年8月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讲师,2015年8月晋升副教授。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彻底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巨大的、难以回答的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中国是什么”和“中国怎么办”?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该问题而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过程做出了分析,对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归纳和总结,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史学发展方向的宏观认识。[1] 
  

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姜萌博士的《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该书对上述三种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近代以来史学的深远影响做出了客观的叙述、分析和评价。



9月28日,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和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同时揭晓。本届终身成就奖授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和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的《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研究》等53项成果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康之、特聘教授卢仲毅获第七届吴玉章优秀科研奖,该校教授郭庆旺、韩大元获第七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 



据悉,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是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为表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学者设立的专门奖项,于2012年首次颁发,每人奖金100万元,被认为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荣誉。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每5年评选一次。现评奖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8个学科。郭沫若、吕叔湘等一批著名社会科学家先后荣获该奖项。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暨终身成就奖分量有多重?



颁奖典礼开始前,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01岁的宋平同志,宋平同志夫人、101岁的陈舜瑶同志,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102岁的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袁宝华亲临人民大学看望各位获奖代表,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前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专程发来贺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马凯为获奖者颁奖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谭方正,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张淼,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崔新建,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著名哲学家陈先达、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易风、著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家高放,以及兄弟院校代表出席典礼,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原校长黄达,原党委书记马绍孟、程天权,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副校长洪大用、贺耀敏、吴晓球,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副校长刘元春、杜鹏出席典礼。中国人民大学各院系、部处负责人,部分学院师生代表,以及新闻媒体代表参加典礼。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


他们为什么会获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



方汉奇是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之一,他所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订正前人错误200余处,是迄今为止被引证最多的新闻学专著。而《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书籍的编写“披阅数十载”,被誉为国内新闻史研究最权威的教材。颁奖词高度评价方汉奇先生的学术成就:“方汉奇先生以毕生心力,七十余年如一日,潜心致学中国新闻史,是新中国新闻学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所撰述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科扛鼎之作;通史西译,蜚声海外,传播中国特色新闻史学;先生所创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界的学术重镇。先生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提携后辈,不遗余力;其渊博学识和至善境界,垂范后学。今以耄耋之年,仍潜心学术、诲人不倦,学界仰之如泰山北斗。”

经济学家刘诗白,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在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研究者,颁奖词这样说:“刘诗白先生是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在社会主义产权理论、转型期经济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研究者。

刘诗白先生还是卓越的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他人品高尚,才学精深,杏坛执鞭七十载,对国家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他那卷帙浩繁的著作里,可以触摸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

91岁的方汉奇表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借鉴学习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来说,新闻史的研究工作者是新闻事业的守望者。他将在这个领域继续做好学术研究、传承工作,不负奖励与期许。

92岁的刘诗白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应该推出学术功底深厚、现实意义重大的大作和新作。这是一项艰苦的学术创新工程,他虽然年事已高,仍要发挥余力。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光明日报》 

综稿编辑:张卓晶

责任编辑:张卓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