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是怎样掉进双一流B类的?

2017-10-06 青年史学家

湖南大学

崛起需千年,衰落仅一任


 

在国内百年名校已经烂大街,不办个世纪校庆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今天,湖南大学号称千年学府,也算是中国高校里的独一号。

 

湖大的校史追溯到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迄今已经一千多年。


(来源:百度)

 

然而千年校史却难以拯救它不断flop的命运。湖南大学近年来的衰落,本校的师生和校友都看在眼里。这十几年里,湖大与很多机遇失之交臂:

 

世纪之交时错失了与湘雅医学院合并的机会,眼睁睁看着这所号称“北有协和、南有湘雅”的国内一流医学院,投入隔壁左家垅男子职业基术学院怀抱,成了中南大学的掌上明珠;

 

湖大校园面积还没有中南大学的一半大,学校发展空间遇到瓶颈,觊觎相邻湖南师大的地皮但似乎对方并不感冒;


(来源:网易教育)

 

新世纪以来传统工科没落,湖大的信息相关学科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华为等旗舰企业中罕见湖大的毕业生。

 

2012年最近一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湖南大学没有排名前三的学科,没有85分以上学科,显然并不符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中“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的标准。

 

按照上海软科2017年国内高校排名,湖大排第31位,在六所双一流B类高校中是最高的。但如果按照国内高校排名来说,湖大还并没差到要被985集团踢出局的水平。


湖南大学前任党委书记刘克利

(来源:湘南学院官网)


2015年1月,媒体曝出湖南大学未经公示一次性接收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存在“转学腐败”的重大丑闻。

 

这17名研究生来自吉首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六所高校,排名都在全国100名开外,其中最差的吉首大学排309名。

 

转学的理由堪称千奇百怪,“气候不适”“对油画过敏”“经济困难”“饭菜太辣”“父亲需要照顾”都冒了出来。

 

这则新闻一传出就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并被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报道,给湖大的名声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17名学生中,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


(来源:腾讯教育)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他们父母的背景包括时任湖南大学幼儿园园长、湖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湖南省审计厅退休副调研员等。

 

事发后,湖南大学决定撤销这17名研究生转学的决定,并启动调查和追责程序。

 

教育部很快派出专项督察组对此进行处理,决定对湖大时任党委书记刘克利进行诫勉谈话,湖大时任校长赵跃宇行政警告处分,湖大一批其他领导干部也被处以相应的处罚。


(来源:微言教育)

 

这起重大丑闻还间接导致了教育部在2015年5月发出通知,对高校学生转学进行严格规范,规定了高校学生十类情形不得转学。

 

刘克利从2000年开始,在湖南大学党委书记任上干了15年,其间经历了王珂敏、谷士文、钟志华、赵跃宇四任校长,其中最短的只干了两年就离任。其间湖大党政不和的传闻一直不断,其中数位校长卸任时都有传言是被逼走的。

 

与刘克利同时离任的赵跃宇校长与刘矛盾甚深,这在当时的湖南大学是公开的秘密,双方甚至在全校教职员工面前公开发生冲突,事后赵校长还曾为此发表检讨。


原湖南大学校长

现任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

 

来源:赵跃宇校长在湖南大学八届一次教职工

暨十四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6年1月,时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来到长沙,宣布湖大党委书记刘克利、校长赵跃宇同时“下课”,职务分别由武汉大学副书记蒋昌忠、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接棒”。

 

这种重点大学党政一把手同时换人,被认为并非寻常举动。在湖大校友圈子里,对这件事的评论是:“玉石俱焚”。

 

在湖大的论坛里,双一流名单公布后甚至还有学生写诗纪念现在已经接任广西大学校长一职,却仍被湖大学生称为“沼跃鱼”的赵校长,内容相当有意思:


原作者:知乎 @ 丁健男

 

2013年高考结束时,当时还属于小众的B站弹幕中流行各校给自己母校打招生广告,不少番剧之中一片“欢迎报考南京大学”“欢迎报考复旦大学”等刷屏。但其中一条弹幕让人眼前一亮:“别来湖大”。

 

从此,“别来湖大”就成了一个著名的梗,从2013年到2017年历久弥新,每年大家都能找到新的劝阻自己学弟学妹报考湖大的理由。


(来源:知乎)

 

在知乎上专门有个热门问题:“如何看待湖南大学学生劝学弟学妹“别来湖大”,从2015年到昨天,一直有湖大的学生不断在里面更新了140多条答案,阅读量30多万次。如果你想了解湖大学生都怨念在哪,自行去围观即可。

 

从怨念了好几年的装空调问题,到月考、修地铁强拆、校园里外来人员管理混乱学生频繁被盗抢........同学们吐糟的点简直多到让陈大夫看不过来。


很显然,真正让湖大学生伤心的并不是宿舍楼装修的通宵施工,也不是北校和南校的校园环境,而是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湖大发给学生的纪律要求

(来源:新浪微博)

 

千年名校,却因为关键发展机遇期遇到了某一任搞政治内行,搞发展外行的主要领导,患上了“教育行政化“的病,忽视学生的利益和感受直至今天的境地,湖大的遭遇实在令人惋惜。

 





东北大学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中国,一所大学想要发展顺利步步登高,关键的两点一个是要找好方向,一个是要迈对节奏。


找好方向指的是能从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大势,预测到未来五年十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比如中科大在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就是实打实的国之重器,给学校实力和声誉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


而迈对节奏则指的是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学校发展要和国家历史进程合拍。东北大学的发展正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建设一所大学的过程有点像跑马拉松,有的阶段需要节省体力压着步伐跑,有的阶段需要紧跟领头羊一步不落,有的阶段需要用变速跑这类的小伎俩来迷惑对手。


(来源:百度)


东北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工学院,当年“东北大学“的校名虚位以待,东三省至少有四五所高校都在争夺,而当时的东北工学院领导通过海外的校友影响力,得到了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先生的认可以及当时高层的一致支持,1993年成功“恢复校名”。


从那时开始,东大开始了自己的黑马之路,以前东北工学院在沈阳的地位和同城的辽宁大学只是半斤八两,而经历了1993-2003年的十年“黄金发展期“,从“211” “教育部直属” "985" ,东北大学的地位蒸蒸日上,早已甩开辽大几个身位。


然而这时东北大学却走错了关键的一步棋:从2007年开始,陷入和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这三所沈阳本地高校的合校风波。


最终这四所高校的合并因利益上无法平衡而以失败告终,此事对于各自的后来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位于大连的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来源:新浪教育)


有亲历者回忆,当时为了合校审计的方便,一切需要花钱的东西都被把的非常严格,连老师的正常涨薪都暂时冻结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停了下来,结果却是合不成,硬生生错失了好几年最好的发展机会。


而回过头来看,2005-2010年这段时间,由于国际国内能源和资源价格一路高企,整个东北的经济形势有过一波“小阳春“。


那几年长春、沈阳、哈尔滨这些东北标志性城市,除了还上了90年代末大下岗时期的亏空,还有余钱投资城市基础建设。


而东大却遗憾地错过了这波发展机遇,后面紧跟着的就是11年至今,经济领域令人触目惊心的的“东北崩塌”了。


赫冀成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2011年,在东北大学干了16年校长的赫冀成卸任,由于其任职前半段的大发展和后半段的严重停滞,对于这位对于东北大学发展影响甚大的老校长,舆论的评价是毁誉参半。


根据中国教育报2013年的统计,中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职年份是5.2年。


我们认为,大学校长及书记这样的职务,应该设定一定任职期限,比如约定俗成做满十年就自动辞职、出国进修交流或轮换。


那些在一个位置上干了十六年的校长,干了十五年的书记,眼界、精力、改革的动力心气都被消磨得太厉害,往往会造成学校发展理念和实践的落后。湖南大学、东北大学的问题都有相当的成分要归咎于此。


2011年后的新任校领导为了拯救东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但这时整个东北的整体环境已经差得吓人。而东大的工科优势专业,一大半都伴随着整个行业一蹶不振。


(来源:中亿财经网)


黑龙江、辽宁、吉林在国内GDP增速排名中一直处于垫底区域,甚至部分时期还出现了负增长。


人才资源持续净流出,东北最优秀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愿意留在东北的,而是去了北京,去了南方,乃至去了海外。


即使在东北内部,位于大连的大连理工、大连海事等高校也比沈阳的东北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引进方面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此时东北大学已经是逆水行舟,想重回2003年以前黑马的样子,已经是力不从心。


在网络上谈论自己母校为何衰落时,东北大学的同学的嘴里,最常说出的词是“官僚主义”。

 

事实上,在目前的国内高校体制下,专职行政官僚在学校里掌握了过多的权利,一定程度的官僚主义是无法避免的。


(来源:腾讯教育)

 

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学论坛里,学生都会抱怨学校里的行政人员脸难看事难办,而在东北的大学似乎比其他大学更难一些;

 

全国很多高校里都有所谓“山头”的传言,东北的大学的山头比其他大学更多一些,互相之间内斗的更厉害一些;

 

很多国内高校学生都会抱怨自己的母校没有“人文关怀”,不以学生为本,而东北一些大学的同学反映的似乎比其他高校更绝望一些;

 

在其他地区的高校里,空降一位想做实事的领导往往能改变一所高校的教风学风,而在东北的“染缸文化”之下,外来的和尚往往会遭遇下马威。


(来源:百度)

 

在国内整个高等教育行业都主动与国际接轨,从全世界吸引人才的大环境下,莫名其妙地拒绝承认一些具有科研含金量的国际奖项;


“一流高校抓科研,二流高校抓考研,三流高校抓纪律”,所谓的学生工作以及一堆有浓厚计划经济时期色彩的集体活动还占用着东北大学同学的大量时间精力。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对于学生创业已经几乎是送启动资金配导师提供孵化器,全套服务就是要你满意的现状下,还有“你在辽宁能创业成功,在全国就都没问题”的说法。


东北大学的同学在谈论自己跌入B类时,口气显然没有湖大同学那样的激愤。而往往透出一种深深地无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而那些官僚主义不明显的高校里,往往都是有一些其他的力量对学校官僚化的倾向产生了制衡。

 

比如团结有力量的学生组织,比如团结而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友组织,比如一个活跃而有效率的就业市场环境......然而在东北的大环境下,这些东西往往都不存在。


怎样重新振兴东北大学?这个问题和“如何振兴东北经济”一样,一言难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关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最佩服的是其学生的团结和归属感。

 

之前在《还在苦等双一流名单的孩纸们,都赶紧洗洗睡吧!》中顺手说了一句“西北某小镇上的苹果园高校”,还没提校名就被一群西农的同学追来批判了。

 

陈大夫对西农在这方面的实力也有所耳闻,西农在农业领域的优秀不容置疑,西农这几十年来给西部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农培养的小麦品种养活了一大半中国人。


但从这三点得出西农理所应当一直呆在双一流行列里,这里面的逻辑你不觉得有点问题吗?

 

在教育行业里大家是应该拿什么说话?是实打实的代表教学科研水平的各项数据,最终得出的一碗水端平的评价体系,还是大家比资历讲贡献?


 



因为西农为国家付出过,所以成为双一流,并获得国家补助都是应该的,对这种逻辑表示质疑的人就都是智商捉急的喷子?


 

可能是之前受到的各种批评太多,使得西农的同学如此抱团,但我在几个网络平台里看到的,似乎并没有人在思考西农怎样努力重返A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微)

 

要么就是支持者和反对者互喷疯狂diss,要么就是狂灌心灵鸡汤,一个人说我来西农不后悔,努力就能做更好的自己,然后下面一众跟帖“我也是”。

 

如果你认为这种舆论环境是正常的,我无话可说。


我还是希望西农的同学能尽力走出来,到东南沿海地区,到海外去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去接触和感受一下发展先进地区的环境,看看那些你的同龄人都在追求些什么。


如果你还抱有一颗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再回来也不迟。


(来源:百度)


实际上,双一流B类就像A股中的ST制度一样,是“一流大学”建设中,为了实现教育部“能上能下”的承诺而特别设立的一个观察区。

 

新遴选上来的郑大、云大和新大虽然目前各方面实力都和名单中其他原985高校有较大差距,但在五年一届的轮换中应该不会下一次就被淘汰掉,相当于对他们来说面前有至少十年左右的建设发展期。

 

但对于上述三所高校来说,形势就不那么乐观了,到2020年如果还没有起色,其中多半有要被刷到仅有一流学科一档的。

 

希望这三所高校能知耻后勇,早日脱B,也希望那些虽然进了A类,但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乏善可陈的高校,能够吸取它们的教训,不让自己的学生和校友落到如此尴尬的处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