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对同济大学未来的担忧

2017-12-30 青年史学家



导语

你对他爱的越深,就越看不得他不好。

看了同济大学近日发布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我的内心是有一点点担忧的。这份担忧的来源主要是新闻和《同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文本中的这段话:


结合学校相关学科优势与特色,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学校确定了拟建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其中,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设的学科为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等9个,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建设的交叉学科领域为医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领域、“微结构模型、功能与应用”交叉学科领域、智能技术与绿色制造交叉学科领域、国家创新发展与欧洲研究交叉学科领域等4个。

点击阅读原文

同济大学一直以工科见长,更准确的说是以大土木类的工科见长。在这9个学科中除了设计学,其余8个学科都是紧紧围绕着大土木行业来展开的。而据我对同济大学的设计学了解,其优势设计领域也是室内设计,也是与建筑行业息息相关。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经过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的建筑行业与基础设施行业已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进入了稳定和萎缩的发展阶段。而由于建筑行业和基础设施存留的时间都在50-100年以上,有很多甚至是永久性的,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行业在国内,将不会再有复兴的时期,好日子已经随着上一代的土木人而去。


国内排名前三的建筑类设计院华东院、同济院都已经面临着业务萎缩的问题,业务量与营业额在不断减少,某些地区大型的建筑设计院已经出现开不出工资的问题。以同济大学全国排名第一的城乡规划学为例,毕业生出来后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几大规划院,中规院、同济院、上规院招收新人的规模越来越小,而各地方的规划单位用人也是越来越少。


最近几年,国内还在大规模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但以上海市排名前2位的市政类设计院为例,上海城建和上海市政,近三年业务额增长缓慢,上海市内的业务量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外地项目,因此这些企业在签新员工的时候,基本要求是要长年外派到地方的。


简单的说,国内大土木行业在萎缩,上海的转型发展也越来越不需要这些行业,直接导致同济大学的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留在上海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中国当下产业转型的方向是向着高端服务业、高科技与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服务业以金融、法律、咨询为代表,高科技以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生命科学为代表,高端制造业以精密仪器、机械与自动化、机器人为代表。


12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发布的《同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对这些领域的相关学科都鲜有提及甚至没有提及。在同济大学读书的7年,我深刻的感受到,同济的问题绝不是优势学科不强,恰恰是这些优势学科过强而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其他专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根据该通知,共有42所高校的50个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学位授权。而同济大学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就名列其中。以985大学所具有的资源和生源质量,出现这种情况实属罕见。而这也成为了同济大学非常不愿意提及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大发展,计算机科学与软件专业变成了非常热门的专业。很多大学也因为其优势专业在此而声名鹊起。可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将不断的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而就是这么重要的、面向未来的学科,同济大学的软件工程学院居然连自己的学院楼都没有,一直在嘉定校区借用行政办公楼使用。前任院长,居然长年不在学校,整个学院的发展都不知道该听谁的。而师资力量也很堪忧,有些教软件工程的老师居然是桥梁专业出身。互联网行业最看重的就是实践,实习对于学生来说就非常重要,而学院却被安排在了非常遥远的嘉定校区,到市中心要1.5小时,这让同学们的实习经历只能用艰辛二字来形容。


在具有如此优越发展环境的上海,大部分的同济学子,只能作为蓬勃发展行业的旁观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在中国和上海都在向着更高端、先进的行业转型的过程中,同济还固守着优势学科,谈何未来呢?同济大学最为骄傲的土木专业,教授和研究员都很难找到新的研究点;比较领先的汽车专业,面临着电动汽车带来的洗牌,我相信同济大学未来10年在这些优势专业将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靠前,但也许再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多优秀学子报考这些专业了,而没有了优秀学子的大学,终将没落。


对于一位在同济大学学习、生活七年的学子来说,我对他的爱是极其深沉的,而越是爱,越是希望他好。


本文作者:崔叔

就职于上海顶级城市发展研究机构,走南闯北,见识颇广,是一位为城市勾画蓝图的规划专家。同时在文化艺术、职业发展、个人成长领域拥有敏锐的触角和思考,对社会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洞察。

关注公众号,让时间慢下来,他的个人微信号是unclecui1949。




兵工署长俞大维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率部在福建倒蒋造反,史称“闽变”。蒋介石迅速出动大军讨逆,并于1934年1月攻占福州,“闽变”以失败告终。为防死灰复燃,蒋介石把自己的心腹、时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的陈仪调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福建保安司令。陈氏卸职前,蒋介石向其询问谁堪担当兵工署署长之职,陈当场向蒋推荐傅斯年与陈寅恪的哈佛与伯林大学同学俞大维,并说“俞大维这个人不要钱”,“俞懂弹道学,是个人才”,等等。在陈氏力荐下,正在德国采购军火的俞大维被召回国,出任军政部次长兼任兵工署署长,一跃成为国民政府独当一面的大员。

此时,日本军队正对中国步步进逼,任何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能感到,中日之间的恶战、大战已无法避免。俞大维就任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国军武器弹药的来源筹划、供应、存储、整备、生产制造”,“自立自主、刻不容缓”。

为完成这一重任,俞大维上任不久,在继续争取德国军方装备和技术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上海的同济大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科学技术就一跃为世界之冠,军火制造业及所造武器性能举世闻名。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开始从德国订购军火,具体承办者大多是同济大学毕业生。



同济医学院大门


以德文教学的同济大学,虽非外国教会创办,但无论在战前还是战后,都是中德文化沟通的唯一桥梁。校内占主导地位的德国教授极富日耳曼人之特点,事事严格认真,完全采用德国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手与脑并用。而同济学生平时功课繁重,压力甚大,非目标远大、志在科学报国而坚韧不拔者不能坚持。正是这种极具特色的教学和繁重而扎实的课业,使同济的医学、机械、水利三科闻名全国,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同济大学医科属世之公认的名校名科,完全可与北京协和、长沙湘雅等名重一时的医科学校相匹敌,当时社会上有“北协和,南湘雅,同济医生顶呱呱”的赞誉。抗战军兴,同济医科毕业生奔赴抗日前线,几乎每所战地医院都有同济出身的医生为负伤将士生命安危奔波忙碌。同济机械科出身的工程师,同样受到世人瞩目和尊敬。按照德国教授的要求,在学习期间,机械科的学生必须一丝不苟,手脑并用,不仅图样一定要绘得精密,模具设计精益求精,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工厂、车间能亲自操作机具为技工示范,彻底消除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只动口不动手、只讲究理论不重实践的弊病。当时上海各大机器厂、纱厂的负责人及主要骨干,多是同济出身。而上海江南造船厂、龙华兵工厂的工程师群,更是以同济校友为主力。由于同济在国防上的重要性和兵工界的实力,促使当时的军政部政务次长、兵工署署长兼上海龙华兵工厂厂长张群(岳军),于1928年亲自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以带领这支超凡出众的后备力量为国民党政府效力。

据后来在台湾的张群回忆:“当国民革命军底定东南以后,国民政府甫告成立,军事倥偬,社会秩序犹未完全恢复,同济大学更以校务困难,几陷于停顿之境,阮校长介藩以维持之方就商于余,余适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署长,并兼上海龙华兵工厂厂长,于国防建设之推进,负有责任。又因公务关系与当时聘用之德国总顾问鲍尔博士及其他顾问时相接触。此辈顾问,大部为彼邦学者硕彦,学验俱富,对我国防建设甚多建议。同时,同济毕业同学之服务于军政部所属之机关者,均有显著之成绩。余因念国防建设之根本,首在国防建设人才之培养,同济大学之工、医等学院,原已有良好之基础,并有设备完善之实习工厂与医院,倘得军政与教育相配合,以同济大学为培养国防建设人才之一中心机构,并延聘此辈德国顾问,分其余力,讲授课于其间,必更可充实学校之内容协助其发展,以培植优秀之国防建设人才,实深符建校合作之旨意。此议一出,深得各方赞同,佥请即以余兼任校长,俾便与军政部密切合作以利计划之推行。余考虑结果亦竟忘其谫陋,毅然承诺。继就此意商之当时教育部朱部长骝先(家骅),朱部长深韪其议,并允年增经费二十五万元。”

张群兼任同济校长三个月后调任上海市市长,遂辞却兵工署署长和同大校长等本兼各职。尽管张氏在同济大学时光短暂,却与很多师生结下了终生友谊,他对同大出身的学生、特别是机械科毕业生对国防事业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三十年来,我同济校友之服务于国防建设者,为数甚多,贡献亦复不少,实为国人所共见。”

身为国民政府第一任兵工署署长的张群卸任之后,陈仪接任此职,后陈氏赴福建另当大任,此职便落在了“不要钱”的俞大维身上。

俞大维根据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即令在兵工署服务的一批同济校友,与当时留德的原同济学生江杓、陶声洋、谭伯羽、杨继曾、周芳世、丁天雄等人紧密配合,积极在德国大量采购武器、机具、枪炮钢管等军用储备物资。通过众人努力,这年夏季,中国方面取得了德国1924年研制的长、短管毛瑟步枪图样(蓝图)及样板资料。俞大维下令由设在河南省的巩县兵工厂锻造、铸造及仿制。毛瑟步枪蓝图全部是德文原图,样板资料也是德国工业标准(DIN),极其烦琐难懂,兵工厂方面因缺乏懂德文的人才,甚感困难。俞大维亲自出面,通过各种关系,在全国网罗招聘同济大学机师科毕业生到巩县兵工厂参加此项工作。同济毕业生闻讯,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很快成为巩县兵工厂的技术主力。同年10月,长、短管德式毛瑟枪仿造成功并批量生产。这是俞大维出任兵工署署长之后,重用同济学生之始,也是同济毕业生当年在兵工厂为国家立的第一大功。

由于国造毛瑟步枪对当时中国的军工业意义非同一般,受到国民政府高度重视,遂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为“中正式步枪”,抗战期间由重庆二十一兵工厂大量生产。此种步枪与仿造的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及多型号手榴弹等枪械,成为中国八年抗战十大战区320万大军的主要制式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正式步枪



1943年常德会战中国军使用的轻机枪与中正式步枪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原巩县兵工厂厂长李待琛奉派为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首席科技参事,原日本军械处长对李说:“你们的轻武器杀伤力比我们的好,中正式步枪打得远,可射钢弹头,三八式不能(日本军队装备的三八式大盖步枪),你们的轻重机枪枪管打红了,浇浇水,还能打。你们的兵工制造业了不起!”

李待琛道:“你有所不知,这都是当年留德的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先生与同济大学机械科毕业生的功劳呵!”

日本的这位军械处处长可能还不知道,在淞沪抗战爆发后,根据当时的局势,本来应该避其锋芒,以空间换时间和对手周旋的中国军队,却以精锐在上海与势头正盛的日军进行了自开战以来最为酷烈的死打硬拼之战。这一战略不仅为了保卫首都南京,更重要的是为了掩护集中在上海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中国现代金融、工商和兵工制造业精华的撤退,以图长期抗战。

就在这股撤退大潮中,国民政府命令兵工署全速将各地兵工厂拆装,运送至西南大后方重新组建。俞大维受命负责策划主持全国兵工厂的拆迁事宜,同济大学出身的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被任命为各厂拆迁监管人。金陵兵工厂于1937年11月奉命西迁后,历尽艰险,终于在1938年2月全部运往重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于重庆两路口对岸之陈家馆逐渐复工生产。武汉保卫战开始之后,著名的汉阳兵工厂奉命撤退,一部分机具、员工西迁至重庆,并入已改名为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的原金陵兵工厂——此乃抗战期间大后方规模最大、最具实力的兵工厂,所属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达到了一万余众,职工十几万人。

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同济出身的江杓就奉命接收广东第二兵工厂并出任厂长,后该厂遭日机轰炸,江氏奉命迁厂,将机具全部迁至重庆郭家沱复厂,改番号为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厂。该厂的机器是清一色德国设备,工业标准及图样均采用德国式,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及留德学生均为网罗对象。恢复生产后,该厂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制造出了新式武器——战车防御炮(平射炮)及炮弹。1938年11月,同济大学出身的兵工署五十厂工程师郑大强,奉派整编成都的四川兵工厂,改为五十兵工厂成都分厂,由郑大强任厂长,有工程师、技术人员1000余人,主要生产60型迫击炮弹及炮弹底火。



金陵兵工厂生产的高平身两用炮的◆式重机枪(图中处于高射状态)



金陵兵工厂造的八二迫击炮、炮弹。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式八二迫击炮。

该炮就由金陵兵工厂生产。



重庆兵工厂之一部


抗战中后期,第二十一和第五十两家兵工厂成为中国生产武器弹药的主力军。当时兵工界公认,俞大维中将、杨继曾少将、二十一兵工厂厂长李承干少将,五十兵工厂厂长江杓少将等,是兵工制造业的四大名将和国家的四大功臣。而聚集在这四大名将麾下的各兵工厂主管人员和工程师群,有百分之八十来自同济大学。故当时兵工界人士公认:“同济是兵工界的导师和主力。”“兵工厂、兵工界的人才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之母。”

对这一极高评价,俞大维并不否认。他曾对外界这样说道:“我当兵工署长后,重用的都是留德、留日及同济大学的学生……对日战争爆发,大小战役之不利消息频传,无日、无时、无地无之。可告慰者,战况再不利于我,却从无一人抱怨说:‘枪炮弹药没有了。’”这就是俞大维与他的同济战友们创造的奇迹,对国家所做的杰出贡献。


(注:原文为《国立同济大学创校八十周年纪念特刊》中的《同济大学校友对国家的贡献》,有删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