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七十一年前的西南联大招生题,你能得几分?

2018-01-18 青年史学家


圓錐曲線壓軸的數學考卷、“孟德爾的豌豆”中的遺傳試驗、詳細規定段落內容的英語作文、永無“止境”的化學方程式配平、緊密結合時代的公民史地……期末季已經來臨,被題海淹沒的你,想不想知道七十一年前的學生們是怎樣跨過大學的門檻呢?


一起走進1946年的西南聯大,一睹為快!




1

數學(壓軸題)

試證在拋物線正焦弦兩端點所作切線互相垂直,又若此拋物線方程式:

試求其在上述二切線為坐標軸時之新方程式。 




2

生物(原卷從第五題)

用一株純種黃豌豆和純種白豌豆交配所得之黃豌豆再和白豌豆交配得到一百株子代。問子代中純種有多少?黃白各若干?




3

英語(作文題)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on the “Human Body”  and divide it into four paragraphs. Discuss th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first paragraph, st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parts and of the body as a whole in the second, compare the human body with that of a bird in the third, and put your own ideas in the conclusion in the last paragraph. Any writing done not according to these directions shows failure to understand, and therefore receives no credit at all.

小貼士


當時的寫作要求規定得更為細緻嚴格,每段的內容都作了說明,沒有今天英語寫作這麼高的自由度,“receives no credit at all” 更是看得人後背一涼。




4

公民史地

  統一中國全國之朝代而壽命不滿五十年者為( )( );渡江偏安之朝代而壽命超過百年者為( )( )。

小貼士


“公民史地”類似於今天的“政治”科。國家的統一與南渡偏安,是不是讓大家想到了什麼呢?正是抗戰勝利,西南聯大北返,這一道題看似考歷史,也是我們聯大傲嬌地表達偏安之憂和北返之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西南聯大紀念碑上的一段話:“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一道題的背後,便是那個波瀾壯闊、風雲變幻的時代。





5

理化

平衡下列各方程式

特別提示

這其中兩個反應今天來看是錯的,歡迎“火眼金睛”的大家後台留言與我們展開互動!


七十年前的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作為大後方最高學府的西南聯大在5月4日宣告結束,三校開始復員北返。同年,西南聯大最後一次招生。

西南聯大舊照

民國幾十年的招生史與今天一樣,也是一波三折。1912年-1937年,高考主要是大學自主命題、自主招生,各校招生試題各有特色。1938年,教育部設立全國統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一高考,按計劃招生,分文理科。當時全國祇在非敵占區設了武昌、長沙等12個招生區,敵占區則無法設點。但統一高考僅實行三年,終因抗日戰爭日益殘酷而被迫放棄。自1942年之後,全國劃為10個聯合招生區。如昆明區,有2所大學,由西南聯大為召集學校;重慶區所屬10個院校,中央大學為召集學校。聯合招生的報名、命題、閱卷等事宜,一般根據教育部的規定,由各考區自己決定。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統考制度才逐漸恢復。

 西南聯大校訓

我們應該能夠想像聯大學子上大學的危險和艱難。從沿海到內地,報考聯大的學子濟濟,但因招生製度而不得不穿越半個中國去昆明招生區“趕考”;一旦被錄取,就意味著又一趟去學校報到的長途跋涉。鐵路、公路經常被轟炸,交通極度困難,一些學子甚至因路途艱險沒能成功到達聯大報到。


  西南聯大校舍

四年的大學生涯中,校舍簡陋,經費匱乏,學習和生活條件都很艱苦,敵機轟炸司空見慣,這是無利於學術事業的局面,但歷史地看,儘管八年間聯大總的招生人數也不過8000餘人,卻培養了118名中科院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佔當時全國學部委員的25%,其中不乏楊振寧、李政道等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和後來的鄧稼先等“兩彈元勳” ;八年間的學生風貌,到今天依然在各種資料記載中面容宛然。


 西南聯大學子在簡陋圖書館裡自習



附錄

此時聯大的考試科目設置全面,與後來中國借鑒蘇聯模式的文理分科方式不同,聯大的考試分為十科,綜合考察學生數理化生、雙語和政史地等各方面的知識積累,兼顧文理,重視對“通才教育”的引導。

 數學


1. 證明若△ABC中過B,C二頂點之二中線等長,則△ABC為等腰三角形且AB,AC為二相等邊,並證明其逆定理。


2. 從半圓之直徑AB兩端各引此半圓弦AC,BD交於E,求證:


3. 解下之聯立三角方程式


4. 試證在拋物線正焦弦兩端點所作切線互相垂直,又若此拋物線方程式為:

試求其在上述二切線為坐標軸時之新方程式。

評析


我們選取的四道題有主要涉及平面幾何、平面向量、三角函數、解析幾何的知識,這些知識在現在的高考中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這些題的難度與如今的高考數學題也很接近。有一點區別在於,當時的考題幾乎沒有選擇題與填空題,全部為解答題。


 物理


1. (a)試述能量不減原理,並舉例以說明之。

   

   (b)有一質量為半公斤之球,自由落下兩秒鐘後與地面相碰,球即反跳16公尺高,問球之動能損失若干?此損失之能量作何用途?


2.(a)若在一頗不透明之板中鑿一方形之大小穴,以使陽光透過小孔而射於牆上,則所得之像為圓形而非方形,試言其故。

  

  (b)不發光之物體,可因發光體之映照而為吾人所見,其故安在?

  

  (c)顯微鏡之物鏡和目鏡,其焦距各為1.5厘米及5厘米,如在物鏡下1.6厘米處放大一物體,由目鏡望去,使所成之像在通物之明視距離時,求此顯微鏡之放大率。

評析


從選取的題目可以看出,當時的物理題很注重概念的理解與原理的掌握,題目裡有“試述能量不減原理,並舉例以說明之”這樣在現在的高考中幾乎見不到的純概念性題目。同時也會像現在一樣考察定理公式的實際應用(即計算題),但難度比現在的高考題要低很多。


 理化


1. 有一質量為半公斤之球,自由落下兩秒鐘後與地面相碰,球即反跳16公尺高,問球之動能損失若干?此損失之量作何用途?


2. 顯微鏡之物鏡和目鏡,其焦距各為1.5厘米及5厘米,如在物鏡下1.6厘米處放大一物體,由目鏡望去,使所成之像在通物之明視距離時,求此顯微鏡之放大率。


3. 試敘述“游離學說”,並詳述氧化鈉溶液於電解時之各種變化。


4. 平衡下列各方程式。


評析


理化考試中的物理題主要是計算題,且與物理考試有很多相同題目。難度同樣比現在的高考題要低很多。

理化考試中的化學部分會考察對於概念、原理的掌握,如題目中的“試敘述'游離學說'”。


化學


1.硫酸在工業上有何用途?工業上用何法製造?比較所用方法之優劣。(原卷第一題)

比如上面這道關於硫酸制法的題目,就和硫酸工業密切相關,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


2. 設有氣體一瓶,僅知其可能為氯氣,或為氧氣,或為氫氣,或為二氧化碳,或氮氣。問應用何方法及步驟以鑑定究為某氣?(原卷第四題)


評析


化學考試中題目的設置注重實用,跟化工行業實際聯繫比較密切,考察方式以問答題為主,需要同學們對概念和原理的紮實掌握。


生物


1. 試述生物與無生物之不同點。


2. 試述人類小腸的結構和功能。(原卷第三題)


3. 用一株純種黃豌豆和純種白豌豆交配所得之黃豌豆再和白豌豆交配得到一百株子代。問子代中純種有多少?黃白各若干?(原卷第五題)

評析


生物考試題量適中,以問答題為主,對知識的考察將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一些今天常見的知識點在當時也是熱門考點。


英文


1.漢譯英

讓父母替我們訂婚姻只怕不是一個真正可靠的辦法。(原卷第二題A句)

 

2.作文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on the “Human Body” and divide it into four paragraphs. Discuss th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first paragraph, st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parts and of the body as a whole in the second, compare the human body with that of a bird in the third, and put your own ideas in the conclusion in the last paragraph. Any writing done not according to these directions shows failure to understand, and therefore receives no credit at all.

評析


英文分為英譯漢、漢譯英和作文三個部分。翻譯中特別強調了“idiomatic”,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達雅”、“地道”的意思,標准設定得很高。“漢譯英”題型在考察英語的同時還表達了“婚姻自由”的思想,當時的出題者們既重知識考查,又要巧妙聯繫時事,在文科試題中尤為如此。

作文題目的寫作要求則規定得更為細緻嚴格。更巧妙的是,與生物試卷中的“小腸”一題形成呼應。在英語中也滲透了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得高分的同學肯定都是“通才”吧。


 中外史地


1. 秦始皇征服南越,設( ),( ),( )三郡。秦時今福建之地稱( )郡。(原卷歷史部分第三題)


2. 白山黑水係指( )與( )。(原卷地理部分第三題)


3.英國棉紡織業中心為( )。(原卷地理部分第二十一題)


(答案1.象交趾南海閩中2.長白山黑龍江3.曼徹斯特)

評析


史地部分分為“中外史地”和“公民史地”。前者側重於考察知識的掌握程度,後者和我們今天的“政治”考試有點像,和時政的聯繫緊密。“白山黑水”出自《金史·世紀》很有文化底蘊。


 公民史地


1. 我國民法規定成年齡為若干歲?(原卷第一題)


2. 統一中國全國之朝代而壽命不滿五十年者為( )( );渡江偏安之朝代而壽命超過百年者為( )( )。

評析


當時考試所設的科目中還沒有今天的“政治”一科,但是大學招生考試中已經有了要考察這方面知識的意識,將這部分題目稱為“公民史地”,正反映了它們和歷史地理的緊密聯繫。


國文


(一)作文(文言語體不拘,但須分段,並須加標點學校與社會


(二)解釋下列成語的意義:

(1)指日可待 

(2)變本加厲 

(3)隔岸觀火 

(4)息息相關

評析


當時對國文的考察很簡潔,頗有古代科舉考試的感覺——考試內容主要是一篇作文,且作文題目與社會、國家息息相關,又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很值得我們如今作文命題者藉鑑的。


公民


(一)我國民法規定成年年齡為若干歲?

(二)未成年人之行為在法律上發生什麼效果?

(三)國家之製始於何時?此製成立以前人類有何種政治活動?

(四)何謂人民權利宣言?五五憲草有此宣言否?

(五)說明貨幣之功用?

(六)節制資本之理由與方法如何?

(七)何謂機械體?何謂有機體?社會為機械體乎?抑為有機體乎?

(八)大家庭制與小家庭制之優劣如何?

評析


公民考試的考察範圍很廣,包括法律、歷史、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知識,且考察內容並不淺近,具有一定專業性。可見當時的考試很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資料:

1.艾治平:《今日的北大》,1947年版影印本

2.秦亞堙:《百年“高考”國家選材之本》,2013.06.06. 北京晚報

3. http://mt.sohu.com/20160608/n453650892.shtml 《民國時期高考的那些事兒》

4.http://learning.sohu.com/20160610/n453836516.s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