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名历史学硕士的返乡手记

2018-02-14 唐百成 青年史学家


THANK YOU

Design by 唐百成



写这篇小文是因为发现有许多倾诉但却无人可诉。我出身一个陕南小山村,家境一般,目前在读硕士三年级,有强烈意向且正在准备考博。就读学科是人人谈虎色变的历史学,但却是我自小学以来一直钟情的对象。


大约从2013年底寒假(打算考研)至今,每期寒暑假归家,总会被直接或间接问及就业与婚恋等问题,当然这并非我所特有,而是大学生回家的普遍常态。有所特殊的是,我家位于村社中心,并开了一个诊所与小卖部,这就使得我家成为人流聚集之地。相比于其他大学生,我回家后与乡里人士碰面的频率大概是最高的(此处无大数据,只凭感觉估计),因此也就使上述现象更为凸显。同时,这些人群远近不一,有的对我比较了解,有的了解一点,有的完全不了解,所提问题也就比较复杂与多面。



总的来讲,“毕业了吧?”/“工作了吧?”/“在哪上班?”/“还有几年?”/“媳妇没有领回来?”/“啥时候喝喜酒?”这些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当然,他们并非是真的关心这些,更多只是打招呼性质的问候,也可以说这就是乡里人同大学生归家打招呼的固定模式与风格。毫不夸张地说,类似的问候我已经历了上百次之多,几乎每天都有,一天好几次。


时间回到2014年,本科即将毕业未选择就业,此类问候模式便接踵而来。与此同时,与我同级或相差一级的伙伴都选择了就业,我也就被“特殊化”。一遍又一遍地:“毕业了吧?”/“工作了吧?”/“在哪上班?”/“还有几年?”/“媳妇没有领回来?”/“啥时候喝喜酒?”我的回答总是否定或者未知。长期以来,在凝静的空气中,我放佛都能察觉到答案的无力感对方的失落感。当对方追问“还得几年?”“毕业后国家分配什么工作?”(对上世纪大学生的认识)我只能继续解释与科普所谓的“研究生”是个什么,以及回答还是需要自己找工作的。对方也会打圆场地称赞或是真心相信:“那毕业后肯定能找到高薪体面的职业,毕竟学历在这呢!”


很多时候也是当着我的面直接问我爸妈:“你们儿子毕业了吧?哪上班?”我妈也是收到了太多类似的问题,也有固定的回答:“他等于说是本科已经毕业了,现在在读研究生”。对方一般继续追问“那还有几年啊?”再回答还有3年/2年/1年。对方仍然给予上述模式的称赞:那毕业以后肯定……


的确,“硕士”的头衔在这里称得上“荣耀”。因为十年前“大学生”的头衔在这里都属于“功成名就”,有哪家考上大学,一般都会办酒席、收礼钱,可见其在当地的含金量。尽管近年来大学生一再贬值,可对于陕南的小山村来说,硕士仍然稀有。


如今,三四年的固定问候模式与答复已悄然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我硕士也要毕业了,按道理说,他们口中所言的高薪、体面职业现在也差不多到手了吧!于是对我有一定了解的会问到:“快毕业了吧?”/“准备哪里工作?”/“肯定已经找好了吧?”似乎硕士如此“高”的学历找个工作太容易了。无奈我只能继续给予否定回答或模糊回答,甚至避而不答(到时候再看吧)。稍远一点对我情况不了解的人就会产生以下的对话模式(方言翻译成普通话,部分则保留,语气自己想象):


A:你们儿子几时回来的?

我:前几天回来的/(或:有一段时间了)

A:你现在工作了吧!在哪上班啊?

我:……

我妈:还没有!还有半年才毕业。

A:那也快了!到时候肯定工资高得很!你们一家子都在挣钱啊,好日子!你们老了享福啊!

我:……

我妈:他还要考博士,那还久得很!出来都30多岁了啊!老了!

A:博士啊!那管歪!(厉害的意思) 人家***那女娃子不就是博士,年薪30万啊!到时候你们就好了(指生活好了)。

我:……

我妈:那哪个晓得?这时候还木出来(指毕业)。晓得他到时候有那个本事木有?!

A:那人家肯定有。


……


诚然,这里的观念就是“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的人生模式,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功成名就,接下来只是等待毕业,分配正式工作。考上大学,然后有“正式工作”就是成功的标配。这是因为60/70年代出生的人的确很难考上大学,也很难有一份“正式工作”,大多依靠劳务输出与个体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确实难以理解为什么都大学毕业了还要继续“念书”。在观念中,上学是一种“煎熬”,毕业工作才是“人生解放”。为什么要拒绝解放而选择继续煎熬呢?如果说读研究生尚且可以理解与支持(因在观念中,再熬三年可得高薪)。那么现如今总该就业了吧!难道还要继续上学?以至于我一点都不敢透露博士最早三年毕业,很多是四年的,甚至是五年!如此长的年限,难道是读书读傻了?书呆子?



落笔间恰巧接到一个微信电话,他是我高中关系最好的哥们之一。与我相同的是,他也读了研究生,是西北地区最好的学校,著名的C9之一,不用多说吧。不同的是,他是县城人,所受的观念压力要小得多。而且如今他告诉我已经找到了工作,帝都,年薪12万,干得好几年之后据说接近20W,这个结果也足以反击当初质疑他的一切眼光或言论。与之相比,“悲催”的是,在乡人眼里,我自2011年上大学,至今已过去了八个年头,难道还没“毕业”?不仅如此,还有三四年??不可思议!且就算再等三四年我也很难拿到我哥们的年薪,文史类与经济类丝毫没有可比性,哪怕是博士。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想法,也有部分人赞同并支持,因为背后的逻辑仍然与前相同且做了延伸:再继续辛苦几年吧,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还是值啊!在乡人心中,博士毕业大概年薪得有20-30万吧?因为县里确实有个博士毕业年薪达到了30万,在坊间广为流传,并作为成功的案例,尽管付出了30多岁还在上学“念书”的“巨大”代价。


不过就总体而言,还是质疑得多:硕士学历总该够了吧?(大概本科就够了)为什么还要继续上学呢?真是读书读傻了?难道又是一个书呆子?


生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使我似乎永远无法向他们解释清楚,理解这是为什么,因此我也就彻底放弃了解释。在此我想说明,本文并非是要宣扬何种生活观优越或是去评判高低,因为这本就无法评判。我只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去理解与大众不同的少数人的生活方式。



如今面临高速城镇化问题,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也更多将其视为经济问题。在此我想说,这也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上述价值观念犹如一股巨大的推力,将我推向城市,哪怕是背负“房奴”的人生。在此我想重复强调,这里不做丝毫的价值高低评判,只是客观描述价值及观念不同带来的感受。我完全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甚至有时偶尔也羡慕这种观念与方式,可以不用背负太多压力与焦虑。但我不想受到太多价值观念的攻击与非议,而在此承受“孤独”。


我只想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规划未来。尽管也曾听闻许多“学界世俗、高校腐败、期刊黑暗”之类的话语,以及博士青椒面临的经济压力与婚姻、家庭等问题,也曾质疑过、反问过:值得吗?但就总体来说,从事历史研究仍然是我最向往的道路,大学老师仍然是我最向往的职业,学术真理也是我一生的追求。人生从来没有十全十美,“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才是社会公平与人生常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