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师范不师范”大学

2018-02-18 青年史学家


来源 | 学术志(ID:xueshuzhi001)原创

作者 | Freya    编辑:学妹


作为北师大的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会被不止一次地被问道:

“你们毕业了是不是会去当老师啊?”

一开始还努力地辩解道:“北师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不一定是当要老师的。”

等到被问多了,也懒得解释,

只得笑着答道:“哈哈,当老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啊。”


▲北师大木铎 是北师大校徽取材之一 《论语》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便成为老师的象征


北师大作为985、211工程院校之一,享有京城“清北人师”四大名校之一的美誉,在整个中国也是极有知名度的传统名校之一。有志于教师行业、教育事业的学子,更不乏把她纳入首选。


百年来,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钟敬文、启功、白寿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20余万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垣校长像


新近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成为A类36所高校之一;同时有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位列全国第八。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更是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第一。


但尽管北师大“综合性大学”建设的道路已经走了很久,各个学科门类建设成果丰硕。但是在不少人心里,提起北师大,还是那个“师范”第一。




进入了北师大就意味着一定要当老师?

北师大到底是属于“师范类”还是“综合类”的大学?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按照北师大官方及内部的说法,北师大确实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网络流传的各类学校排名中仍常将北师大归为师范类院校,更常见的师范类与综合类的分类含混使用,确实令人迷惑。


不得不承认,北师大确实是做“师范”起家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



1902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创立。

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

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图书馆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


▲北师大辅仁校区


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


如今,北师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授300余人,副教授500余人。45个本科专业、95个硕士点、50个博士点。有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心理学系等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已形成了层次多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简言之,北师大已不仅是当年那个“师范馆”了。


尽管如此,北师大又到底能不能称为“综合类”大学?


所谓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涵盖哲、文、理、工、管、法、医、农林、经济、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的综合实力强大的高等学府,其具体定义在世界各地皆有异同。


综合性大学的第二个重要的要素还需要教学与科研并重,即具有学科研究性。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而人们常提到的师范类大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数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并且其专业也并不是很齐全,相对比其它综合类院校而言,其没有医学专业,园林专业等。


北京师范大学现有本科专业6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4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9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


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师大入围世界前三百强,居内地高校第八位。此外在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师大同样进入前三百强,位列内地高校第九位。


不仅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前列,北师大同时拥有强劲的学科势力。


根据教育部学位办指定的国际学科评估指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该校共有13个学科领域(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进入ESI世界前1%,入围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因此,即使缺少农林医等专业,但就学科综合性和总体科研水平来讲,北师大仍然能够被称为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而并非仅仅是一所师范类院校。


▲1997年,启功先生题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将“师范”二字提升为一种“学”与“行”的准则,也不仅仅是“教书育人”。


然而,师范生培养仍然是北师大一大特色和重点工程。


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文史类基础学科仍为北师大优势,免费师范生培养比重远高于其他综合类大学。


由此,北师大形成了一个重基础综合,以教育和师范生培养为特色的专业布局。


既然如此,纠结“综合类”还是“师范类”的意义到底何在?


客观上讲,对于较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在薪资水平和社会声望上确实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经济和技术日益重要的现代社会,带有“师范”二字的院校远不及带有“财经”、“经贸”、“理工”甚至“政法”的高校更能吸引优质生源。即使北师大已经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实力,但是校名的“师范”二字,也有可能让人误解成“偏向于培养老师的学校”,在志愿填报的偏好上,也会在心里减一两分。


既然北师大已经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了,为什么不改掉“师范”这个名号呢?


很多人确实也提过这个问题,建议将北师大改名为“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或者“华北大学”。可能会更有利于北师大综合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以赶超北京“清北人”三校。


然而,校名并非个人昵称是个说改就能改。一来是教育部有严格的限制,农林师范等学校不能改称没有农林师范名称的大学;二来“师范”确实是北师大的一大特色,教育仍然是不可置疑的强势学科。再者,“北师大”百年历史积累下来的社会知名度也并非可以随意抛弃或更改。


最重要的还是“综合性大学”主要在内涵,不在校名。


北师大 “师范不师范”的问题,关于校名的争议其实并无意义,关于北师大日后的发展定位,到底是强化“综合性大学”方向势,还是强调“师范类大学”的特色?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


但即使是学校高层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也不乏左右摇摆。


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又引起了师大学子的一片热议。



该文件强调“强化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强调进一步明确师范专业定位,扩大师范专业招生规模。本部校区确保师范专业的招生专业个数不低于学校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的50%,包括各校区在内,师范专业的招生人数不低于学校本科招生总人数的60%。并完善相应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建设以及见习和实习基地等。”


文件的指导意见希望北师大更加加强师范生的培养,强化学校师范特色。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教师人才队伍。


这样的举措让很多即将在校的师生有了更多的想法,许多人感叹,北师大多年来企图摘掉“师范”的帽子的努力,可能会“一朝回到解放前”。


在校生也担心,将来找工作会遇到“师范生”偏见,也有人更担心北师大广泛招收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生源质量会因此下滑,学校的综合性和科研能力也会同样削弱。


事实上,“师范”两个字既可能是一种标签和负累,也是一种责任与热忱。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之时,中国国情需要大力培养教师,广开民智。


而130年之后的国情,是中国各省市已有了师范院校,师范教育已有较为完整的体系。此时,如果再强调北师大“师范”院校的特色,就不应该只强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传授,而更应该强调师范界的“领头羊”的地位。既要保持师范的优势,也要积极谋求学科综合发展所带来的益处。不忘初心的同时,还需眼观八方,取长补短。


一来着力培养教师管理者,为中小学校、教育部委各级输送创新、管理型人才。二来加强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全面提高我国信息化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领域的科技革命和技术跃升。


当然,有各专业学习研究志向的学子可以放心报考,我们,真的不是必须当老师的。


部分消息参考:

[1]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北师大校史沿革》

[2]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师范教育工作的通知》

[3]人民网 《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2017年09月21日

[4]知乎

[5]中国教育在线

[6]北师大蛋蛋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