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华林甫: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

2018-04-07 华林甫 青年史学家


青年史学家人文社科丨高等教育丨社会热点


 来源丨禹迹历史地理学社

 

目前大型《清史》工程已经启动,《清史·地理志》(暂且如此称呼)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敝人认为在编撰《地理志》的基础上,有必要编绘一部全面反映清代历史的《清史地图集》,作为大清史的一个子项目。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笔者提议编绘的《清史地图集》属于历史地图[1],是表达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历史学内容的中介媒质,《清史地图集》可以反映一些用文字不易表达、表达不清或表达不了的清史内容。

编绘历史地图和历史地图集是我国舆地学的优秀传统之一。西晋裴秀主持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2],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历史地图[3]。唐代贾耽绘《海内华夷图》首创“古墨今朱”[4]的历史地图编绘法,北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是保留至今最早的一部古人编绘的历史地图集[5]。清末杨守敬编绘34册线装《历代舆地图》则是历史地图编绘史上的里程碑。我们目前使用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最初就由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而来。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立足点,至今仍是复旦文科最为权威的拳头产品[6]。今天,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专业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是与该地图集的编制成功分不开的。此后,侯仁之院士带领北京大学的学者们开始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已于1988年出版,第二集已于1997年出版。北京大学历史地理最拿手的成果,就是这部《北京历史地图集》。同样地,陕西师大史念海先生领衔编绘的《西安市历史地图集》1996年出版。可见,全国历史地理学界最主要的三家学术单位复旦、北大、陕西师大均以编制历史地图集为基本的、主要任务之一,历史地图集均是这些学术单位的拳头产品。

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史地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所有历史地图集有: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②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③史念海主编《西安市历史地图集》,④为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中国近代史稿》配套的《中国史稿地图集》[7]、《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8] ,⑤《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远古至元时期、明时期和清时期三册[9],  ⑥《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0]、⑦《太平天囯历史地图集》[11]、⑧《辛亥革命史地图集》[12]、⑨《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13],⑩《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4],⑾司徒尚纪主编《广东省历史地图集》[15],⑿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16],⒀刘和平、谢鸿喜主编《山西省历史地图集》[17]。可以说,目前各种历史地图集的编纂、绘制、出版正方兴未艾。

上述13种历史地图集,除《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外,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代表了历史地图集研制的三个发展方向:专题、区域、断代。像《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太平天囯历史地图集》、《辛亥革命史地图集》、《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以及正在出版之中的《国家历史大地图集》都属于专题性的历史地图集,而《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市历史地图集》、《广东历史地图集》、《上海历史地图集》、《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属于区域历史地图集,只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可勉强算是断代历史地图集(严格意义上还是应属专题历史地图集)。






可见,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编绘历史地图集状况非常不平衡,专题性、区域性的历史地图集发达,断代历史地图集付缺。我们目前尚未见过一部某个朝代断代(如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地图集。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学术单位或学术团体有编绘断代历史地图集的计划或打算。因此,敝人认为宜乘新修清史的有利时机,集合相关的学术力量,可以、应该而且有条件地补断代(即清代)历史地图集之缺。

笔者提议编纂《清史地图集》,是第一部真正断代意义上的历史地图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当然,这里的“清史”是完整的清史,应将鸦片战争前和后的清朝历史全部打通。

笔者设想:在大《清史》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凡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研究对象均可考虑编绘相应的历史地图(不仅仅限于《地理志》部分)。待《清史》工程全部竣工之后,这些历史地图散在各处则可作为新《清史》各部件有机的组成部分,汇集在一起则是一部完整的《清史地图集》,可谓一举双得。

具体地说,《清史地图集》可分解成:疆域、政区、农业、工矿业、城市、交通、人口与民族、军事与战争、宗教、文化、水利、动植物、自然灾害等十多个图组,每个图组可设计十幅左右地图(有的可多、有的可少),然后将绘图的任务分派到已承担相关文字内容的编纂小组或个人,由该小组或个人在编纂文字稿的同时绘成相关地图的草图,经专业绘图人员清绘后就可以正式出版。这样的历史地图,收集了最全面的相关史料,作了最全面的考证研究,应该说是反映该专题最权威的地图,最具有学术价值。由这些历史地图合成的《清史地图集》,当然是清史领域、同时也是历史地理领域最权威的断代历史地图集。[18]

举个例子。比如政区图组,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总图和反映政区变迁特色的某些地图,二为某标准年代的分省地图。(1):总图和反映局部政区变迁特点的地图,我们设想可以设计这么一些图幅:1644年全国政区,康熙三年全国政区,康熙初年江南、陕西、湖广分省图,雍正年间新置政区,乾隆××年全国政区,嘉庆二十五年全国政区,道光二十年全国政区,鸦片战争以后沿海新设政区,光绪新设诸省地图,宣统三年全国政区等。(2):某标准年代的分省地图,首先要挑选好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年代,最省事的当然是选择嘉庆二十五年,因为这样有《嘉庆重修一统志》可据以绘图;不过,最好还是选择乾隆晚期某年为标准年代,这样最能够反映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繁盛时期的政区详细状况。可见,仅仅政区图组内就须绘制三十余幅地图,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上述图组中,大部分图组的工作完全可与文字内容同步进行,操作起来问题不大。有极少图组和图幅,是需要专门绘制的,例如反映某年代全国宗教信仰的地图,反映各个时期全国进士分布状况的地图等,不同图的工作量有所差别。

从研究力量来说,因把任务分派到了承担相关文字内容的编纂小组或个人,只要做好全面协调工作,聘请像邹逸麟教授那样两三位具有编绘历史地图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在业务准则方面统一把关,并落实好专业的出版部门(承担地图清绘技术),就没有障碍了。因此只要大清史工程顺利进行,在研究实力上不成问题,学术水平、绘图技术均有可靠保证。

编绘《清史地图集》,最主要是需要借鉴《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经验与教训。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领导部门的一贯支持,人员与经费的持续保证,学术水平最高的谭其骧先生始终以身作则站在工作第一线,编绘人员团结一心,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合理的工作体例,无一例外地填写编稿表,等等。教训也非常明显:反复返工,工宣队夺权,承担任务的专业人员始终没有承担同一区域不同时代的图幅等。并且,编绘《清史地图集》时宜将有关绘图的文字内容简明扼要地写在相应图幅的后边,以免出现像《中国历史地图集》那样至今也没有文字说明的缺憾。戴逸、李文海两先生《关于清史的编纂》一文中,设想新《清史》八个部件内有“图”,主要包括舆图和其他图籍。笔者理解两位先生所说的“舆图和其他图籍”,包括新绘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图,而不仅仅是遴选流传下来的古舆图而已。前者所指,正是《清史地图集》的雏形。

总之,只要领导支持、经费保证、工作贯彻下去,这个任务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实现这个宏伟的学术目标。 


2003年3月初稿

  

笔者按:以上拙作是敝人四年半前拟提的建议,没有发表。当时,大型清史中多少典志内容应予立项尚在热烈讨论之中。今检视《地理志》、《生态环境志》、《城市志》、《边政志》、《京师志》、《台湾志》等,有不少内容在项目结束后可绘成地图来表达,至少历史地图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故而愚以为该建议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虽然绘制地图的时间不一定须在敝人当时认为的各志完成之前。目前,敝人恰巧忝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生态环境志》的联系人,《生态环境志》内容是否可单独绘制《清代生态环境地图集》也是可以讨论的。谨以此拙作,恭贺朱教授士光先生七十华诞!

2007928日,华林甫 谨记。




感谢华林甫教授授权发布,原文刊载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

本推送所配插图为作者后期所摄,非原文所固有。


原 文 注 释:


[1]不能称《清朝地图集》或《清代地图集》,因为那样的话就无法辨别是古地图还是历史地图了。“古地图”与“历史地图”有严格的区别。按照历史地理学界约定成俗的观念,“古地图”是指1900年以前使用传统方法绘制的地图,即古人绘制的舆图,属于文物或准文物;“历史地图”是今人以现代实测地图为底图、依照今人的需要、以历史上某一年代或时期的地理状况为内容而编制的地图,因表现对象为历史时期内容,习称“历史地图”。由此观之,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中国古代地图集》的定位相当准确;而汇集了许多历史时期绘成的武汉三镇城市地图的总集,取名《武汉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则混淆了基本概念。当然,收集、整理、研究清人当时编绘的舆图,也是必要的,但那是另一个学术领域了,相对而言,比《清史地图集》的编绘要容易一些。

[2]《晋书》卷35《裴秀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册、第1039页。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4]《旧唐书》卷138《贾耽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2册、第3786页。

[5]《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东洋文库庋藏南宋刻本影印,1989年。 

[6]最近复旦史地所与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联合研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计划将历史地图信息化,但恐怕永远代替不了传统的纸本地图。

[7]中国地图出版社,1979年、1990年,实际由陈可畏先生负责。 

[8]张海鹏先生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年。

[9]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986年、1990年。

[10]地图出版社1981年出版。 

[11]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出版,郭毅生主编。 

[12]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出版。 

[13]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出版。 

[14]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出版。 

[15]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出版。

[1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当然,作为大清史组成部件的地理类内容,绝不仅仅止于这么一部历史地图集,还应该包括基本的文字稿和若干精选的古地图(集)。



 版权声明 

青年史学家所使用的文章、图片等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并处理。



100 35521 100 35521 0 0 7949 0 0:00:04 0:00:04 --:--:-- 7950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