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史复印资料:近期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热点一览

2018-04-08 青年史学家


青年史学家人文社科丨高等教育丨社会热点


 

 

林正珍:台湾五十年来“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1950-2000


这两年多来随着历史教科书的争议,也藉由卢建荣在《历史的再思考》( Re-thinking of History)导读中对国内历史学界人事纠葛的露骨批评, [1]反而使凯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这部《历史的再思考》广为历史教学者阅读,于是史学界似乎也感染了一些「理论」气习,这对熟知台湾史学界生态的人而言,确实不免感慨?可以思考的是学界是否已真正「解构」了自己认知的牢笼,于是在学界 「文本」、「论述」、「解构」与「发明过去、想象未来」的应用语,似乎轻易地推翻了昔日刀锋式的以科学「史考」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指针。这些现象实在值得学术界深思,当然某些争议性问题的引发,也许能让历史学界思考自己学科所存在的各种可能,而这也是促使本门学科进步的最好途径。


http://mp.weixin.qq.com/s/RBLzs8rauUiiK2VnUWCyWg


陈锋 | 从革命语境到学术语境:近七十年大陆学界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研究的脉络与走向


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年代梁启超倡立,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以1949年为界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旧阶段的史学史学科,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之趋势”为学科框架。新阶段的史学史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理论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20世纪60年代的史学史热潮是新阶段史学史学科的起步时期,其发展势头被“文革”人为打断,70年代末恢复的史学史研究,是60年代发展进程的接续。6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的史学史研究实属同一发展阶段,即与1949年以前相对而言的“新阶段”。当前的史学史研究呈现了繁盛局面,但也存在着基本理论尚不明确、重要问题研究不够、研究内容低层次重复、学风浮躁和管理者重视不够等问题,须引起重视。


http://mp.weixin.qq.com/s/EgrAZQ8EaxFdi1toYh96GQ



于沛 |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中,20世纪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就整个世界的范围来看,在20世纪也发生了空前的历 48 31141 48 14940 0 0 1734 0 0:00:17 0:00:08 0:00:09 2701剧变。俄国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瓦解;80年代中期,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和过程,正在向我们走来。所有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进程、特点和趋势发生深刻的影响。 


http://mp.weixin.qq.com/s/v2N2TUM5ENhbbiYLtTcJLw


彭刚: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考察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由此出发,它们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关系上也持有不同的论点。重构论认为,历史事实自身就会呈现出意义,从而支配着历史解释。在建构论看来,史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建构当中就包含了解释的因素,事实与解释并非截然分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立场也即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


http://mp.weixin.qq.com/s/8N1GcIw3u1XVpc37bZNDeg



赵轶峰:“新时期”史学理论之我见


“文革”结束之后,历史学界对“文革”时期极度教条主义和过度意识形态化思维方式与话语氛围进行清理,恢复了对“文革”前若干重大理论性热点问题的学术讨论。但是,这些探讨在重新达到“文革”前所达到的深度临界点之后难以继续推进,不久趋于沉静。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快速变革,史学界感受到理论贫乏的危机和研究范式突破的诉求。围绕“史学危机”问题的讨论,中国史学理论形成一个探索的热潮。探讨的范围,不仅涉及对“史学危机”本身的理解,并且包括对20世纪中期以来提出的影响深远的一些理论性命题的重新梳理,对历史学方法论的尝试性重构,对史学认识论的初步探讨,以及对一些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诠释。


http://mp.weixin.qq.com/s/yuA7qRHhx13K2nw62_JyWA



包伟民:中国史学患“理论饥渴症”


自从学术大跃进以来,一些学人奔忙于“项目”、规划设计、期会促迫,前贤所论“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两三素心人议论之事”的意境不复可寻。中国古代史领域也不能免俗,心态焦虑似已成学人之通病。约略可以显示本学科特点的是,心态焦虑还表现为另一症状,一种可以被称之为“理论饥渴症”的现象。所谓理论饥渴症,指学人痛惜本学科可借助用以指导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有所不足,渴望引入新说。这首先可以从近年学界对探寻新理论方法的不绝呼声来观察。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由来已久,进入1990年代以后尤为迫切。如果说此前主要为了追求正确的政治立场,近年来则更多出于推动学术深入发展的焦急心情。有学人甚至将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领域的理论范式未见更新的状态,描述为一种“理论危机”。


http://mp.weixin.qq.com/s/b6Zr0wfQk77hsW2mKjuSPg


姜胜利: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年代梁启超倡立,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以1949年为界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旧阶段的史学史学科,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之趋势”为学科框架。新阶段的史学史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理论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20世纪60年代的史学史热潮是新阶段史学史学科的起步时期,其发展势头被“文革”人为打断,70年代末恢复的史学史研究,是60年代发展进程的接续。6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的史学史研究实属同一发展阶段,即与1949年以前相对而言的“新阶段”。当前的史学史研究呈现了繁盛局面,但也存在着基本理论尚不明确、重要问题研究不够、研究内容低层次重复、学风浮躁和管理者重视不够等问题,须引起重视。


http://mp.weixin.qq.com/s/EgrAZQ8EaxFdi1toYh96GQ


 版权声明 

青年史学家所使用的文章、图片等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