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大清华联合向人大宣战?

2018-04-19 青年史学家


青年史学家人文社科丨高等教育丨社会热点


 

 

今天的主人公叫王荣山,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在北大期间,他创办了早市网,后来发展成了许鲜网。你可能听过一首歌,叫《春风十里,不如隔壁》,是他作词策划的。


半年前,他联合了清华的两个师妹,创办了一个校园社交APP,叫Summer,是一款实名认证、女生出题、男生考试的校园恋爱交友APP。如今,已经有近万名北大清华的同学注册,并且有很多同学通过Summer成功脱单。


这次,他们带着10000元的现金红包来到了人大!人大的同学们,愿不愿意收下红包,然后,清华北大人大一起谈恋爱?


下面是关于他的故事,有点长,但不口水。



 


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创办了早市网率先探索出校园水果O2O规模化复制的商业模式,毕业后联合创办了许鲜网而后又从许鲜退出,迅速从巅峰跌落低谷潜心磨砺后如今选择重新出发,要做一款真正走心的校园社交应用-Summer,而这个idea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埋藏了5年多的时间。


他几乎走过了大学生创业会遇到的所有的坑,这是一个北大学生创业者真实的创业成长故事!

“ Summer校园这个项目,不论付出什么样的成本,我一定要做,成败是其次,如果这个想法得不到验证,我的内心就无法安静下来。”


当王荣山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坚毅,他的确太想得到这个结果了,某种意义上来讲,Summer成了他心中无法割舍的一个心结。


当问到为何对这个事情如此执着的时候,他谈到了自己对于大学生交朋友谈恋爱需求的看法,在他看来,校园时代的爱情单纯而质朴,甚至是唯美的,在人生中能够谈一场纯粹的校园恋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体验。


他一直想用一款真正走心、清新的校园社交产品来留住校园时代的那种美好爱恋的感觉。听上去虽然有些情怀主义,但是大学生交朋友谈恋爱的这个需求确实需要一款合适的产品来解决。


【 五年前的idea,艰难的实践之路 】

时间拨回到五年前,也许王荣山也不曾想到, 这个2012年8月份从他脑中蹦出的解决大学生恋爱交友需求的idea,竟然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才终于将产品上线落了地。


要知道,他之前在北大尝试过很多事情,不论成败,效率还是挺高的。有想法,能折腾,执行力强,是很多认识他的同学对他的普遍看法。


2011年11月份,千团大战的年代,跟室友一起做了北大校内的贝塔团购网,半年后,又单枪匹马的启动了早市网,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并成功的探索出了“线上下单+次日到店自提”的校园水果O2O的可规模化复制模式。”


毕业后他就按照这个模式联合创办了许鲜网,一时间成为了很多生鲜电商竞相模仿的对象。而且,就在他硕士毕业前夕,他联合两个信科师弟创办的北大集市(二手市场)又成功上线,他也在毕业后短时间内就走上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巅峰。

然而唯独这个定位于大学生异性交友恋爱需求的idea 始终没有落地,2012年,脑中蹦出这个想法之后,他便在BBS上发帖找到了两个对此感兴趣的信科同学,但是终止在了讨论的层面;后来他带着这个创意参加了2013年的百度产品创意大赛,入围了20强


距离落地比较近的一次是2015年从许鲜退出后,他带着同门师妹和两个信科的师弟折腾了半年时间,虽然凭借这个升级版的产品创意获得了全国研究生互联网产品设计大赛的金奖,却最终倒在了产品上线前夕。


他不断的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始终是有心无力,归根结底是才华还不足以支撑这个项目,最终他决定暂时性搁置这个项目,先通过工作去历练自己。15年底,在原多点CEO刘江峰的介绍下,王荣山去多点担任产品经理,他快速的学习了互联网产品的一套方法论;17年初,他又跳槽去了另一个创业公司,负责整个的商城和风控的产品线,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带团队的能力。


这两次的工作历程,王荣山都非常有针对性的去提升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终于他开始慢慢的觉得自己应该有能力重新将Summer这个项目立起来了。于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重新启动这个项目,把内心那个封存许久的潘多拉魔盒再次打开


因为之前的创业经历,他很快就拿到了启动资金,随后,王荣山开始组建团队,很快找到了之前认识的技术同事和朋友加入负责开发,也找到了清华的两个大三的师妹加入进来负责运营,就这样,他开始打造梦寐以求的Summer。


这一次,工作这两年不断提升的能力和积累的各种资源让他对这次Summer之旅充满了自信和期待。其中的一个细节也很能直观的体会到这种自信,就是为何产品的名称叫“Summer”。


他说因为这个单词的辨识度很高,而且有一部电影叫《与Summer的500天》,讲的就是大学生初恋的故事,非常具有文艺气息,有不少用户也跟他反馈喜欢这个名字,这让他感到得意满满。


【 从巅峰到谷底:早市网和许鲜 】

很多人认识王荣山,是因为许鲜网的那次闹的沸沸扬扬的退出事件,当然,北大的同学更多的是因为他做的早市网(许鲜的前身)。


2012年11月份,王荣山创办了早市网,那个时候,西苑早市还没有拆掉,那里是很多人买水果蔬菜的最佳去处,很多北大的同学因为苦于校内水果价格太高,也会经常到西苑早市购买水果,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生。


抓住了这个需求点,王荣山想到了让同学们每天早晨10点之前网上下单,11点半后在北大南门集中自取的模式,价格保持根早市一致,省去了大家去西苑的麻烦,于是他在没有找到合伙人的情况下,单枪匹马的启动了早市网这个项目

早市网当年的网站界面


从跟早市的水果摊贩谈合作、写代码搭建网站、写文章做宣传、到宿舍发传单、每天中午发货,王荣山自己来做,没想到开始运营的第一天就收获满满,很快在北大校内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那个冬天也成了王荣山北大记忆里面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后来有师弟和师妹加入进来帮助一起运营,不停的尝试后,终于他想到了如果设置一个自提店的话,同学们可以随时到店自提,这样的购物体验跟线下随时购买相差就不大了。


果然这个方式快速得到了验证,订单量实现了翻番,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早市网:学一对面35号楼前自取水果 

2014年7月份,早市网改名许鲜,王荣山的第一个校园创业项目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商业化,很快业务扩展到了5个学校之后,之后谈定了A轮。然而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王荣山就在BBS上的发布了那篇《北大早市网创始人被逼退出许鲜网》帖子,宣告了自己退出许鲜网,在北大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回顾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坦然面对,没有了那种愤懑:“我对于许鲜尽了100%的努力,毕竟是我一手创造出来的模式,我受的委屈会咽到肚子里,这也是一种经历”。


如今许鲜已经风光不在,对此,他没有太多惊讶。说起他最怀念的北大时光,就是他折腾早市网的那段时光,充实快乐,虽然也挺苦逼的。很多早市网早期的用户如今又成了Summer的忠实用户,兜兜转转的缘分,也是非常有趣。


毕业之前,他的创业故事还被北京大学官方微博进行了长篇报道,给他的北大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痛定思痛后,选择工作磨砺自己 】

从许鲜退出后,王荣山凭借自己校园水果O2O模式开创者的身份,很快拿到了天使投资,去二线城市做跟许鲜模式一样的事情,但是半年的时间却验证了这个模式在二线城市的高校里面行不通,于是果断的关闭了业务。


他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在思考了一个月之后,他选择了先去工作,去锻炼自己,在他看来,如果继续折腾的话,能力还是得不到大的提高,会造成很大的瓶颈。


不论是提高自己的产品体系能力还是团队管理能力,王荣山的职业选择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一切以成长自己所欠缺或者不足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

 

【 再次出发:Summer校园 】

终于,在他认为自己能力能够真正成熟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再次出发,创立Summer校园,重新去践行那个在他脑中翻江倒海了5年之久的那个想法。


走心、有趣是他对Summer的定位,女生出题、男生考试的形式确实非常的新颖,也受到了用户的普遍好评,严格的人工审核和社区运营让用户的圈子变得非常纯净。他希望真正用这样一款走心的产品来留住那种转瞬既逝的校园爱恋的美好。用他的话说,Summer不关心用户注册量,也只欢迎那些同样对校园爱情心怀美好期待、真诚用心去交朋友的同学。在对待Summer的产品气质问题上,他近乎洁癖一样坚持真诚走心的原则。

王荣山(左一)策划的北大版《春风十里》剧照


前不久,由他策划作词的北清版《春风十里,不如隔壁》MV火爆全网,斩获了数百万的网络点击播放量,而同样由他策划作词的北大版《春风十里》,再次感动了很多北大的同学,在腾讯视频和网易云音乐上同样收获了很高的点击和评论。



由王荣山策划并作词的北清版《春风十里,不如隔壁》


网易云音乐里《春风十里,不如隔壁》的评论


他最后总结道自己的成长路径,说了如下这段话  “ 我建议没有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一定多去尝试自己心中的idea,不要在乎成败(99.99%会失败),关键是通过实操一件事情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大学期间的时间成本很低,属于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毕业后的尝试成本会高到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尝试。另外,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一定要又一个清晰的路径,你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你现在的不足在哪里,选择怎样的路径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短板,这些都需要考虑的比较清楚。创业是一个艰辛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创业。认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非常关键的。所有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一定要以让自己成长作为一个标准。


是啊,行动和想法中间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不付出汗水和努力就无法体会那种果实成熟的喜悦!如今,已经有超过1万名北大和清华的同学加入了Summer校园,用户的活跃度非常高,好评如潮,并且顺利的完成了融资,经过的北大和清华的内测阶段后,目前Summer已经对哈佛、斯坦福、牛津等国外名牌高校以及浙大、复旦、人大、交大等国内985高校全面开放。




今天Summer来到人大

给同学们带来更大的红包

规则如下:

前1500名

即日起,注册Summer校园并审核通过人大同学

每人领取 8.8元现金红包

如果通知小伙伴还可以升级为11.11元红包哦


如果邀请好友注册Summer,

还可以继续平分10元红包

点击APP中“我-邀请好友”即可参与 。


领取红包的方法: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Summer服务号,

点击底部菜单栏“领取红包”

选择“领取红包”

即可领取现金红包

红包领取时间截止到4月19日23:59:59

快快通知身边的好朋友吧~


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立即下载Summer校园app!

Summer不错,不过也可以顺便关注一下桃花岛哦!


坚持李一桐思想

把桃花岛建设成为美丽、繁荣、富裕、和谐、有爱之岛




快快加入我们吧~


 这是两个清华女生和一个北大男生 

用心搭建的交友平台,

一起认识有趣的同学朋友,

一起记录青葱的校园时光

一起谈一场纯真的恋爱再毕业

快快加入吧!

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故事和作品

与Summer的100天:一个清华女生的创业故事

【MV】北大版《春风十里》:超好听,超唯美!

你知道,我们就是这么走心!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summer~




延伸阅读:温儒敏 | 清华北大人大三校比较论


作者:温儒敏

北京大学教授、原系主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来源:系作者在人民大学讲演稿节选



我今天要讲“大学文化与大学传统”,是很大的题目,不妨大题小做,比较一下清华、北大和人大三个学校的不同校风。三个大学都在海淀区中关村一带,几乎毗邻而居,北大清华更是一墙之隔,可是彼此“性格”明显差异。我来妄加评论,也算是有些“条件”的,我和三所大学都有密切的关联。本人是人大的校友, 1964年入学, 1970年分配离校,在人大待了6年(那是大学本科五年制)。我的青春岁月是在人大度过的。从1978年到现在,我在北大先当研究生,然后留校当老师,迄今 33年,是很地道的“北大人”了。而清华呢?也有关系。清华中文系建立之前,我被清华校方聘去教过两年的课,是面向全校的选修课。我还在清华南边的蓝旗营住了十年,买菜散步都去清华。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和导师的导师朱自清先生,原来都是清华的,我也等于是“师出”清华。我是人大的校友、北大的老师和清华的居民,对三所大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么就说说自己的印象吧。


可以从校训说起。校训往往凝结了一个学校的历史,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背景和创建历程,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追求。人大的校训是“实事求是”。这句话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其中提到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句话因为毛泽东的引申,变为现代非常流行的成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说到“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求”就是研究。不凭主观想象,或一时热情,不凭书本,而是凭借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详细的真实的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实事求是”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精神。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就是《求是》嘛。人大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体现了一种办学的理想。人民大学的传统大致也可以说是追求 “实事求是”的。



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一手创办起来的学校,从延安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到五十年代建立的人大,一直是党的“嫡系”学府,一个致力于培养干部的机构。现在的人大附中很有名,大家不一定知道,其前身是 “工农干部补习学校”,高玉宝、郝建秀和当时很多有名的干部,都曾在这个学校学习过。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大学,有点类似党校,主要就是培训干部。我考大学的时候是1964年,报考的时候,招生简章中人大是放在北大前面的,位置很高。人大是60年代初才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人大办学,与社会、政治、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我上学时,人大最好的系就是党史系、马列哲学系、政治经济系、计统系、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等。人大的政治风气浓,当时每个星期都有政治报告,由一些部长和政要来讲,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学生总是被被告诫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忘记社会的责任,要关注现实、有责任感和务实精神。老实说,我的大学时期是很压抑的,动不动就要被批评个人主义,或者白专道路。后来文革爆发,全校分裂为“人大三红”和“新人大”两派,打得不亦乐乎。“派性”矛盾延续很长时间,直至人大复校之后。


说人大比较务实,是从好的方面讲,这确实也是人大的一个传统。现在对人大的办学传统好像很多微词,连毕业生也每每抱怨母校。大家不满,是这个学校过于“政治化”。现在处在 “去政治化”的时代,对人大的传统就更加反感。大学办得很“政治化”固然不好,但政治是“去”不掉的,所谓“去”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是要矫正以前过于政治化,以伸张个人空间。人大的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校,对它这个传统要分析地看。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处于冷战时代,那时候不仅中国非常政治化,美国也十分政治化,苏联也是非常政治化,整个世界政治上都很敏感。当时毛泽东、共产党虽然有“左”的错误,但也不能因此全盘颠覆历史。看人大的传统,也要用这样一种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我看到一些从人大毕业的学生,把人大的传统说得一钱不值,心里不是滋味。


人大有人大的特点,不要拿清华、北大做标准来衡量人大,每个大学各有千秋。幸亏三个大学都还有点个性,各自有所不同,如果都变成了北大或者清华,那会很糟糕;都变成人大,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各个大学趋同的“平面化”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也令人忧虑。人大的校风倾向于务实。这所大学历来重视社会科学,重头戏是社会科学,它强调服务于政治斗争与经济建设。务实,是它的优势,当然,有时又可能趋向庸俗化。不仅是人大如此,当年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就是趋时,紧跟,要求步调一致,容不得独立思考。北大、清华在文革时期不也是紧跟?不也是出过“梁效”这样的政治打手?部分原因是时代使然,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风尚。一个大学跟时代跟得太紧,缺少必要的距离,也就缺少必要的培养自由思想的土壤,缺少独立性。这也是人大的遗憾吧。


另外,作为文科大学,人大历来对社会科学特别是应用性的学科很重视,对人文学科就比较轻视,不太愿意在这些方面投入。以前语文系在人大是无足轻重的,历史系因为有党史,稍微受到重视,哲学系则几乎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下。这都显得比较偏狭。没有厚重的人文学科,整个文科包括社会科学也就难于支撑起来。好在这些年在纪宝成校长支持下,人文学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得到发展。不可否认,关注社会,紧密联系社会,服务于时代,这是人大的一个特点,现在还是。“研究无禁区,发表有纪律”这话有矛盾,不让发表就等于禁止研究嘛。能不能开放一点,让人大这样的学校多做现实问题研究,也包括某些禁区研究,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包括有争议的敏感的问题),从内部提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应当容许不同的声音,而不是舆论一律。人大有它的优势,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其他大学所没有的优势,但也有它某些方面的缺陷。它过于趋时、过于紧跟,这对于一个大学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是有不良影响的。



再说说清华。清华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来自《周易》的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代表天地,用这两句话来阐释符合天地的德行,用这句话来激励师生不断努力,奋发向上。用现在的话说,是既符合规律,又有良好的内涵修养。我觉得清华的校训非常好,内涵丰富,本身给人一种很阔大的感觉。据说这是梁启超给清华定下的。


说到清华传统,人们马上会想起二十年代的清华国学院,还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老清华是综合性大学,文、理、工科并重,文科的影响更大一些,和当时的北大不相上下。老清华的传统是中西合璧,放达而自由。清华本来就是用庚子赔款建立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很开放的,所以如果讲传统,这就是清华的传统。但后来就有问题了,老清华的传统断了。其实有两个传统。二三十年代老清华是一个传统,1952院校调整后,这个传统断了。它的文科和部分理科都移到北大等校,清华没有文科,完全成了一个工科的学校了。现在讲得很多的清华传统,是老清华的传统,五十年代完全断了。


不过五六十年代清华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新的传统,那是在蒋南翔校长的领导下形成的。这个传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务实、纪律”。清华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培养“听话出活”的人才,所谓纪律也就是“听话”,懂规矩。清华强调的是“行胜于言”,你们看校园里现在还是到处插有这句口号的标语。记得1981年中日女排比赛,中国队大胜,全民欢腾。北大学生当晚点起扫帚当火把游行,喊出的口号是“振兴中华”;而清华学生的口号则是“从我做起”。也可见两校之不同。


院系调整以后,清华以工科为主,清华的“务实”主要是和工程建设有关的。五六十年代,每年在新生入学时,清华校园里挂起来的标语就是“清华——工程师的摇篮”。清华的培养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工程建设人才。清华的学生很苦,做实验,做工程,参与老师的项目,扎扎实实干,动手能力比较强。老师就是“领导”和“老板”,令行禁止,团队精神格外看重。清华也看重素质培养,比如重视体育,但目的还是很明确: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清华的学生比较受社会用人单位喜好,跟他们比较务实,听招呼,是有关系的。


除了务实,清华也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校,是一个很有章法、很讲效率、讲纪律的学校。上面有什么动静,清华总是立马跟进,往往出经验,出典型。清华的工会、党组织都是很强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全国都有名。清华不仅培养工程实业人才,搞汽车、搞水利、搞建筑,还很注重培养干部。清华果然也培养了很多干部,很多高层官员。省部级以上的大官,清华出身的占了相当大比例。难怪有一句话说:“大清天下”。有些人否认从政的必要,但从国际上看,名校毕业生从政并不稀罕。这当然也是一种贡献。清华有它的优势,它的校风是务实的,纪律的,是强势的,甚至有点傲气和霸气的,但对比一下老清华,会发现现今的清华缺少某种东西,那是一流大学必须的自由的空气和独立的精神。清华的工科很强,但文科比较弱,这些年凭着清华这招牌,不愁罗致人才,包括许多文科的拔尖人才。我认识的不少北大的著名学者,为清华的条件吸引,都奔向清华去了。清华正在恢复完全的综合性大学。但转去清华的一些学者又都抱怨,说清华受拘谨的工科思维统治,很难伸展个性,如果要发展文科,恢复老清华那种气度,恐怕还得费相当大大功夫的。



现在就要讲讲北大。北大很奇怪,它没有校训。以前大饭厅(现在是大讲堂)东侧写着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一般人以为这就是北大校训,其实不是;有时学校开会打出大标语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不是校训。倒是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却场面上又不被承认的说法,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什么这不能堂堂正正当做北大的校训呢?可能有人担心“兼容并包”把什么都包进来了,立场不是很鲜明,政治性不够明确。其得这个不必担心,因为这是北大的历史嘛。历史上的北大的确就是兼容并包的。如果当初没有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进入北大么?共产党的组织能够在北大最先发难么?不可能。所以这个“兼容并包”也未必是件坏事。


北大这个学校的确是比较自由,对于各种思潮学派都很兼容。如果没有这种校风传统,就没有北大了;没有这个就没有新文化运动了;没有它,马克思主义也无法立足。这样来看,就不要一提到“兼容并包”就觉得很可怕。北大是个多故事的地方,所以它的传统相对比较深厚。校风传统就积淀下来,形成了一种力量。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就比较宽容,它尽可能地给老师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不要以为北大没有矛盾,北大矛盾多着呢,来自社会、来自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矛盾,也有很多外界的压力。但是比较多的人还是一心问学,还有比较多的人容易给他人空间。缝隙比较多,一般不会把人逼到墙角。就是说,化解压力的可能性比较大,使人们能够专注于学问,能够抵御很多物质的诱惑。


我觉得北大自由也有另一面,就是管理薄弱,甚至有些混乱。这跟清华、人大一比就更突出了。清华、人大都很注重管理有序,弄出许多规矩,不惜牺牲自由。清华、人大的管理层比较官僚,但令行禁止,能管得住。北大人不屑于当官,管理层的地位比不上教授,有的教授有意见拿校长是问,校长也无奈。自由的北大管理薄弱,也没有什么规矩。我讲一个例子,大家看北大“乱”到什么程度。几年前,北大有一个很有名的学院,大二的一个班级来了个新的班主任。一年以后,才发现这个班主任居然是假的,是个流浪汉,做北大学生的班主任过过瘾。可见北大有多么的乱。但北大相对又是比较自由的,禁区较少,把人逼到墙角的情况也比较少。加上北大比较国际化,中外各种学派名家乐意在北大亮相,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比较能激发创新。北大的学生往往心气很高,张扬个性,乐于批判性思维,容易被看做不合群,不“听话”。北大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往往被另眼看待。北大是个奇妙的地方,这里的学术空气适合天才的发展,因为提供了较多自由的空间。但是对于一般实用人才的培养就不见是很适合,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在北大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北大如鲁迅所说,是“常为新的”。这是优点。北大人的主意很多,实行起来就比较难。北大人往往起得早,赶上的可能是“晚集”。


关于北大,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我在另外几篇博客文中也有专门评说,这里就不在饶舌了。


对北大,没有必要吹到天上,也不应该贬到地上。对清华、人大亦如此。


北大有优良传统,是有个性有品位的大学,可是这些年也感染上商业化、官场化、项目化、平面化和多动症等疾患,越来越丢失传统,办学质量每况愈下。其实清华、人大也彼此彼此,都多病缠身,你我互相竞争,又互相克隆,越来越失去个性,也就越来越失去价值。这才是令人忧虑的。



 版权声明 

青年史学家所使用的文章、图片等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