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东北人下海南的历史与未来

2018-04-22 李旭之 青年史学家


青年史学家人文社科丨高等教育丨社会热点



 

 


  近期在海南呆了几天,经海口到三亚再到万宁。北方的四月还在春寒中,而海南的四月已是夏日里的炎炎了。从辽阔的南海吹来的风, 摇曳着椰林和蕉叶,这个时节,是海南盛夏前舒畅时光里的末尾了,晚上可以不开空调地安然入眠,白日里在不毒辣的阳光下到海边畅游也不感到寒凉。中国地域的辽阔,给人们奉献着所想要的气候,我不出国门地从北国来到热带的海南,由衷地为祖国的辽阔感到自豪。


  海南是旅游热地,记得年初春节,从海南北返的游客,因海峡天气变化,大批滞留海口,让海口交通涌堵,机票价格狂涨,也一票难求。海南的旅游城市,尤以三亚闻名和游客集中,气候比海口更舒适,而海口则要潮湿得多。


  过了天去三亚,在大东海的海边附近住下,五分钟即可到海边走走。清明节里的海滩,已是人头攒动,有不少外国游客。蓝天挂着骄阳,骄阳熏着暖风,岸边摇曳的椰树映衬着波浪涌动的碧海,人们或泡着海澡,或躺在沙滩上日浴,孩子们在海水里嬉逐欢闹,好美的三亚海湾。


  再到万宁的石梅湾,入口处躺着巨大的"海南最美海湾"的牌子,这是华润地产海湾项目展示区。与三亚相比,这里天更高,水更蓝,沙更净,而游客还很少。最惬意的,是沙滩边上有间“凤凰九里书屋”,书店屋内外摆有休憩阅读的桌椅,既使不买只看,也不会有人过来干涉,可以选过书来,在微风中坐下静心地阅读。


  休息时与一对老年人攀谈,听口音便知来自东北,男子从一汽退休,他们在万宁购买了住房。他们喜欢这里的气候,同一个小区里的,不仅有东三省的,还有河北,内蒙,山东等省过来的老年人,都是奔着海南气候而来。他们说再过几天要回东北了,下月海南会很热,回东北避暑,十月份再来海南。这是候鸟式的生活啊。这时,从不远处的几颗椰树下传来合唱的歌声,飘荡在这石梅湾的海岸。歌声字清腔正,估计也是北方人了。


  海南的北方人,以东北人为多,万宁是这样,三亚更是这样。在三亚,东北人隔三差五就能遇到。一次坐公交,车上七八个人,从口音知道三四个是东北的。所住公寓的隔壁,便是一位哈尔滨老太太的家,与她闲聊中,她说她最喜欢这个位置,离海边又近,五分钟就到,气候净爽,虽是海边但没有湿气,选来选去,选中了这个房子。


  民间戏言三亚是黑龙江省三亚市,也为实情,三亚随处能听到东北口音,在东北人中,又以黑龙江人为多。看到东北饺子馆东北菜的招牌,出租车站,向你问话的司机是东北人,坐公交,意外的是司机操着东北口音招呼乘客买票坐好。当地人说,三亚东北人可能有五十万之众,但又明言告诉我,他们不喜欢东北人。

 


  东北人在海南的故事能引起很多话题来,但东北人选择海南,看上的是这里的环境气候。海南已是东北老人集中养老一个地区了,享受着自由的晚年,可谓一种幸福。而幸福者也有不幸福的时期。


  东北人南下三亚潮,是历史时期的特有现象,很难说这些东北人的是与非,如同东北人祖父和太祖一辈背井离乡闯关东相似,所不同于前辈们的,今天东北人下海南是主动寻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象前辈人迫于生计冒险闯关东了。


  来到海南的东北人,先期多数是在下岗潮中的企业人员,他们为国企改制做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被下岗了,拿着买断工龄的补偿金,万里之遥地来到海南,赶上的是海南在经历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的低房价,他们的到来,为海南房地产的复苏带来了资金注入了活力,购买了住房。国企的经历,相对来说他们的素养比较高,但夹杂其间来海南做生意的其他东北人,则参差不齐,有的将东北文化的某些习俗(也许这些习俗在东北实属正常)带到海南,在与海南当地习俗相碰撞的时候,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通过几天的接触,以及当地人给我描述的某些差异,海南人相对静,摆摊做生意的,是坐在那里安静地等着顾客上前,而东北人则会大声叫卖,或者主动上前招揽顾客。在三亚,车站开出租的,开饭馆的,开旅店的,是东北人居多,多数服务行业由东北人垄断着,起因是发展起步时,这些接待性的服务行业,东北人比当地人有语言上的优势,因为游客基本都听得懂东北话。


  不论怎样,东北人在海南,己是海南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为海南的发展贡献着。而海南完全接受东北人,可能需要时间的融合。双方先互为尊重,东北人更要入乡随俗,更多尊重海南人的习俗,毕竟海南还是以海南人为主体。听到的几个故事中,说三亚人讨厌东北人,某些东北人的不良作为也让三亚背负了许多负面形象。前期有报道说三亚发生当地人与几个东北人互殴的新闻,随后出现了"把东北人赶出三亚"的偏激口号。


  有幸福的,就有认为不幸福的,当地人常抱怨东北人涌入抬高了三亚的物价,感到生活很不易。听一位东北老人讲,三亚物价高是实,但当地人可享有当地政府的某些补贴,东北人虽然买了房,却不能取得三亚的户籍。


  作为不同两地的群体,是不能一概而论某个群体是好是坏,偏激不利于谦让融合。

 


  说到东北人下海南,绕不开东北的经济问题。东北人去海南,常见的理由是海南气候好,适合养生养老,他们感到到海南后东北常犯的病,没多久就好了,身体特别健康。但深层的原因,恐是东北经济振兴不济所带来的吧。


  东北气候比较寒冷,但并不是不适于生存。东北不仅物产资源丰富,而且四季分明,并非常年冰天雪地。东北是中国的珍贵宝地,是矿藏屋,是粮库,是工具箱。我们中国人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不爱我们自己的东北。想当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东三省后,大量向东北移民,先后有一二百万的日本农民以开拓团名义向东北殖民开发,他们俨然已将我们的东北当成了他们自己的新家,还有工业,东北重工业的底子说明日本侵略者很重视对东北的经营。日本投降后,我们将侵略者直接用东北资源和中国劳力建造的工业拿回来,作为了新中国发展工业的重要基地。新中国建设时期,不断对东北加大投资扩展项目,东北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们赖于生存,有自然条件之外,还有社会条件。那时的东北人,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没有嫌弃东北气候寒冷,还有外省的建设者们志愿来到冰天雪地里,一道把东北大地真正当成了家园建设着,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流淌下温热的汗水,涌动出身上火热的干劲。工人爱厂如家,农民和知青辛勤耕作,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都是诞生于这片沃土之上,无须说在钢铁、煤炭、石油、汽车、机械这些领域里的奇迹了,他们将久埋于东北大地的热量挤挖出来,奉献于从一穷二白走出来的新中国。他们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全留在了东北。不仅东北,在西北戈壁滩上,在西南三线建设的深山里,不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多么恶劣,建设者们都当成了家,“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一代人的行动和志气。


  东北最辉煌的时期,那里的工厂和工人最集中。记得学生时代,教科书说中国城市数量和城镇人口最多的省是哪个省?是辽宁省。那时感到如果做一名辽宁人,该是多么骄傲。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大片大片的土地等待开发。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农垦总局)为屯垦戍边,开荒拓原,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哈尔滨人曾骄傲地向我介绍说,黑龙江农场大到惊人,播撒农药是用飞机播撒,一路开过去一趟要开二十多分钟。东北大地,让中国竖起的是中国工业的脊梁,捧满的是中国的饭碗。东北,是最不应该衰落的。


  有时历史总是要开一下玩笑,但这个玩笑却是带着泪花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最北的东北满是下岗潮,最南的海岛到处是房产泡沫的破灭。两个失落的命运,隔着千山万水,没有挡住不愿再呆在伤心地的东北人南下海岛买房或创业,历史就这样让东北人与海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东北振兴计划提出好多年了,好像东北的振兴起色并不很大,突出的现象仍是东北人口外流比较严重,黑龙江尤甚,是人口外流大省。经济振兴,除了资金之外,首要是人口,没有人口的稳定和增加,即使资金充足,也难以实现振兴。观世界经济发达地区,无一不是人口聚集区和人口流入地。如果东北人口持续外流,不仅政治上造成东北地区的危机,也会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将会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东北如何振兴,首要考虑该如何留住人口,缓解和停止人口外流。下海南的现象显示,好像东北人离开的首先原因是气候寒冷,第二个是适逢东北与海南的机遇巧合。人脱离组织和经济单位的模式后,变成了市场经济里的自由身,解除了束缚,这时是否也从某个角度体现了东北汉族人口的农耕民族的本性呢?如果继续再证明这一点的话,东北地区还将继续南流,不止海南,包括关内各个省份,如此则东北形势危矣。


  要真切解决问题,如东北寒冷地区,以及其它老少边穷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的归属感。如果一个人有了温暖的归属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优劣则在其次了。


  相应的海南作为一些东北人的第二故乡,要放弃狭隘的地方主义,包容和接纳,融为一体。应该说,没有大量的包括东北人在内的大陆人来到海南,海南的发展是不会如此之快的,随着第二代的生根,人地两分的矛盾也将逐渐显露出来,是需要海南各地政府主动面对的一个矛盾。

 


  呆在海南期间,恰逢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召开和海南庆祝建省和办特区三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南发展的总抓手就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最强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又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海南规划了新的宏伟蓝图。


  地处祖国边疆最南端的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新的蓝图规划下,海南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浪潮。但需借鉴的是,海南的发展最终要靠实实在在的旅游业支撑,做好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建设新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旅游推动海南的新发展。旅游业的兴旺也将推动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归结到底,海南发展的核心产业是旅游业,而不能再是房地产,九十年代的惨痛教训殷鉴不远。


  从近些年来三亚等地出现的天价宰客等现象,映出海南对建设国际旅游岛还有无限的提升空间,而住在海南包括东北人在内的大陆人,以第二故乡的感情,与海南人一同爱护海南,维护和树立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形象。在这完稿之时,听说海南的股票在纷纷涨停了。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延伸阅读:为什么海南成为东北第四省


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两个素不相识的东北老人在异域他乡邂逅,寒暄后发现,彼此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经历:发展在北上广,而今都定居在海南……

文|凡夫俗子

■来源|凡夫俗子话财经(ID:eric_fuzi )


近年来,在海南岛上置业生活的外来人群越来越多,其中又以东北人最多,这已是见怪不怪。据笔者一个发小回忆,到了海南,一点儿都不会觉得陌生与孤独,因为经常能在大街小巷听到熟悉的乡音。倘若不看风景光看人,还真以为自己到了春暖花开的另一个老家。


那么,海南究竟是怎么变成“东北第四省”的?


答案或许还要从东北自身说起。



经济不好,是东北人“背井离乡”的一个重要推手。


记得1994年9月,笔者背上书包,正式迈入了小学校门,从此开启了长达21年的求学之路。而彼时,母亲在耳边说了一番话:


“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去南方工作生活那才叫好呢。”


话音一落,笔者却是哇哇大哭,只因为孩提时的自己同父母似乎格外难舍难分,生怕万一去了南方就长时间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时隔多年,重新回想起这件“童年趣事”,不禁莞尔,在为自己的天真无邪而暗自好笑之时,笔者更加在意的,却是母亲说的那句话——或许,只有亲身见证了东北兴衰的父辈一代人,才对会南方格外羡慕与向往。


东北大地,曾经是没落的俄罗斯贵族、溃败的哥萨克骑兵、流离的犹太人心目中的“天堂”,这里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坚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重振满目萧然的国民经济,国家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其主要建设阵地就是东北三省。于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带着国家无与伦比的期许,率先从战后的废墟中苏醒,并成为了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极。


数据显示,1952-1978年,东北三省的GDP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完全不比江浙沪逊色太多,而东北三省更是长期贡献了逾五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1960年是东北经济最为辉煌的时刻,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9.08%,而工业增加值更是占全国的30.97%(详见图1、图2)。





在计划经济制度红利的推动下,东北经济堪称“风口上的猪”,其快速发展引来大量人口涌入,同时诸如鞍钢、哈电、一汽、一重、沈飞、东重等一批重工业龙头也随之崛起,“铁人精神”与“大庆精神”更是成为引领全国工业发展的精神榜样。


尽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力带动了东北的经济振兴,却严重掣肘了全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温饱问题没能有效解决,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严重落后,制度变革已是在所难免。此时,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但这次,历史却没有再次选择东北三省,只因为相比之下,南方沿海地区拥有更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物质条件与可塑性更强的制度环境。


于是,在新的政策利好作用下,南方沿海各省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迅速发展,而东北经济却似乎不大适应新时代的节奏,依旧沿袭着原有发展轨道继续前进,殊不知,差距已经逐渐显露。从经济总量上看,东北三省占全国GDP的比重同江浙沪地区越拉越大,2016年,二者经济规模各自占比为7.05%和20.55%(详见图3)。同时,曾令东北骄傲无比的工业也竟然也优势渐退,黑吉辽三省的工业增加值总和占全国工业比重由1979年的17.36%降至2016年的6.67%(详见图4)。





此外,从城市来看,东北的三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1979-2016年的平均经济增速分别为10.97%、12.55%和10.88%,看起来虽然不低,但是要知道,另一个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深圳,这一数字是23.61%。


究其原因,在于东北的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已经渗透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方方面面,这严重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而资源优势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也变成了“资源诅咒”。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危机和忧患意识缺失,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始终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也给东北经济转型带来了多重阻碍。


还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提。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转轨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国企改革,进而引发了国企职工的“下岗潮”,而国企云集的东北成了头号重灾区, 1998、1999、2000三年,东北三省的国企下岗职工人数占全国比重分别高达24.5%、27.48%和27.24%(详见图5),所受影响之深,放眼全国再无其他。




面积接近15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诸多望尘莫及的奇迹,可来到了市场经济后,却陷入沉郁,曾经高歌猛进、热火朝天的记忆日渐淡去。伫立在这里的老工厂泛起锈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告别昔日引以为豪的荣耀,变得困惑、迷茫,甚至恐惧。


与之相对应的,是南方地区的活力无限与生机勃勃。羡慕与向往,让不少东北人萌生了外出发展的念头。于是,以下岗员工为首的东北工人纷纷“用脚投票”,开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淘金之旅,而具备优惠政策环境与良好商业氛围的南方沿海经济特区,也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这其中,就包括海南。


那些前往海南工作的东北人,发现这座小岛有着家乡不具备的种种魅力,让他们流连忘返。


比如气候。



曾经有某位领导在讲话中提到,东北发展不好是因为太冷了。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对其大肆抨击,有人甚至调侃道,老天爷才不背这个锅。


但是这话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东北的冬天,着实冷的令人发指,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有人统计过,沈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低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哈尔滨最冷月的零下十九度平均气温,放眼全球都难觅对手,漠河更是创下了-51.5℃的最低记录。可以毫不夸张说,中国的东北,比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地区都要冷。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气候对于经济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早在农耕时代,温热带地区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没有一处是寒冷地带。或许是出于趋热避寒的本能,让人口从寒冷地区流出至温暖地区集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人口的日益集中带来了一系列的规模效应,故经济发展优先于寒带也就不足为奇。以西伯利亚为例,尽管俄罗斯政府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但是长期受到严寒的制约,导致西伯利亚的生产力与经济发展始终远远落后于全俄水平。


纵观我国历史可以发现,从汉代开始,身处寒冷地区的北方人就对南方的风和日丽极其向往,比如赫赫有名的匈奴,之所以与汉朝战事不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想夺取中原,到那个气候温和、物产富饶的地方生活;多年以后,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人也对大唐土地虎视眈眈;到了宋代,北方的辽、金、蒙都相继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元朝;明代以后,位于东北的女真人攻破山海关,统治中原长达三百年之久……


俱往矣,上下五千年历史弹指一挥间。而今,尽管国家的气候相比于古代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但是南方温暖北方寒冷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科技的发达与社会的进步,让生活在东北的人们有了不少抵御寒冬的方法,任窗外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室内依旧可以温暖如春,甚至要比华东中南一代大部分地区都要舒适。可是一旦走出家门,面对着冰天雪地,想想南方沿海地带的艳阳高照,内心也不免惆怅。


而今,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跨区域流动受到行政藩篱的限制也越来越少,越来越自由。于是,当那些背井离乡的东北人到了海南后,欣喜地感受到了这座小岛的阳光普照与水草丰茂,他们便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将此消息告知家乡父老,进而带着一批又一批的老乡来到了海南。


人就是这么奇怪,一旦体验过海南的温暖,似乎便再也难以忍受东北的严寒。


进入新世纪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正式启动,制度的红利也确实惠及了一部分东北人,让他们变得更加富裕;恰逢此时,海南的商品房大规模对外出售。一时间,仿佛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尚可的东北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涌入海南。


有了住房,就有了归属感。所以,与每年的春运相同步的,是大批如同候鸟一般的东北人飞到海南去享受家乡没有的阳光海岸,绿水青山。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两股力量鼓舞着东北人向海南“进军”。


首先是养老。


杨振宁先生说过,海南是全球华人最为理想的养老胜地;而台湾著名文人李敖也曾在“神州文化之旅”途中多次表示,希望以后可以终老海南。二位大咖尚且如此,足以见得海南在养老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东北格外寒冷的冬天,会让老人呼吸系统适应能力下降,致使大面积的外感在老年人群体中频发,心肺功能受到影响;同时,东北的采暖多采用烧煤完成,这也直接降低了空气质量,不易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但是到了海南,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温和的气候与几乎为零的空气污染,对于东北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重大福音,因此,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北老人云集于此。哪怕没到退休年龄的人,也会考虑在海南购置房产,便于自己退休后居住。


其次是度假休闲。


阳光、海水、沙滩、空气是当今国际旅游最不可缺的要素,海南不但全部拥有这四大要素,而且还是世界旅游资源中不可复制的绝版,令无数游客留连忘返。特别是2010 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定位为国家战略,这也加速了海南迈向“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进程。


风景和气候等原因,本来就已经足够吸引东北人了;而今,再加上生态文明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出于休闲和度假的目的,也纷纷加入了“进军”海南的阵营。试想,对于大多身处内陆的东北人来说,置身于阳光海岸中,鲜花绿草相伴,远离尘嚣中的纷纷扰扰,那种放松与愉悦的心情自然是无以言表。而今,每逢春节去海南,似乎也成为了不少东北人的惯例。


种种因素叠加,让大量东北人涌入海南成为一种必然。


另外,从海南方面看,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房地产泡沫与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实体经济的匮乏让这个我国面积最大的特区经济遭受重创。亟待走出困境并发展经济的海南,对于接踵而至的东北人自然也是非常欢迎,甚至联合东北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吸引前来海南过冬和定居的政策,如开辟直达航线、办理异地民政服务、医保结算等,持续增加对东北人民的吸引力。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局面。



“海南是东北第四省”,其实只是一句调侃——毕竟,海南是全国的而不是东北的,除了东北人之外,这里还吸引着其他省市的人;而除了海南,东北人也还在走向青岛,走向威海,走向北海。


可是现象的背后,却掩盖不住东北的失落。


那片曾经吸引着全国各地人民竞相涌入的土地,而今在自身经济困境尚未冲破时,还要默默承受着“孔雀东南飞”的苦痛却日渐无能为力。


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两个素不相识的东北老人在异域他乡邂逅,寒暄后发现,彼此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经历:发展在北上广,而今都定居在海南……


只是不知道,届时他们共同的老家,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文完--


 

 版权声明 

青年史学家所使用的文章、图片等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